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李旦为什么被称为六味地黄丸?他的经历有多离奇?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旦,即唐睿宗,他是唐朝的第五位,同时也是第七位帝王,后世给他取了个有趣的绰号“六味地黄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何叫他‘六位帝皇丸’呢?因为李旦他们一家人,可以组团做帝王!李旦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帝王,他爹李治是帝王,他妈武则天是帝王,他哥哥唐中宗李显是帝王,他侄子李重茂是帝王,他儿子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帝王!

  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过两次帝王,但这两次登基,都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首次是他妈武则天,把皇位送到了他手里。第二次则是他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再次把皇位送给了他。

image.png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古代,有着这种离奇经历的帝王,恐怕只有李旦一人了。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于长安。李旦出生的时候,唐朝正处于空前强大的时期。他的父亲李治,已经在位十余年,将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同时,因为李治有严重的头疼病,所以李治选择让自己的皇后,也就是李旦的母亲武则天,帮自己一起打理朝政。夫妻二人共同处理朝政,这被后世称之为‘二圣临朝’。

  在李旦出生之前,李治和武则天就已经有了三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唐中宗李显,李旦则是老四。而身为长子的李弘,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被封为了太子。

  前面有了三个哥哥,照理来说,李旦是绝对没机会做帝王的。所以李旦从懂事的那天开始,就从未想过自己以后能做帝王,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了事。李旦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标准进行的,这让李旦少了所谓的皇帝才干,却在书法、文学等方面,颇有建树。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李旦14岁那年,他的大哥李弘,却突然因病暴毙。李弘一直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储君,深受李治和武则天的爱慕。在李弘死后,李治甚至破例追赠李弘为帝王,这也是唐朝古代上唯一一次父亲追赠儿子为帝王的先例。

  李弘死后,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就该轮到嫡次子李贤做太子。李贤做了太子之后,也表现得十分贤明,得到了大臣们的爱慕。但是,后来李贤却因为种种真相,和皇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母子二人成了敌人。最终,武则天派人在李贤的太子府内,搜出了数百具盔甲,举报李贤谋反。在历史,私藏甲胄是谋反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能免罪。所以最终,李治只能无奈之下,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三唐中宗李显做太子。

image.png

  唐中宗李显成为太子之后,吸取了之前哥哥的教训,开始老老实实做他的太子,再也不和武则天争权。与此同时,身为帝王的李治,身体情况则开始越来越差。公元683年,李治因病去世,唐中宗李显终于顺利登基为帝。

  不过,唐中宗李显虽然当上了帝王,但当时的朝政大权,依然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唐中宗李显之前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温顺太子,但如今做了帝王之后,他也打算抓稳皇权。为了和太后武则天争权,唐中宗李显决定重用自己皇后韦氏那边的族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和武则天抗衡。然而就在唐中宗李显刚刚表现出这个态度之后,武则天却在第一时间动手,直接废掉了唐中宗李显的太子之位,将唐中宗李显改封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城。

  就这样,在老三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身为老四的李旦,被武则天扶上了皇位,做了新的帝王。

  只不过,李旦的这个皇位,几乎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李旦原来只打算做一个闲散王爷,从小到大也一直都是过着闲散的生活。突然让他做了帝王,李旦自然不知道该怎么行使自己帝王的权力。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也用不着李旦过问朝政。所以李旦登基之后,直接就成了一个傀儡帝王。

  虽然是帝王,但李旦的日子,却过得十分凄惨,反倒还不如之前做闲散王爷的时候了。

  因为是傀儡帝王,武则天怕李旦图谋不轨,所以将李旦彻底软禁在皇宫内,根本不让李旦一家接触外人,完全没了自由。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所有支持李旦,反对武则天的李家宗室,几乎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image.png

  直到公元69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掌控。武则天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示李旦禅位。李旦也早就乐得如此,连忙将皇位让给了母亲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中国古代上唯一的一位女帝王。

  武则天登基之后,将李旦封为了太子。虽然不再是帝王,但李旦的处境,反倒比做帝王的时候更加危险。因为武则天的几个侄子,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企图夺取李旦的太子之位。武则天亦是对李旦严加防备,生怕李旦找机会复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李旦,生活反倒是更加艰难了。非但没有自由,就连一家人的性命,都很难保全。

  公元693年,李旦得罪了武则天身边的一个婢女。这个婢女随后向武则天告发,说李旦的太子妃刘氏,以及妃子窦氏,通过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结果就在几天之后,恰逢过年,刘氏和窦氏去给武则天拜年,武则天直接命人打死了两人,尸体都不知所踪。

  刘氏是李旦的太子妃,之前还曾做过皇后,而窦氏则是后来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也是当时李旦的宠妃。这样的两个人,身份显然都不一般。然而在这两人死后,当作丈夫的李旦,却要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一样,第二天依然扮出一副笑脸面对所有人。当时李旦的处境,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担惊受怕做太子的日子,李旦过了整整八年。直到八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武则天才开始认真思考继承人的问题。在狄仁杰等大臣们的劝说之下,武则天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武家的那几个侄子。不过武则天最终却并没有选择李旦,而是选择了早已流放多年的老三唐中宗李显,当作自己的继承人。

  公元698年,武则天将唐中宗李显从外面接回了京城。李旦得知之后,直接称病不出,坚决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哥哥李旦。就这样,在李旦的识趣退让之下,同年九月,老三唐中宗李显再次成为太子,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image.png

  虽然从太子变成了王爷,但李旦的生活,却好了很多。因为从这时开始,武家人的进攻目标,就不再是他,而是身为太子的哥哥唐中宗李显。而且,武则天也不再防备他,允许他正式做官,拥有一定的权力。

  公元701年,突厥入侵,李旦当作名义上的唐军主帅,前去抵抗。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这时的李旦,好歹有了兵权,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战争结束之后,李旦又被封为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此后的几年里,李旦虽然依然过着闲散王爷的生活,但却有了一定的兵权,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和之前做帝王和太子的那段屈辱岁月相比,如今的生活,实在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日子,李旦过了四年。四年之后,随着武则天逐渐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登基。唐中宗李显登基之后,对于李旦这个弟弟,非但没有任何提防之心,反倒是极为信任,让李旦执掌京城兵权,并且以宰相身份参与朝政。不过,李旦知道哥哥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只是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哥哥需要他帮忙制衡武家。所以不久之后,李旦就再次让出了所有的权力,继续做他的闲散王爷。

  此后的五年里,李旦继续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不管是朝堂上的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因为当时的李旦,手里根本没有什么权力,没有让他们觊觎的价值。然而五年之后,到了公元710年,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

  这一年,李旦的哥哥唐中宗李显,突然暴毙。唐中宗李显死后,皇后韦氏立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同时彻底把持了朝政,妄图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先做一个掌权的太后,然后再抢夺李重茂的帝位,做唐朝的第二位女帝王。

image.png

  对于这场政治动荡,李旦其实不愿参与其中。奈何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最后还是被卷了进去。唐中宗李显去世后,李旦被新上任的帝王李重茂,拜为太尉。如此一来,执掌兵权的李旦,也就成了韦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就这样进展下去的话,接下来李旦恐怕就会被韦氏找机会除去。但万幸的是,李旦生了一个好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眼见时局至此,积极联络自己在京城内部结交的一些势力,并且得到了自己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最终,唐玄宗李隆基率兵深夜入宫,突然发动政变,诛杀了韦氏,彻底掌握了京城。

  此后,京城大权基本落入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里,当作帝王的李重茂,见到这个局面,也就再没了办法,最终只能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叔叔李旦。于是,李旦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第二次当上了帝王。

  虽然当上了帝王,但此时的李旦,依然权力有限,朝政权力都掌握在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手里。唐玄宗李隆基并非李旦的长子,李旦的长子名叫李成器,此时还活着。如果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李成器就该做太子。不过李成器倒也识趣,知道自己做太子没有任何好处。干脆高风亮节的表示,自己不做太子,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做了太子之后,开始在朝中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但如此一来,唐玄宗李隆基就难免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产生权力冲突。太平公主此时已经是权势滔天,但却依然不满足,打算更进一步。如此一来,唐玄宗李隆基就成了她的敌人。这对之前曾联手诛杀韦氏的姑侄二人,终于就此成为了敌人。

image.png

  所有的这一切,李旦都看在眼里。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朝堂斗争,见惯了李家内部相互厮杀之后,李旦实在是不忍李家内部再次同室操戈。所以,李旦做了很多事情,希望能够幸免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李旦先是帮唐玄宗李隆基剪除对手,将自己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明升暗降,全部削去了兵权。同时还打算将太平公主外放,以此来解决矛盾。然而最终,太平公主却靠着自己在京城内根深蒂固的势力,硬是留了下来。非但如此,太平公主还继续在朝堂上对唐玄宗李隆基发起进攻,企图废掉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眼见于此,李旦也没了办法。最终,李旦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禅位,直接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希望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能够放弃夺权,唐玄宗李隆基也能对姑姑太平公主网开一面。所以,公元712年,李旦再次禅位,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儿子唐玄宗李隆基。

  然而李旦万万没料到的是,在他禅位之后,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李隆基双方,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太平公主在朝中权势极大,当时朝中的七名宰相,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甚至曾公然提出过废帝,最终被很多文臣反对,这才没有得手。而在这次废帝失败之后,太平公主更是暗自开始集结自己的势力,打算通过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唐玄宗李隆基也不傻,见到姑姑太平公主如此行事之后,心中最终一丝亲情,也彻底泯灭了。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抢先下手,在京城内大肆清理太平公主的党羽,最终赐死了太平公主。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李旦,虽然有心阻止,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毫无权力的太上皇,根本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妹妹被赐死。此后的李旦,彻底心灰意懒,放弃所有权力,安心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image.png

  三年之后,李旦因病去世,终年55岁。

  李旦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环境当中生活的。而且,因为李旦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就算李旦有心躲避,也根本躲不开这些纷争。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李旦先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儿子……为了所谓的权力,同室操戈,对自己的亲人下手。而李旦本人,从始至终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他不想去争夺什么最高权力,所以才干在妹妹和儿子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选择让出自己的皇位,并希望以此平息他们的纷争。

  但事实证明,李旦想的还是太简单了。他的退让,本来什么都改变不了。

  李旦两次做帝王,都是别人将皇位硬塞给他的,而李旦本人,本来并没有去争取。想要做帝王的人,处心积虑去斗争,往往求而不得;而李旦这种只求做闲散王爷的人,却偏偏有人将皇位送到了他的面前。不得不说,古代有时候真的是很有趣。

  从始至终,李旦只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可怜人而已。但因为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所以无法远离这些纷争。李旦的一生,也清楚地告诉了后人,什么才叫真正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解析唐朝李怡从光王走向帝王的坎坷人生

大唐实在太过辉煌,太宗、玄宗的政绩和绯闻秩事充斥了我们的认知,实际上多位中,也不乏其他有作为者,便是晚唐较为突出的一位。这个号称的,初名李怡,前身是光王,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创造了一段安定繁荣的“大中之治”。 网络图 唐宣宗的出生便颇有传奇,他的母亲本是谋逆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失败后,郑氏入宫侍奉郭,为临幸,就有了这位唐朝李怡。他的继位也是拜命运所赐,在武宗病危仍未立太子的情况下,作为唐宪宗十三子的李怡,以皇太叔身份被宦官马元贽拥立为帝。李怡皇帝没有辜负这份幸运,他对内沉稳决绝地整治朝纲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为死于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则平定四方,击败吐蕃,收复河湟,成为后对外蕃的重要军事胜利。所以历史上有关于李怡的三把火之说,说三把火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人们把他称作“明君”、“英主”,可见这位帝王的充满勇与智的作为。 但跌宕起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唐朝李怡再大的作为也只能延缓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脚步。再有李怡也是人,老了以后就想长生不老,所以吃食丹药,最终也因服用仙丹中毒而亡,终年50岁。李怡喜欢读贞观政要,还写诗悼念过,才情让人叹服。 光王李怡 提到李怡,可能会十分陌生,如果说他是唐朝帝王,相信马上会有人点头称“哦”。李怡是晚唐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位皇帝,有小太宗之称,他的政绩受到肯定,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期间叫作“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初名为李怡,前身是光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叫他光王李怡的来由。 网络图 光王到唐宣宗是一段曲折传奇的经历,这位帝王的母亲郑氏是郭太后的侍女,而且以前还是一个谋逆节度使的侍妾。唐宪宗临幸了她,十三子李怡出生。更精彩的命运是,在宦官马元贽的拥立下,光王李怡能够以皇太叔的身份入主称帝。虽说前提是武宗病危且未立太子,但在对皇权觊觎深切的皇宫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偶然中一定有必然,李怡不是庸才,他勤于政事,对内整饬朝纲,对外平定边疆。他为冤屈的官员昭雪平反,对皇亲国戚和宦官加以限制,史说唐宣宗上任的三把火,烧得“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可见他整顿的力度之大之深。对外蕃,唐宣宗击败了吐蕃,收复河湟,是安史之乱后重要的军事胜利。人们对他赞颂有加,“明君”、“英主”这样的称呼对比他的作为实不为过。 在位十三年,也许从光王李怡到唐宣宗李忱,到被认可肯定,只有他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这位帝王免不了开始祈求长生不老之道,最终也死于服用仙丹中毒。李怡再德才兼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沧海一栗,他最终也挽救不了唐朝终被更替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朝陆象先真的清明向道洁身自好吗?

陆象先是时期的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尚书左丞,而陆象先在早期的时候担任过扬州参军、中书侍郎等职位,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后来因为而成为宰相,在任期间他的表现一直非常好,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统治者的欣赏,去世之后还被追封为左丞相。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陆象先简介中有所记载,那么陆象先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陆象先图片(网络图) 陆象先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665年,原本的名字是景初,是苏州地区的人,参加科考成为举人之后就开始担任扬州参军,后来又成为殿中侍御史,直到后来升为了中书侍郎。在711年的时候太平公主向朝廷推举了陆象先,他很快就成为了宰相,当时因为陆象先表现良好,而且对于权势并不是十分热衷,因此舆论上对他一直十分的推崇。后来成为,太平公主却屡次干涉朝政,她的权势在当时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许多人都开始攀附与她,然而陆象先却始终。 另外陆象先简介中还介绍到他在太平公主等人的谋反计谋败露之后,他曾经也被怀疑过,但是很快就被释放了,并且成为了衮国公。但是不久之后却因为违背了唐玄宗的命令而被罢免了官职,只能担任蒲州刺史。到了722年的时候陆象先回到了朝堂之中,因为母亲去世而辞掉了所有的官职,在736年他因为病重而去世。 陆象先的评价 在所有唐朝时期的宰相之中,陆象先是一个十分有名气的人物,他的一生为国家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他在任期间表现的非常良好,而且还因为清廉俭朴而受到人们的敬佩,总之当时人们对陆象先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本身的功德出众,那么人们对陆象先的评价具体是怎样的呢? 《新唐书·陆象先传》(网络图) 人们对陆象先的评价一直是非常高的,在711年他成为了宰相,当时因为太平公主的权势滔天,所以很多朝廷大员都开始攀附于她。虽然是公主的推举让陆象先坐上了这个位置,但是他却并不和其他人一起同流合污,而是始终洁身自好,坚持着自己为人为官的原则,就算大臣们都臣服于太平公主,但是陆象先却始终未曾参与。后来公主等人又密谋谋反,而陆象先依旧不肯参与,这说明他本身就非常的有主见,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也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清廉的好官。 后来唐玄宗查清陆象先并没有谋反,于是便命令他彻查整件事情,并对参与的官员进行大清洗。其实当时有些官员是受到了无妄之灾,为了让这些人不被冤死,陆象先一面拖延时间,一面又帮助无辜的官员对他们进行营救,因为他的这种做法很多人都安全的生存下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十分正直的官员,作为一个官员他清明向道,遇到事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高明的本事是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唐朝李旦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