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得千金小姐的生活。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红楼梦里,晴雯是宝玉身边的大丫鬟,地位仅次于袭人,但她的命运却比较凄惨,既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哪位,还曾做过赖大、赖嬷嬷的丫鬟,赖大一家都是贾府的奴才,晴雯是他们买来的丫鬟,可以说是奴才的奴才。
晴雯的一生,曹公通过她的判词交代的一清二楚。第五回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最先看到的判词即是晴雯的,由此也可知晴雯在作者曹雪芹眼中笔下的主要程度。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的判词,很好地诠释了她短暂而凄凉的一生,好在,曹公把她列在了又副册第一位,在袭人之上,这也算是定评。就是贾宝玉,也在晴雯死后,忍着悲痛写下了《芙蓉女儿诔》,晴雯若天上得知,想来也知足了。
我们知道,薄命司十二钗正册都是出身高贵,与贾府有紧密关系的女子,如钗黛湘等人,而副册第一位是香菱,香菱是隐居乡宦甄士隐的女儿,属于小家碧玉,可知副册应该也是出身不低的小姐,而又副册晴雯、袭人分列一二位,可知这一册应都是贾府的一等丫鬟。
我们一一来看晴雯判词。第一句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霁月即天净月朗的景象,霁即雨后新晴之意。彩云比喻美好,云呈彩叫雯。霁月、彩云合起来即暗示“晴雯”二字。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即表示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俗语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话的隐含义即是说,晴雯是个难得的好女孩,可惜太短命。
晴雯好在哪呢?熟读红楼之后,我们都不陌生,脂砚斋也在晴雯判词后下了一句批语: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可以说,晴雯的好,在她病补雀金裘一回展现得淋漓尽致。
怡红院里大小丫鬟数十人,平时晴雯看上去偷懒,指甲都能留两寸长,但并不是她真的懒,而是怡红院人多活少,差事比较轻松,有人干活她就乐得清闲。当怡红院遇到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事情时,比如雀金裘事件,晴雯就没有再偷懒,而是带病工作,最后把宝玉的雀金裘补好。
再看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说的是晴雯身上最鲜明的个性——没有奴性。宝玉身边的丫鬟如袭人、麝月、秋纹、碧痕等人,大多都是顺着主子做事,甚至巴不得在主子跟前奉承,以求得贤良、忠诚之名,但晴雯却不。

三十一回,她不小心跌坏了扇子,宝玉动了火,结果晴雯就敢顶嘴,两人就这样吵了起来,宝玉气得要撵她出去。后来还是宝玉回来哄晴雯,两人才又和好。其他丫鬟从王夫人那里得了恩赐,回来显摆,晴雯就瞧不上,也不稀罕。
她当作一个丫鬟,从奴才的奴才,到奴才,即便是一等丫鬟,也始终无法改变她的卑贱出身,但虽然身为下贱,注定一生只能给别人当奴才丫鬟驱使,但她却从不会因为自己丫鬟,或者因为自己生得好,就巴结讨好主子,甚至有非分之想。
晴雯是从不屑如此的,既是因为她骨子里没有奴性,不会看轻了自己,更是因为她有心气,不愿意去做一个低眉顺眼的奴才,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敢说敢做,从不会刻意去讨好逢迎谁。
虽然她不想如此,但整个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奴仆阶层各种利益牵连,暗流涌动,晴雯的刚和直,真和洁,不仅没有为她带来更好的前途,反而暗中结了很多仇怨,如王善保家的,就是第一个在王夫人面前告晴雯黑状的。
所以晴雯纵是心比天高,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也无力挣扎,毕竟这片“晴雯”生活在“满纸乌云浊雾”之中。身为下贱的出身,已经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她终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晴雯能被贾母看重,是因为她生得好,且言谈爽利,针线活也好,所以给了宝玉。她可能如何都没料到,她的这些优点,在王夫人等人眼中,成了“狐媚子”“妖精”的代名词,最后被扫地出门。
风流灵巧招人怨,正因为晴雯长得标致,又总是有出格的言论和举动,比如多次对袭人和麝月说出“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这样带有威胁和恐吓之意的话,比如她打骂小丫头,赶走坠儿等事……她的这些举动都成了仇人眼中告倒她的证据。
一句“寿夭多因毁谤生”,可以说是曹公对晴雯被屈死的控诉,她的死,都是因为被人恶意毁谤。晴雯十岁到宝玉身边,前后不过六年时间,香消玉殒的时候不过十六岁,在历史,正是女子最美好的二八年华,她的生命却永远地停在这里。

晴雯的死,对宝玉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他为求心安,为了有一个精神寄托,他宁愿相信晴雯并没有真的死去,而是做了芙蓉花神,于是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写出与晴雯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她被污蔑和陷害的不满。
多情公子空牵念,说的正是宝玉在晴雯死后,对她的深深思念与愧疚。宝玉是个富贵公子,黛玉曾说他是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这一点在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到最终惨死的这段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玉在王夫人跟前,当作儿子,没有任何发言或争辩的余地,只能眼看晴雯被赶走。即便是偷偷去看晴雯,他对晴雯的现状,也没有任何能力出处理,比如想法找郎中给晴雯看病,或者把晴雯送到一处安全的地方……
贾宝玉只能活在大观园里,一旦离开了大观园,他对外面的人情世故,对自己家奴仆阶层的各种争斗,既不感兴趣,也无心去管,更没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晴雯之死,与贾宝玉脱不了干系,只是宝玉从未意识到而已。他能做的,就是在人死后的祭奠,或者一炷香,或者一篇诔文,仅此而已。
解析:大清朝康熙帝王为什么会起名叫作“玄烨”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咸丰算不算昏君?他为什么在清朝颇受争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在颇受争议的究竟算不算“昏君”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咸丰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谓是历尽磨难,从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说是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同时,咸丰皇帝还是一位颇受争议的皇帝,有人评价他刚愎自用妒贤嫉能,致使其也没能够平定天平天国运动;有人评价他玩忽职守,丢下首都北京落荒而逃,任由外国人抢我国宝,毁我瑰宝级皇家园林;有人评价他荒淫无度不知节制,年纪轻轻就将自己原本羸弱的身体彻底造垮,三十岁就一命呜呼。总之,咸丰皇帝绝不是一位好皇帝,甚至是历史的罪人。 客观的评价,咸丰皇帝确实很难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觉不应该成为历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说,他也并非如一些人评价那样的一无是处。 一、没赶上好时候的年轻皇帝 咸丰皇帝确实是没赶上一个好时候,他是在三十年登级成为皇帝。从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大清王朝从之始,到咸丰皇帝继位已经过去206年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天然缺陷,再加之有史以来的天朝上国自居的姿态,以及始于而“发扬光大”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完全世界脱节的东方大帝国,此时已然是。 再加之,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利,对于民族自尊心的进一步打击,以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外患问题,大清王朝此时处境之艰难,无疑是。原本唯唯是诺的老百姓,此时面对生活之水深火热已经蠢蠢欲动。咸丰皇帝就是在的情况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一年咸丰皇帝虚岁20,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二、改革第一要素就是会用人 大清王朝当下的状况,咸丰皇帝就已经心知肚明。早在自己还是皇子的时候,受过良好而系统教育的咸丰皇帝,就了解到了祖宗基业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发现了自己父皇当下执政不当之处。所以上位伊始,咸丰皇帝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决定,将父皇最为倚重的首席穆彰阿罢免,而且是“永不叙用”!这基本上是对自己父亲执政时期,用人方面的全盘否定,颇有魄力! 咸丰皇帝在用人方面确实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在天平天国最为鼎盛,大有将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势时,他突破皇帝立下“规定亲王不得入军机”之祖制,用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军机大臣,此时奕訢也不过就20来岁,他相信最终能够拼尽全力挽救祖宗基业的,还得是自己至亲之人,显然弟弟奕訢是不二人选。果然,奕訢不负众望,总算是将如临深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 图3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即和硕恭亲王 有人说事后奕訢被咸丰皇帝“一撸到底”就是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说法比较武断。客观的说,毕竟是奕訢先挑战了咸丰皇帝的皇权。奕訢竟然利用皇兄犹豫之间的含糊其辞,来了个瞒天过海。他利用职权之便,到军机处立马拟了一道晋封自己生母为皇的圣旨,并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递咸丰皇帝请求批准。咸丰皇帝乃奕訢生母的养子,被“道德绑架”的咸丰皇帝只好同意,奕訢的生母得了封号便安心的去了。 相当于被自己的弟弟“涮”了一把的咸丰皇帝,心里那个恨就不必说了。同时,原本兄弟二人因为继承人问题存在嫌隙,此时奕訢掌管军机就敢挑战自己皇权,还可能留着他吗?所以事后奕訢被贬也就不奇怪了。 最能体现咸丰皇帝改革决心之用人,就是重用了“刺头”肃顺,当然争议也是最大。咸丰皇帝深知,想要破冰现有弊端丛生,死气沉沉的破败景象,启用一位不寻常而又对自己之人乃当务之急,肃顺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飞黄腾达。 肃顺,满洲镶蓝,他是之侄郑献亲尔哈朗七世孙,是已故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之庶子。一看是庶子,就知道了肃顺是不可能获得承袭亲王爵位之资格,所以成了家之后的肃顺就得搬出王府自谋出路了。这段自谋出路的经历,给了肃顺了解民间的千姿百态,也了解到那些坐享其成,国家蛀虫一般地旗人们是怎么个之生活状态,这些认知对之后以及掌权,推行一些列举措是有很大影响的。肃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确实很中肯。肃顺在咸丰朝被破格提拔。从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到“御前侍卫”也不过就四年时间,肃顺一下子位极人臣之巅。 肃顺为什么能得到咸丰皇帝如此倚重?一方面原因是肃顺办事果断,不怕得罪人的风格比较对咸丰皇帝用人的路子,但更主要的是,肃顺的工作绩效确实十分抢眼,列举几点如下: 1. 重用汉臣。 如、以及这些晚清明臣,哪一个没得到过肃顺的关照,尤其是左宗棠,要不是肃顺出手相救,左宗棠在历史上就是个“人名”,根本没机会成为名人。 2. 整风官场。 仅举一例,震惊全国的“戊午科场案”正是被肃顺破获,为了以儆效尤,肃顺坚守国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丰皇帝处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员协办柏葰。 3. 废黜旗人待遇。 如前文所述,肃顺对于旗人“白吃饱”之行径是深恶痛绝。为了削减了国家支出,肃顺砍了旗人的福利,省下来的钱正好用于国家平定战乱。 这些举措都是肃顺为了挽救大清朝,顶着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坟”的压力,“硬”推行下去的。大清王朝应该感谢肃顺的阔斧,更要感谢咸丰皇帝的慧眼识人。 三、自绝生路的忧郁之君 内忧未除,外患已至,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到底还是突破了大沽口炮台。为了阻击侵略者,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与外国人的长枪大炮对抗,我们的士兵如同伐木割草一般一排排倒下。在惨烈的事实面前,国人才明白,外国人不但是在战舰上无敌,陆地战依然可以打你个毫无还手之力。这不是人种之间的差异,而是科技时代的差异,这在当时怎么也无法逾越之差异,给我华夏大地带来了无尽的创痛。 咸丰皇帝怎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了挽救王朝已然倾尽全力,为何还是这般田地?就连首都京城大清王朝最后的脸面都要眼看着保不住了。 果然,咸丰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国毛子还是闯进了北京城,仓惶之间咸丰皇帝选择了“木兰秋狝”,就是逃到热河避难。从后来事态发展来看,这次逃离是咸丰皇帝人生最大的败笔!结果,咸丰皇帝再也没有活着回到北京城。 北京城遭受的前所未有之践踏,更可气的是据说一些国人也跟着。当咸丰皇帝得知千古之园——圆明园被焚之一炬之时,真是肝胆俱裂,一口鲜血喷在了奏折之上。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踵而至是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及割地赔款的不争事实。 我们不难想象此时咸丰皇帝之心情是何等悲凉,他可能甚至怀疑当初父皇为什么要选自己当皇帝,让自己成了败坏祖宗基业的背锅人。他也痛恨自己为何要逃离京城,现在看来还不如在北京城与洋人,还能落得个“君为社稷死”的好名声,但是说什么都晚了。所以咸丰皇帝选择了逃避,无论热河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不回北京。 就在咸丰皇帝逃到热河一年之后,终于熬到了人生尽头。咸丰皇帝虽然心灰意冷,但是祖宗社稷之重任并没有忘记,他在临死之时,尽量权衡各方面关系,出了一套看似全方位考虑的托孤方案,将自己唯一年幼儿子,托付给了他生前最为信任之人。安排有后事以后,咸丰皇帝终于灯枯油尽,他感到腹中饥饿,但是还没等燕窝粥做好就撒手人寰。 对于咸丰皇帝一生的总评,也许有人会说他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说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四年之后,咸丰皇帝终于,盖棺于定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