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削藩时为什么不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实行推恩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因此他在定鼎天下后采取了分封制,即将国家的边远地区分封给刘氏诸侯王(消灭异姓王之后),以起到让地方宗室子弟拱卫中央皇权的作用。
然而在经过几代人后,皇帝与刘氏诸王之间的血缘纽带越来越淡薄。而且诸侯王不断扩充自身实力,俨然形成了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之势。在此背景下,汉景帝刘启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并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西汉诸侯王势力遭到重挫,中央朝廷的权威得到极大巩固。然而汉景帝并没有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到了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即位后,如何防止诸侯王做大做强又成了这位年轻天子面临的新挑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王子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推恩令表面上看是皇帝广施恩泽,让宗室子弟雨露均沾。实际目的却是让诸侯王手中的“蛋糕”越分越小,以至于再也无法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实力。
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原本王位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子中的老大继承老王爷的地盘、军队、财产,没其他儿子什么事。而推恩令却要求在老王爷死后,每个儿子都能分到一部分家产。如此一来,除了嫡长子很不高兴外,其他王子都很高兴,对这项诏令极力拥护。老王爷因为总体利益没有受损,所以也犯不着和朝廷顶着干。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是把朝廷的问题变成诸侯王家族内部的问题,朝廷的痛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后世称推恩令是无解的阳谋。
汉武帝的推恩令推广极为成功,此后汉王朝再也没出现过诸侯王威胁到中央朝廷的情况。
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朝初期,大明第二任天子建文帝也面临着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可是建文帝没有学习汉武帝的成功经验,而是采用了汉景帝用拳头说话的方式,通过武力削藩。结果朝廷军队在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意外“翻船”,被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败。建文帝在战败后失踪,燕王朱棣则成功篡位,史称明太宗(嘉靖年间改庙号为明成祖)。
那么问题来了,推恩令被誉为无解的阳谋,建文帝为什么放着成功道路不走,偏要摸石头过河以至于造成自己意外翻船呢?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不一样。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可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并非主父偃,而是西汉名士贾谊。
贾谊曾向汉文帝提出对诸侯国进行多次分配的观点,可汉文帝并没有采纳。究其原因,并非是文帝目光短浅,而是不具备执行条件。当时西汉王朝正处百废待兴之际,国家急需休养生息,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形势下,搞推恩令那一套显然过于冒险和激进。

等到汉武帝在位时,环境就完全不同了。诸侯王的势力在“七国之乱”中被严重削弱,完全不具备与朝廷谈条件的资格。所以无论朝廷提什么要求,他们原则上都要无条件服从。更何况推恩令从表面上看也并不损害诸侯王的当前利益。因此汉武帝之所以能成功实施推恩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两代人给他打下了稳固的基本盘。
反观明朝建文帝时期,虽然朝廷的总体实力远在各路藩王之上,可像秦、燕等几位塞王手中却拥有更精锐的作战部队。所以当建文帝的削藩大刀要向燕王头上砍去时,燕王手中也是有牌可打,因此才敢奋起反击。只要藩王不是砧板上的鱼肉,那么朝廷想以推恩令这种手段来对其进行宰割,那自然不容易实现。
此外,西汉的诸侯王地盘比较大,所以推恩令能让每个王子都能瓜分到一定比例的领地。而明朝藩王的封地都是一城一地,本身就没多少可瓜分空间,对藩王诸子的吸引力自然很有限。因此想以推恩令的方式造成藩王家族内部矛盾的操作空间几乎不存在。
所以,推恩令虽然被誉为无解阳谋,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神乎其技。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大获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式。而一旦时间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比如在明朝建文帝时期,推恩令就没有发挥的空间,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无解的阳谋了。
朱允炆削藩有错吗?最后只是可怜了宁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允炆作为指定的继承人,只在的位置上待了四年,而且这四年还基本都在和自己的亲叔叔打仗,最终年纪轻轻便丢掉皇位,落了个失踪的下场,因此说他是最憋屈的皇帝也不为过。众所周知,朱棣之所以不顾朱元璋遗训,悍然发动,最大的诱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行动——作为实力最强的之一,朱棣本就不情愿向自己年幼的侄子俯首称臣,如今他还要削自己藩,他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与道衍合谋,找了个“”的蹩脚理由,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了。 所以,后世评价这段历史,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朱允炆坚持采取削藩政策才逼迫朱棣造反的,说白了,就是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不对的。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局:当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出头,初登大位,他的二十多个叔叔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尤其是燕王、宁王等人,手下兵多将广,自身又军功累累,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甩朱允炆好几条街,关键是朱允炆身边除了、等一帮儒士文官,基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帮手。可以说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皇帝,而的叔叔则是实质上的霸主。因此,朱允炆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削藩,这是兵行险招,也是之法,赢了可以开创自己的时代,输了则只能沦为历史的背景。我相信朱允炆肯定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削藩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棣虽然是受到削藩的刺激才起兵造反的,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之举,他只是不能接受削自己的藩而已。最直接也是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立刻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手段更加凌厉,就连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提供巨大帮助的宁王都没有幸免,要知道宁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朵颜三卫就没有朱棣最后的胜利。由于朱棣的反抗,朱允炆费尽心思直到下台也没有完完成的削藩大业,竟然在朱棣刚刚上台就以雷霆手段给解决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你能想到开头却未必能够猜到结局。 既然大家都想削藩,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位者为什一定要削藩。分封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就由来已久,晋、汉时期达到高潮,当时国中国横行,朝廷对各地约束力极小,最终断送了自己江山。汲取教训,对各地藩王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收回了他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特权,也取消了各自建国的封号,以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名称称呼,藩王制度在这个时期。不过,到了时期,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藩制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而是他们的地盘确实太大了,大到以当时的通讯手段及管理手段,已经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这种制度类似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统领与各族族长的关系,大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实际上各自独立统治。所以,综合来看,历史上实行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朝廷外强中干,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藩王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藩王对所属封地之内诸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的独立国家,朝廷想要这个地域干点什么事,只能通过本地的藩王进行,虽然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感到不妙,收回了各藩王的诸个权力,只保留了军事权力,但是各个藩王根据自己的地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行政,而且像燕王朱棣这种军功累累的狠人,地府是不敢得罪的。如此一来,一个帝国就被分割成了数个小的王国,他们之间互补想通,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又小,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藩王,明朝这个大帝国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第二,藩王高度自制,容易滋生更进一步思想。权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在他面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且权力越大对更大的权力就越渴望。藩王在各自驻地享受了皇帝一般的待遇,有着掌控一方生杀予夺的权力。然而,对于有野心之人,爱上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更进一步,也想到天子宝座上坐上一坐,稍有刺激就会铤而走险起兵谋反,朱棣是个例子,后期的宁王也是一个例子。 第三,诸王与朝廷相互斗法,徒增了国家内耗。宗亲藩王制度下,朝廷与藩王鲜能和谐相处,基本都是朝廷想多管一点藩王想多占一点的局势,无非是谁更占上风,而帝国的很多资源都在这种相互斗争中消耗掉了。皇室自古多薄情,多了这一层斗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疏忽了,也更容易拔刀相见了。以朱棣发动这场靖难之役为例,明朝建国之时,,人民水深火热,好不容易安稳下来了,朱元璋执政后期又陷入了偏执的杀戮之中,。到了朱允炆时期,开始实行仁政,百姓刚刚看到希望,又来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外敌尚未完全消灭,内斗却已经甚嚣尘上。 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既然削藩是合情合理、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呢?首先,明朝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接力棒传到朱允炆手里,各个藩王势力已成气候,朱元璋强势自然能够镇得住,朱允炆年纪轻轻就很难镇住了,尤其是燕王、宁王这样驻守边关手握军队大权的藩王,帝国的精锐将士大多出自他们之手,朱允炆确实拿他们没有办法。其次,削藩行动有点操之过急。削藩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他身边的几个儒士,甚至包括朱允炆自己,斗争经验不足,尚未树立自己的权威、建立自己的绝对势力就贸然行动,虽然开始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最终酿成的是苦果。最后,斗争经验稍有欠缺。就算是朱棣造反了,也是一个藩王对抗整个国家,朱允炆还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只是他的军事斗争经验确实太弱,接连犯了关键性决策失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所以,综合来看,朱允炆削藩并没有错,这是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君主都会采取的行动,只是他的削藩的时机和策略稍有不妥,给了朱棣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朱棣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机会。 对于这次削藩行动,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需要介绍一下,她就是宁王。当年朱棣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弱,但也不敢说是最强,光是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他就不敢说打的过。朱棣靖难途中遭遇挫折,连忽悠带骗把宁王拉下了水,骗走了他的朵颜三卫。宁王本无反意,只是被坑上了贼船,靖难成功以后,自感不可能兑现朱棣开的空头支票,就提出到一个富庶之地养老被朱棣拒绝,还削了他的藩,他的后代谋反,又碰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没用朝廷一兵一卒就给平了反,这一家人算是被朱棣玩的晕头转向,也算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也是可怜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韩信为什么甘心让汉高祖刘邦削藩?
天下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地图上去看,天下又是那么的小,最后,你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其它功臣们,却是一个县都封不着。这公平吗?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们大都报着一个幻想,那就是消灭韩信后,会把韩信所占的地盘,切割开后封赏功臣。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一说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各位将领都纷纷请示收拾韩信。但是,刘邦却是沉默不说。因为,刘邦知道,这样大张旗鼓的攻打韩信,绝非上策。 于是,献策伪游云梦。网络配图 伪游云梦,实际上就是下旨召见韩信的翻版。如果刘邦下旨召见韩信,韩信估计不敢去见刘邦的。因为,让韩信孤身到刘邦的地盘,韩信恐怕会想太多的,到时,韩信一个想不开,就决定造反,那可坏事了。 而且这样一来,韩信就有了足够了时间准备造反,到时再想收拾韩信,估计就难了,更主要的是,一个弄不好,还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伪游云梦,说得好听点,就是刘邦到韩信的地盘附近拜会韩信。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小一些。因为,毕竟是在自己地盘附近拜见刘邦,韩信的胆子估计比较壮一些。但是,韩信没有想到,刘邦就是敢到他家门口附近捉他。 韩信是六国故地最强势的藩王,而且还具有传奇色彩。只要韩信存在,就相当于关东有一个强大的、潜在的盟主。如果把韩信清理了,刘邦再削夺六国故地的藩王时,他们就更难实现有效的联合了。 而且,韩信在楚地称王后,又犯了一个大忌。因为,的得力干将钟离昧,被刘邦通缉,跑到了韩信那里,韩信把他收留了。这绝对是大忌。中央政府通缉的要犯,藩王给窝藏起来,这本身就是它对抗中央政府的铁证;更主要的是,钟离昧是一员猛将,现在天下统一了,韩信作为一个藩王,收留这种人,是想和谁打仗呢? 如果单纯说到韩信与钟离昧的感情,并不足以解释这件事。因为,不久前季布可以受到刘邦重用,钟离昧也有机会受到刘邦重用的。换而言之,蒯通的逐鹿天下理论,虽然还没有说出,但是,大家都也清楚,一个人忠于自己的主公,一个人工作卖力,如果就该死,那刘邦如何要求天下人呢?网络配图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韩信真的想让钟离昧活下来,也完全可以用类似逐鹿天下的理论劝说刘邦,并把钟离昧推荐给刘邦。不久前,朱家就是这样保全季布的;而且季布也因此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韩信犯下这种大忌,刘邦收拾韩信,其它藩王也不会与韩信产生共鸣。因为,这是韩信公然违背藩王的起码行为准则。其它各大藩王,相信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 这是刘邦可以削夺韩信的主要背景。剩下的事,就是刘邦应该怎样具体行动了。 于是,陈平劝刘邦,政治军事并用。争取兵不血刃解决韩信。 伪游云梦,我们常常过分模糊了它的难度。 第一、韩信听到刘邦游云梦,也知道刘邦这是之意不在酒。否则,韩信就不会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了。换而言之,韩信也知道,这次去拜见刘邦,那是凶多吉少的事。 第二、韩信也绝不是什么迂腐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而且,作为一个大军统帅,一声令下,常常就是伏尸数万、流血几十里的;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优秀的大军统帅,奸诈狡猾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真正迂腐的人,是永远也无法成为优秀的大军统帅。因为,军事本身就是尔虞我诈、冷血残酷的竞技场。 换而言之,刘邦绝不要指望韩信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刘邦也不要指望韩信会心慈心软,更不要指望韩信会犯迂腐的错误。网络配图 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韩信闭着眼睛,也知道刘邦这次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欺骗对手、迷惑对手是他的长项,一个人想和他玩这一套,那就是传说中的关公门前耍。 因为,韩信是最优秀的统帅,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古语又云,慈不掌兵,一个人看惯了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场,他的内心恐怕早就只剩下了利害,而忘记了感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不能布置出韩信不敢轻举妄动的政治、军事格局;如果刘邦没有灵敏的情报网络,刘邦估计就会变成西安事变时的蒋委员长。 因为,韩信派上几万大军,突然把刘邦一行人包围了,刘邦肯定跑也没处跑。 其实,我们只要简单的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韩信就算与、联合起来,从形势而言,也处于绝对的劣势。更可况,韩信也缺乏让彭越、英布与他合作的自信。这样一来,韩信哪敢与刘邦摊牌呢? 所以,韩信从齐地被调到楚地;在楚地又被刘邦活捉。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势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