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辙与苏轼是关系很好的亲兄弟,并且2个人都是大才子,那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性格
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却冲和淡泊,老成持重。
这种分别,在他们少年时代已表现得很明显。
苏轼喜欢游山玩水,如果有山可登,有水可涉,子瞻未尝不拎其衣襟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苏辙对此也有兴趣,常常从之游,但是没有到苏轼那个程度,所以苏轼常常是翩然独往。这种性格,对他们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主要影响。
苏辙的政治主张常常比苏轼还尖锐激烈,但他遭受政敌的迫害却比苏轼轻得多。据《宋史》本传载,王安石以苏辙寡言鲜语,素有敬心。
无论被贬何处,苏轼都要与朋友交往,往来书信,因此轶事多多。

苏辙自汝南返回颍昌后的十年中,除见过极个别的亲友外,几乎谢绝了一切往还,连大门也很少出。他说:“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尘外恶,且忍闲居苦。”(《见儿侄唱酬次韵》)“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杜门》)。“闭门颍昌市,不识颍昌人”(《闭门》)。
他的“闭门不出”,完全是为时局所迫,完全是为了避祸。
苏辙自三十岁最终一次离开故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返蜀。他们兄弟其实一直思念故乡,帆叶网,但自岭南北归,任便居住时,苏辙直归颍昌,苏轼则在颍昌、常州之间犹豫不决,但二人都不敢回蜀居住。因为他们若回故乡,必定给政敌以话柄,对自己更加不利。
仕途
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苏辙比苏轼更不得志。
苏辙应制科试,因出言“不逊”,被抑入四等。苏轼初从政,就是凤翔签判,苏辙仅被命为商州军队推官,且未赴任,起点就比苏轼低得多。
在熙宁年间,苏轼历任密、徐、湖三州地方长官,苏辙却一直担任幕僚,贬官筠州以前,才做到南京签书判官。
但在元祐年间,苏辙很快从小小县令跃居副相,苏轼却遭到新、旧两党的夹击,不安于朝,奔走于地方和朝廷之间。
政绩
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地方政绩颇为显著。
苏辙仅元祐末由门下侍郎出知汝州,但为时甚短。其前还作过半年的绩溪令,又在生病。因此,他的地方政绩几无可言。苏辙一生政绩,重要表现在元祐年间在朝廷任职期间。苏辙的政治才干,也只在元祐年间才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由于苏辙晚年有十余年的闲暇致力于著述,因此他的学术著作比苏轼还多。
苏轼有《易传》9卷(实为三苏合著)、《书传》13卷(今本20卷)、《论语说》5卷,共27卷。
苏辙有《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共94卷,收入文集的《孟子解》、《论语拾遗》、《历代论》等还未计算在内。
如果说苏辙在年齿、爵位、学术成就方面超过了苏轼,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比苏轼略逊一筹。苏轼是通才,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苏辙是偏才,他的成就重要在诗歌、散文方面。
晚年
苏轼晚年重要在海南度过,后来北归客死常州,因此无暇整理旧作,也无暇安排子孙后世,更谈不上安度晚年。
苏辙则不同,他的晚年平静而祥和。在颍昌,他与三个儿子忙于经营住宅。苏辙子孙成群,家有百口,不止是他自己的子孙,而且还包括了苏轼的子孙。
文学
一般人都认为,苏轼的文学成就远远高于苏辙,本来关于苏氏兄弟诗文的优劣,历来有不同看法。
苏轼说:“子由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又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这并不是自谦之词,而是苏轼的真心话。

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洋淡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就同意苏轼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
陆游、周必大也有类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坐客〉诗》载,周向陆请教学诗之法,陆要周读苏辙诗。周“退取《栾城集》观,殊未识其旨趣”,后来才觉得辙诗“温雅高妙,如佳人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务观(陆游)于此道真先觉也”。
实事求是地讲,苏轼的文学成就确实高于苏辙,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辙的文学成就就没有他的特色,或者说文学成就低。
他们兄弟俩的文学作品,风格不同,气质不同,不能简单的做优劣比对。
苏轼的诗文外放奔涌,苏辙的作品内敛含蓄,他们的文学成就与他们的人生一样,各有千秋,和而不同。
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生平简介,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王弗,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王弗聪慧谦谨,,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生平简介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 王弗在治平二年(1065年)卒于京师开封,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苏轼在《亡妻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题曰‘亡妻王氏墓志铭’”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好一个新婚少女、十六岁,这不正是当年与苏轼结婚之前的王弗吗?“如娥双眉长带绿”,正是形容少女苦闷眉结难舒的实际境况,正是“半年眉绿未曾开”的最佳注解,苏轼与王弗恰恰是在半年之后成婚的。十九岁的苏轼所娶的夫人王弗若不是十六岁,以上一切考证都将变得枉然。 回过头来再看《感旧》词中的“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一句,向来给这首词作注的人都避而不谈,说到这儿它的意思便:时常在“明月夜”、“清风”里结伴成行的青年男女,眼下仍要引起人们“闲”话和“猜”测,何况苏轼与王弗生活在九百年多前呢? 这首词不仅不会是苏轼写给王弗的,也不会是他写给爱妾朝云的,不过它可能与朝云沾些边儿,就是“樽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可能是在朝云唱曲儿时,苏轼希望曲子最后那一拍不要到来,以便他能昏昏睡去,以待那位十六岁的愁眉少女能够入梦。是啊,从诗中的“春雨”、“温风”不难看出,这正是初春时节,说不定又是正月二十。 “半年眉绿未曾开”,意味着少女愁眉半年没有舒展。这种情形只能用来解释苏轼与王弗相爱后,半年时间才过了父母这一关。众所周知,在此之前,苏轼的姐姐八娘禀承父母之命,嫁给了她并不爱的表哥程之才,结果备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最后惨死在月子之中。八娘用生命的代价给弟弟的自主婚姻开了路,苏洵在痛失爱女之后,决不忍心再去逼迫爱子与他所不爱的人成婚了。于是才有了我们上面看到的“辞亲信”,于是才有王弗十六岁那年嫁到苏家的事实。我们说正月二十日是苏轼与王弗的定情之日,那么半年之后他们地准备办婚事,从此苏轼再也不思念逃遁山林了,他要守着心爱的人,开始读书,开始为自己、也为心爱的人谋出路(安心)、拜门子(随父访问张方平)、奔前程(进京赶考),这正是苏轼婚后的历历足迹。 随机文章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蒙娜丽莎十大恐怖之处,背后竟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恐怖)真实的孙悟空有多凶残,屠杀千余猎户吓死黄袍怪无辜儿子冥王星和月球哪个大,月球直径3476公里(月球比冥王星大)红心柚子的功效与作用,疏通血管/增加胃动力/降低血糖和胆固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被“热死”的名人:苏轼竟在其中!
: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 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年),大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网络配图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不错,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创造了许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后来逢上台,徽宗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为养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的丈夫。赵明诚系出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苏轼去世的这一年,他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当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婚后的赵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是,没过几年金兵开始南侵,时局动荡,家中财物丧失殆尽。网络配图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急需出仕为官。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前,要到中央报备,有些还需要接受皇帝的当面问询。赵明诚也不例外。得到准确任职信息后,赵明诚就马上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带着惊慌和忧虑,赶到建康去见丈夫。然而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从此李清照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词作中,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们所吟诵。 郑成功:天热突发不适 南明永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郑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胜利。但是由于这时的清廷已经站稳脚跟,力量太过强大,因此郑成功转变策略,开始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激战,终于将台湾收复。网络配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郑成功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他却突然去世,年仅37岁。史书对郑成功去世的记载模糊不清,传闻多种多样。其中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古人真是生活艰难啊,一点点小病都可能夺取他们脆弱的生命。小编寻思那些穿越到古代的牛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