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赵羾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
明朝知名文臣赵羾有哪些功绩?最后是什么结局?请听我详细道来。
赵羾出生在河南开封,其所出生的年代恰好碰到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父母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他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去避祸,结果半途中遇到了一只老虎。
母亲十分害怕,将其丢下就走了,然而那只老虎却没有伤害赵羾,只是盯着他良久,随后转身离去,赵羾就此捡了一条命。
赵羾从小就比较聪明,还十分痴迷于读书,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通过乡举成功进入国子监学习,后来被委派到山东地区去当一个低级的下层官员。
三年后,表现良好的赵羾被提拔为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后又迁浙江右参政,在任期间,他针对沿海地区倭寇泛滥的问题,出谋划策,捕杀了不少倭寇,让沿海地区的居民变得好受一点。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觉得赵羾是一个临时反应能力很强,能够单独处理各种事情,便将其委任为使者,出使南方的安南。
来到安南后,赵羾克宣国威,使得当地百姓为大明所折服,出色地完成了此次出使任务。
朱棣对其大为赞赏,并擢升为刑部右侍郎,不久后改任为工部右侍郎,再过不久又改任礼部侍郎。
永乐五年时,赵羾被委任前去册封西宁侯宋晟,回来后就被晋封为礼部尚书。
永乐九年的秋天,朝鲜的使臣准备回国,按照当时明朝的惯例,通常都会赏赐点礼物让使者帮忙带回去,以展示天朝上国的大度。
这种赏赐礼物的事情都是由礼部来负责的,然而身为礼部尚书的赵羾当时并没有向朱棣奏明,导致朱棣为之龙颜大怒,怒斥赵羾道:“你这番做法,不是让朕失去了在朝鲜那边的民心吗?”
朱棣将赵羾下狱,但不久后便将其给释放出来,改任兵部尚书,专理塞外兵事。
相传赵羾是一个记忆超群的人,当他在做郎署的时候,碰到一个犯人,原本已经被判处死刑了。
然而等到要执行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死在了监狱里,便草草地将其尸体丢掉了。
然而这位犯人并没有真正死去,他通过闭气假死,蒙骗了狱卒,得以逃过一劫。
等到四十年后,赵羾已经在朝中当上了刑部尚书高位,而恰好这个人此时再度犯法,被带到赵羾的面前。
赵羾一眼就将其给辨认出来,惊骇地表示:“你不是在四十年前就去世了吗?”
赵羾赶紧对这个人进行重新调查,最终将其绳之以法,左右的人都为赵羾的记忆超群而感到佩服。
在的统治的时期,明朝的朝政被宦官王振把持着,也不是说朱祁镇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只是个还不懂得是非曲直,喜欢一意孤行的皇帝。
王振虽然是个,但是也想要统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就在这时,明朝正和蒙古大军激战,王振找准机会,怂恿朱祁镇亲自挂帅出征。
一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战场上刀剑无眼,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一旦在战场上出现意外,这个国家就要乱套了。
可是,喜欢意气行事的朱祁镇就真的听了王振的,决定。
结果没有作战能力的朱祁镇,土木堡之战被蒙古大军打败后被俘虏。
一国之君被俘,一众将领被杀,二十万大军都被蒙古打败,可想这是多大的耻辱。
京城里的官员们彻底慌了,这是要灭国的征兆啊!要将士没有,都被土木堡一仗打完了。
皇帝成为蒙古的阶下囚,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很多大臣都看不到希望,纷纷主张不如求和,赶紧迁都逃命。
这个时候没人愿意接受这个烂摊子,可是于谦站出来了,于谦知道想要收拾这样的残局并不容易,可是如今除了他,没人愿意做这样看似必输的事。
于谦决定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认为这是臣子的本分。
首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民心,力保郕王称帝,让朝堂有了主心骨,谁要是敢替迁都,敢主张逃命,直接杀。
并且不断鼓舞朝臣将士,稳定了京城的民心。
之后更是开始囤兵囤粮,将京城和附近地区能用上的兵都集结了起来,虽然多为后勤兵,兵力堪忧,但是也集结了十万大军。
蒙古大军看到明朝一系列的措施,开始以朱祁镇的性命相要挟,如果于谦敢用兵,就敢杀了朱祁镇。
于谦却没有被吓退,直接回绝说:“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直接断了蒙古的后路,也断了自己的后路,此战必须赢。
之后将京城的城防布置的如铁桶一般,直接带领将士出门迎战蒙古大军,只要是将士敢退,立马斩杀,一时之间军心大振,人人都想着这是一场背水之战。
十万大明残兵对阵蒙古二十万精锐,在京城内设下埋伏,杀蒙古大军措手不及。
蒙古大军决定撤退,可是于谦下令以炮火猛烈攻击,杀敌万人,蒙古军首领只能下令部队从京城仓皇逃脱,几天之内于谦排兵布阵将蒙古大军扫除干净,将明朝从灭国的漩涡中拯救了出来。
于谦虽是一介文人,在众臣都不敢出面迎敌的情况下,敢于以一己之力一挽狂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战争的奇迹。
他是忠臣,虽然将皇帝的性命抛掷脑后,却是将大明朝的性命继续延续下去。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句诗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也是于谦的人生态度。
于谦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也是明朝难得的治国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并且组织了,打败了瓦剌,从而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但是,由于此后瓦剌把朱祁镇放了回来,引发了“”。
这里也就有了一个问题,当初于谦如果不是把朱祁钰扶起来,而是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扶起来,由孙太后监理国政,是不是会更好呢?至少,朱祁镇如果回来后,因为是自己儿子当皇帝,他当然可能不满意于谦,但至少不会杀于谦。
那么,于谦当初为什么没做这样的选择呢? 一、朱祁钰本来就是监国。
朱祁镇率军北伐瓦剌的时候,就已经安排朱祁钰监国了。
也就是说,朱祁镇离开后,朱祁钰实际上是朝政的主持人了。
如果于谦把朱见深扶起来,那么,怎么安排朱祁钰呢?朱祁钰干得好好的,权力被剥夺了,他能高兴吗?要知道,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朱祁钰实际上是有权力欲望的。
让一个有权力欲望的人丢掉权力,那显然是会很麻烦的。
如果于谦真扶持朱见深,那么朱祁钰肯定会和于谦对抗。
内乱爆发了,怎么还打得赢瓦剌?由此可见,于谦是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的。
于谦如果扶朱见深起来当皇帝,表面上是让孙太后监国。
但实际上,孙太后一个女流之辈,她能有什么见识。
也就是说,整个朝政大权,实际上将掌控在于谦手里,大事小事都得于谦来掌控。
于谦如果是一个权臣,他肯定有这样的心理,肯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而且,于谦做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但是,写过“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显然并没有权臣的心理,他并不愿意被人议论。
于谦如果这样做,他一定会遭到其他朝臣的议论。
这显然是不利于团结一致,共抗瓦剌的局面的。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每个当母亲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而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
当初孙太后之所以答应于谦的建议,让朱祁钰当皇帝,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再加上于谦等大臣逼迫,所以孙太后不得不答应。
虽说孙太后答应了,不过她也就仅仅有这么一点话语权。
但是,万一让她监国,她虽然没什么见识,但是话语权是不小的。
再加上于谦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因此肯定会事事征求孙太后的意见。
如果瓦剌把朱祁镇押解到北京城下,让明朝答应某种条件,并且威胁明朝说,不答应,就杀掉朱祁镇。
那样一来,作为当母亲的孙太后,肯定是扛不住的,她是一定会答应的。
她一旦答应了,事情就变得太麻烦了,明朝就失去主动了,对抗瓦剌,还怎么打得赢呢? 四、朱见深当皇帝不适合礼教。
在礼治社会里,“孝道”是最首要的,“百善孝为先”嘛。
如果朱见深当皇帝,朱祁镇是他的父亲,他救不救朱祁镇呢?不救,那他就不孝道。
总之,朱见深当皇帝,并没有让明朝处于主动地位。
朱祁钰是兄弟,兄弟对哥哥,不存在“孝”的问题,只存在“悌”的问题。
“悌”的问题并不是礼制的首要问题,因此,不会陷入被动。
瓦剌说要把朱祁镇放回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想让他回来,特地征求了于谦的意见。
于谦说,皇位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更改了,因此朱祁钰才答应接受朱祁镇。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对朱祁镇回不回来,都是没怎么在乎的。
他认为皇位已经在朱祁钰一脉上往下传递了,不会再有其它变故。
谁料到,最终朱祁钰儿子死了,朱祁钰又生了重病,这才给朱祁镇夺位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