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虽为好友,但是一共才见过3次,那是公元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和三十二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具体介绍。
首次相逢:
当时,李白受到唐玄宗冷落被赐金放还,李白心灰意冷、满怀忧愤地离开了都城长安,而多次赴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阳城内犹豫不绝,帆叶网,不知何去何从。两个天才诗人的偶然相逢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扫清了各自心头的阴霾,两颗纯真热切的心灵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清泉净水之中。
他们惺惺相惜,平等交流,抒怀遣兴,评古论今,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区别前,二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之后一起访道求仙。
第二次重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一起畅游山水,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第三次会见: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二人同游齐赵。
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行同宿,亲如弟兄,就像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所写的一样:“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还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偕同去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白与杜甫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但他们分手后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李白是个“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人,对爱情也是如此(他一生结过好几次婚),对友情亦然,所以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而离开之后却又会很快不再去想曾经的故人。
杜甫在友谊上则过分看重,和李白分手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赠李白》、《饮中八仙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等首。

在诗中,杜甫盼望着“什么时候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感叹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担心着李白被流放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至诚君子之心溢于言表,一往情深之谊令人感动。
后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听到这位昔日故友的好消息时也为其欣喜至极。由此可见他们的友谊之深、之浓。
唐朝三百年时间里最悖逆人伦的三个事件
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大唐武德九年的“”中,诛杀太子、齐王李元吉,迫父退位。在登上了大唐帝国的宝座后,便将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这位弟媳妇即之女。之后,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李世民的“上梁不正”,为日后整个大唐王朝后宫糜乱的“下梁歪”埋下了祸根。 二、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在当太子时便与其父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即)关系暧昧。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打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继位后,仍与武则天旧情难忘,于是让其还俗并纳为“昭仪”,最后李治将其扶正成了自己的皇后。武则天的身份应该是李治的庶母,李治的行为,可谓毫无人伦道德可言。 三、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相传其年轻时便迷恋自己的姑母,到了晚年更是荒淫无度。开元八年,见其第十八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便不顾公媳之间的礼数,纳入宫中霸为己有。此时杨玉环刚满22岁,唐玄宗已经56岁。唐玄宗在宫中呼儿媳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此后李隆基便一直过着如《长恨歌》中所云的日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随机文章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原因,对氧产生免疫性永不生锈最后的晚餐多了一只手,达芬奇最恐怖的画(拉斯维萨看出玄机)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中国神话歌颂祖先/西方神话表达现实台风来为什么要贴胶带,能降低共振提高韧度/避免碎裂伤到人皇帝的工资有多高?皇帝一个月的工资折合多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阎立本:唐朝时期宰相,也是一位画家
,时期宰相,也是一名画家,殿内少监阎毗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时,阎立本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武德年间,担任秦王()府库直。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656年),出任将作大匠,迁。总章元年(668年),检校右丞相,册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凭借战功擢任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举荐名臣,累迁中书令。咸亨四年(673年11月14日),去世,追赠司空。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人物生平 出身贵胄 仁寿元年(601年),阎立本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外公是武帝,其母是清都公主,其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 步入政途 武德年间,阎立本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库直是随侍帝王左右的亲信,必须由名门的亲贵子弟担任,而且必须是“才堪者”。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建立大唐帝国的武功,命阎立本绘制其征战四方时所骑的六匹战马图样,然后雕刻于石,立于昭陵。即著名的“昭陵六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唐王朝开国勋臣,于京都长安太极殿凌烟阁绘、、、魏徵等24名功臣像,亲撰赞词,命阎立本绘像,褚遂良书赞词。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闰十月,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婚,迎入藏。唐太宗命阎立本作传世名画《步辇图》,描绘了赞普松赞干布请尚文成公主,使来长安觐见太宗的画面。 翠微寺在南终南山中,原来为唐武德八年(625年)所建的大和宫,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因厌禁内烦热,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将翠微寺再次葺修为翠微宫。 任贤用能 永徽年间(649年—655年),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担任对官吏考核任务时,在汴州遇到了其寻求良久的之才。阎立本对其说:“我是一个画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画之人与不想画之人,想画的人物中,见其第一眼便有冲动下笔的人更是少之少,而你就是极少数之人,非画不可之人。” 而这位阎立本认为非画不可的人就是狄仁杰,当时的狄仁杰仍然是一个任职参军的小官,身份低微,但从他的眼神中搜寻不到一丝畏惧之色,极为沉着冷静,阎立本正是为其胆量所折服,阎立本事后对其近臣坦言道:“被我凝视而毫无动容之色的人,实在从未见过。”狄仁杰被擢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后满身抱负得以施展,成为一代名臣。 驰誉丹青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的法师,为了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在高宗的资助下,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佛塔大雁塔。唐高宗命阎立本绘大慈恩寺图式和佛像,石刻于雁塔底层的四面门楣下。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逝后,阎立本继任为将作大匠。同年由将作大匠迁升为工部尚书。 显庆年间(656年—661年),阎立本绘画技艺也不断精进。梁人张僧繇的《醉僧图》,画得惟妙惟肖,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这两幅画同时流传下来。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被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阎立本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十月壬午(初一)日(673年11月14日)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