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他离世前的生活真的很悲惨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进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帆叶网 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即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深刻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 对远方故乡的眷念。

  遗憾的是,当他一路穿越巴峡、巫峡到达荆楚地区 时,却并没有北上襄阳继而回归洛阳,而是继续沿江而下到了岳阳,然 后南下潇湘,最后不幸客死在湘江中的一条小船上。

image.png

  杜甫人生中最终的那些日子诚然是令人心疼怜惜的,但他在湖南的经历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惨。

  杜甫为何改变北归计划,选择顺江东下进而南下呢?有人说是为了 躲避战乱,可是据笔者查证,当时经襄阳到洛阳这条路线上并没有发生战 事,这个说法似乎站不住脚。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追寻着杜甫的足迹一探究竟。

  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杜甫在成都时曾经得到过剑南节度使严武的 照顾,著名的杜甫草堂就是这个时期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的,而杜甫被后 世尊称为“杜工部”也是因为严武给帝王上表荐举杜甫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但杜甫漂泊旅程中最快乐的日子并不是流寓成都的这段时间, 而是此后寓居夔州的那两年,这多亏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夔州都 督柏茂琳。

  因为当时陆路交通不方便,而杜甫又是个喜欢欣赏山水的人,他从成 都到夔州一路都是顺江而下。他先是沿岷江经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至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之后,自戎州沿长江经渝州(今重庆市)、忠 州(今重庆市忠县)到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当时是唐代宗永泰二 年,即公元766年的晚春,这年的十一月,唐代宗改元大历,也就是说终止永泰年号,开始启用大历年号,柏茂琳在这年奉命到夔州担任都督。

  柏茂琳应该是一个特别喜欢诗歌和诗人的高级公务员,他给杜甫提供 了特别优厚的待遇,安排大诗人为公家代管一百顷东屯公田。一百顷是什么概念? 一万亩土地呀!杜甫在办公事的同时,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并且和家人一起参加劳动,真正达到了一千多年后毛主席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那种境界。

  在柏茂琳的悉心关照下,杜甫一家不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手中还有不少的积蓄,于是杜甫就投资买了四十亩果园,做起了优哉游哉 的田舍翁。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体仍然和以前一样老是病怏怏的,而且 后来左耳听觉开始一点点下降,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灵光了。

image.png

  这个时候,杜甫的弟弟杜观从京城长安来到了夔州,兄弟二人在多年战乱后异乡相逢,自然是既悲且喜,百感交集,有着说不尽的往事、道不完的离情。弟弟离开夔州后,杜甫的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抑制,重阳登高时,他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萧下边落木萧,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故乡的思念终于让杜甫做出了放弃夔州的安定富足生活、取道荆楚返回洛阳故里的艰难决定。他把那片四十亩的果园送给了一个朋友,帆叶网,然后 携妻挈子穿越长江三峡来到了楚地重镇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江 陵区。

  杜甫原想从江陵走陆路北上襄阳,然后从襄阳继续向北直达洛阳。但 是,当时的地面交通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结果,杜甫在江陵城外等了好几个月也没遇到可以载着他一家老小去襄阳的合适的车辆。无奈之下,杜甫决定继续乘船顺江而下,然后从位于现在湖北中部的沔鄂一带转入汉江,之后溯汉江而上抵达襄阳。

  杜甫逗留江陵前后偶遇了一个身份非常特 殊的朋友,谁呢?后来的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李贺之所以被剥夺了考进士的权利,就是因为他父亲名字中有一个和“进士”的“进”谐音的“晋”字。

image.png

  但是,当杜甫乘坐的船只停靠在洞庭湖畔的岳州(今湖南岳阳),登 临了闻名天下的岳阳楼后,他忽然动了游历潇湘、寻访屈原、贾谊足迹的 想法,要知道这两位文化名人和他一样都有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经历呀!于是,杜甫暂时放弃了北归的计划,转而南下访古。

  杜甫先沿着湘江来到了湘阴,拜谒了纪念湘夫人(屈原《九歌》中的 人物)的祠庙,此后溯流而上抵达贾谊曾经为官的长沙城,当时称为潭 州。在潭州,杜甫由当地友人陪同游览了位于岳麓山下的道林二寺,还结交了一位名叫苏涣的新诗友。

  苏涣是杜甫的超级粉丝,当时就住在湘江 边上,他听说著名诗人杜甫到了潭州,便径直去舟中拜访。杜甫请苏涣朗诵他的诗作,对他非常欣赏。很快,二人成了情投意合、诗词唱和的好朋友,于是,杜甫那一年一直待在潭州没有离开。

  第二年春天,杜甫在潭州巧遇了流寓到此的著名乐师李龟年,写下了 那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 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后不久,潭州发生 了一场兵变,杜甫为了避乱离开潭州沿湘江到达衡州(今湖南衡阳)。

  当时,杜甫的舅父崔伟正在距离衡州不远的郴州任职,既然已经到了衡州,杜甫就决定沿耒水溯江而上去看望一下这位多年不见的亲戚。杜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兴冲冲地乘船开始南去郴州的旅程时,他晚年生涯中最悲惨的日子已经悄悄揭开了序幕。因为彼时正值汛期,耒水暴涨,杜甫一家被困在了耒阳的方田驿,进退两难,徒呼奈何。

  因为洪水切断了驿站的物资供应,已经五十九岁的杜甫和他的一家老小竟然 一连五天没有吃上一顿饭。后来,耒阳县令听说了著名诗人在他属地的 遭遇,赶快特事特办,派人专程跋山涉水给杜甫送来了烧牛肉和白酒, 并且帮他和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杜甫一家这才脱离了饥寒交迫、 命悬一线的困境。

image.png

  被洪水围困的恐惧和半旬粒米未进的饥饿成了压垮杜甫身体的最终两 根稻草,老诗人最后在耒阳病倒了。病倒后的杜甫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 叶落归根的想法更加强烈,就中止了南去郴州的行程,带病回转衡州,然 后又匆匆奔向潭州。

  遗憾的是,与生命赛跑的诗人杜甫离开潭州后不久病逝在了正沿着湘 江向北方行进的客船之上……

  杜甫之死毫无疑问是一个人生悲剧,但他离世前的生活除了被困方田驿的那五天外都可以算得上衣食无忧,悠闲自在,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穷困潦倒,悲苦惨淡。

  一则因为按照唐朝制度,曾任工部员外郎的杜甫去任何地方都会得到当地官员的招待,而且可以使用驿站的人员物品;二则 杜甫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他的名气在为他带来敬重仰慕的同时,也 可以给他的悠游生活以物质方面的保证。

  放到现在,杜甫就是一个从副厅级职位上卸任的文化大名人,有如此身份的人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和苦日子为伍呢?

李敬玄:唐朝时期宰相,曾担任唐高宗李治的侍读

李敬玄,时期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联宗于赵郡南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敬玄因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同平章事,主持铨选。累迁中书令,封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唐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大都督,“文宪”。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李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年轻时,精通礼制,后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生性冷峻,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他将司列(即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主持选官多年,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咸亨三年),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仍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监修国史。 675年(上元二年),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他主掌吏部多年,又和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当时,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678年(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极力推辞。此时,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便道:“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自己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兵败被俘。刘审礼败后,李敬玄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防御。这时,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导致吐蕃退军,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后来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贬官而死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两宋和明朝的火药有什么分别?都是如何用火药制造武器的

1、时的火药 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据路振的《九国志》记载,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2、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 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3、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即后来的)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随机文章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美国林肯总统发现的马蝇效应,激励和竞争是人类创新的动力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唐朝杜甫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