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妻子健康状况很差,生病更是常有的事,也就造成了,妻子通常只能卧床养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次,曾国藩参加一个进士一起的聚会,由于在场的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官员,免不得妻妾陈群,这种轰动政界的聚会怎么不全家出动,而官员的妻妾中当然不少貌美如花,倾国倾城的。曾国藩不免有些羡慕,想到家中的妻子,觉得有心不快。
但是晚上的时候,曾国藩立马醒悟过来,自己的妻子和自己厮守多年,居然因为朋友有年轻貌美的小妾,对妻子产生动摇,真不是人,当晚,曾国藩在日记里写下今日自己的过失,说自己眼里充满邪恶淫秽的目光,真不是一位好丈夫应该做的,没有半点廉耻心,道德也开始沦丧。有一次曾国藩朋友纳了小妾,貌若桃花,曾国藩心中非常羡慕,想要一睹芳容,赶到朋友家,见朋友不愿意,百般请求,朋友无奈。让其见面后,曾国藩见世间还有如此美艳之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想法,说了几句挑逗的话,搞的气氛很尴尬。回家后,回想起这件事,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大错,在日记中说自己是禽兽,是对朋友和朋友的小妾极大的不尊敬,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是对朋友的伤害。之后,曾国藩下定决心戒色,专心学问,他深知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所改变,就必须要结束这荒唐的怪想法,再加上曾国藩的老父亲教育他平日里要节欲、节劳。曾国藩的这一大干便是对今后仕途的负责,更是警惕后人该如何为人处事。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洋务运动之于曾国藩,就如同母亲孕育的孩子一般,曾国藩作为早期想要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学军备学工业,主张派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鸿章在上海买下了美国人的一座铁厂,曾国藩就全力支持,在两人共同的管理下,该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曾国藩具有常人没有的大局观,他见识到洋人的机器都是靠推算得来,就想要阅读洋人的书籍,如果要阅读洋人的书籍,那么首先就是要学习外语。他设立“翻译管”,并且聘请外国人主笔翻译任务,这段时期产生的外国著作基本来自翻译官,而且此类书籍都是近代洋务运动急需的精神食粮。这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培养优秀的洋务人才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从一方面看,洋务运动里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也将它发挥到了极致,他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厂,扩张军备,制造了第一艘轮船,让我国交通和海洋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他送出去的留学生都在学习到西方先进科学后,回国效力。
从另一方面看,曾国藩提倡的自强,也只是清政府的强弩之末,我们知道,只有学习先进的思想,才能救国,光从军备上学习是不够的,资本主义救中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绝处逢生,大清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旧中国的被否定也只是时间问题。新的力量正在崛起,正在为改变中国命运而冉冉升起。
曾国藩外孙女叫什么名字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璧是一位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无论是在孩童时期的个性十足,还是在追求爱情时的义无反顾,又或是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坚持不懈,还有朋友落难挺身相助的好伙伴,无论怎样,聂其璧的传奇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聂其璧的母亲曾纪芬是是曾国藩的幺女,她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就算子女已经成年,对长辈还是应该保持尊敬。可以说聂其璧小时候家教非常严格,但是少女时代的她却“胆大包天”甚至敢翻墙出去看戏和约会。对此母亲无奈的称管不了。聂其璧在自己的爱情上也是特立独行,她一眼相中了上海交大的周仁教授后,便要成全这对不是很相称的婚约。周仁在当时在学术上还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也只是一名贫穷的读书人。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龄作为傧相,出席了聂其璧的婚礼。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聂其璧就会想方设法发得到,最夸张的莫过于大洋彼岸的好莱坞明星见面,1939年已为人母的她决定前往美国见一见自己的电影偶像,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任何的合理性,但是聂其璧做到了,在听说了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粉丝后,明星们纷纷拿出签名。但是家中的聂其璧确是一副十足的小姐派头,家人的一些举动当然有所规定,甚至丈夫的饮食也要一一安排好。所以饭桌上有些小误会和小争吵自然避免不了。但是聂其璧对丈夫确实是关怀备至,文革时期,丈夫重病,聂其璧除照顾丈夫,还要对付造反派的逼问,虽然最后丈夫没能熬过这段艰苦的岁月,但是两人的爱情却如磐石般坚硬,感动着世人。
聂其璧的一生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反抗者自古就有的繁琐无趣的家规,对抗着人性苍凉的时代。
中国四大妖姬之首妺喜 灭了夏朝成就了商汤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成也独孤,败也独孤:隋朝第一名臣的悲喜人生
581年外戚建隋称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战争结束后,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经济。至即位时,当时全国人口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从而创造出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也为以后的繁盛奠定基础。 “开皇之治”得益于隋文帝手下有一批的人才。在的众多名臣之中,有一位不得不单独介绍一下,他就是(jiǒng)。唐太宗曾赞叹:“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一十馀载,天下赖以康宁。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能让隋朝遗老一直念念不忘,李世民能有如此高的评价,高颎究竟是有着怎么样的人生传奇呢? 高颎字昭玄,也叫,541年出生,是渤海蓚(今河北省衡水一带)人。高颎的父亲高宾曾在为官,后来投奔到北周。当时北周的大司马独孤(三个的老丈人,之前曾专门写过他)将高宾引为自己的幕僚,并赐姓独孤。独孤信被杀后,独孤信的小女儿此时已经嫁于杨坚,因高宾是自己父亲的故吏,所以经常往来高家。这也为高颎以后的仕途开辟了一条道路。 再说高颎,他少年就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而且“略涉书史,尤善词令”。高颎幼年时家里有一棵大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家乡的老人们都说“此家当出贵人。” 558年17岁的高颎被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北周武帝年间,又先后担任内史上士、下大夫等职,以平齐之功被封为开府。 杨坚掌握朝政后,意图夺取皇位,素闻高颎精明强干、熟习军事、多计谋,且高家是自己的妻子独孤伽罗的熟人,便想延揽他加入自己的集团,便派遣派邗国公杨惠传达自己的意思。高颎明白杨坚的意思后,十分高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此后杨坚渐渐疏远了生活奢侈的郑译等人,将高颎视为心腹。 580年尉迟迥起兵反叛,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杨坚派进军讨伐,不料官军到河阳后,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杨坚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就想派崔仲方前去监军,可是崔仲方却以父亲在山东推辞。高颎见众人都没有上前线的意思,便主动请缨。到达前线后高颎屡出奇谋,最终将叛乱平定。 大军回京后,杨坚设内宴招待高颎,席间杨坚竟撤下御帐赏给他。581年杨坚即位后,高颎被任命为宰相,封渤海郡公,朝中大臣无人能比,以至于杨坚每次都称呼他为独孤,而不直呼其名而不名也。但高颎非常明白形势,“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杨坚为,同意解除高颎的宰相职务,但没过几天,杨坚说:“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便恢复了他宰相的职务,还加封他为左卫大将军。 高颎主持朝政后,组织参与制定各项国家典章制度,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刑酷法,对旧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582年高颎担任新都大监,负责隋朝新都大兴城的建设,“制度多出于颎”,将长安建设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后来唐代长安的繁荣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唐朝众多政治经济制度都来源于隋朝,如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州县制,所谓的“唐循隋制”。而这些制度也大都在高颎的主持下建立起来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582年高颎奉命节度诸军,讨伐陈国。此时陈国的皇帝陈顼病死,朝臣纷纷提议趁机出兵。但高颎认为隋朝刚刚建立,准备不足,且突厥在北方,便提出“礼不伐丧”,奏请班师,最终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时杨坚志在一统天下,便向高颎询问伐陈策略。高颎提出了一个“狼来了”的建议,根据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南方粮食收割的早,北方较晚,在他们收割的季节,我们征集少量军队,扬言入侵。他们一定会屯兵守御,从而耽误收割。他们把人马聚集起来了,我们解甲不动,经过几次,他们就会习以为常,不再相信。我们趁机渡江,便可一举成功。同时江南潮湿土薄,没有地窖,我们要经常派人去烧毁他们的仓库,这样“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是陈人益敝”,588年正式下诏伐陈,任命为元帅,高颎为元帅长史(类似于总参谋长),“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589年陈被灭,杨广想将的妃子纳为己有,高颎不允,“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还命人将张丽华斩首,搞的杨广非常不爽,从此怀恨在心。 大军回到长安后,高颎被封为上柱国、齐国公,隋文帝慰劳道说:“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高颎依然提出辞职,隋文帝又特意下诏勉励,“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 此后将军庞晃、卢贲,先后在隋文帝面前揭高颎的短,隋文帝大怒,将俩人贬到外地,并对高颎说:“独孤公(高颎曾被赐姓独孤)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590年尚书都事姜晔、楚州参军李君才上奏说水旱不调,是因为高颎的缘故,应该贬谪,结果被贬谪的是他们自己。 不久高颎的夫人贺拔氏病重,隋文帝派人问候,“中使顾问,络绎不绝”。后来隋文帝亲临高颎府邸,“赐钱百万,绢万匹”。高颎为人谦和,从不争功,平陈后贺若弼、曾为争功拔剑相向。一次隋文帝召见高颎、贺若弼谈起平陈之事,高颎言道:“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隋文帝大笑,时人对高颎的谦让非常赞佩。不久后隋文帝让高颎的儿子高表仁迎娶了太子的女儿,对高家的赏赐不可胜计。 599年突厥内犯,隋文帝命高颎、、燕荣兵分三路进击突厥。高颎率领大军大破突厥,乘胜追击700里,期间曾派人请求援兵,因此又有大臣提出高颎打算谋反。隋文帝没说什么,就在此时,高颎率军破敌而还,但高颎的人生也逐渐开始转折。 600年隋文帝在的怂恿下,打算废掉太子杨勇,便征询高颎的意见。高颎长跪在地上,言道“长幼有序,其可废乎!”隋文帝默然,而独孤皇后知道高颎是不会同意的,私下里打算除掉他。本来高颎能成为杨坚的心腹,与独孤皇后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而此时独孤皇后对高颎却越来越不满。 为何独孤皇后对高颎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呢?这和独孤皇后的性格有关,她不仅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定践行者,还是个捍卫者。当初高颎夫人病死后,独孤皇后曾建议隋文帝做媒,给他在张罗一门婚事,不料高颎却说自己年纪大了,每天只是斋居读佛经而已,至于再娶就算了。结果不久后高颎的爱妾却生了一个男孩,这让独孤皇后非常不满,一方面她瞧不起娶妾的男子,另一方面这高颎明显不给她面子。 于是独孤皇后便在隋文帝面前说高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这种人不能再相信了,隋文帝觉得在理,便开始疏远高颎。不久后隋文帝商讨征伐高句丽,高颎持反对意见,但反对无效,高颎任行军长史,辅佐汉王杨谅出征,大军因遭遇大雨疾病,最终撤回。独孤皇后又开始搬弄是非,同时汉王杨谅也帮腔,跟父皇母后哭诉“儿幸免高颎所杀”,实际上只是因为杨谅自以为是,瞎指挥,高颎没有采纳而已。 但正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逢连夜雨!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供词中牵连到了高颎。朝臣中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弥、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上疏说高颎无罪,但隋文帝更加愤怒,下令将这些求情的人全部逮捕,因此朝臣中再无敢求情之人,最终高颎被免去官职,只保留齐国公的封号。 不久后隋文帝在秦王的府邸举行宴会,高颎因邀也参加。酒席宴间,高颎,,独孤皇后也哭了,左右的也哭了。隋文帝对高颎说道:“朕不负公,公自负也。”,又对左右侍从言道:“我于高颎胜儿子,虽或不见,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无高颎。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 没过多久,有人举报说,高颎的儿子对高颎说:“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隋文帝大怒,下令把高颎囚禁在内史省拷问。此时司法部门又奏报了高颎别的事情,说曾有和尚、尼姑对高颎言明年国有大丧、皇帝过不了十九年等大逆不道的话。隋文帝震怒,有司请求将其处死,但隋文帝饶他一命,将其贬为庶民。 高颎刚当宰相时,他的母亲就曾劝诫他为官谨慎。高颎也一直是这样的做的,谨小慎微。当被免官为民时,他反而很高兴,认为自己逃过一劫。却不想真正的劫难还在后边。杨广即位后,高颎被封为太常,负责收集乐工和流矢的音乐。此后他对隋炀帝奢靡的作风很不满,常与其他人议论,结果被人告发。607年7月隋炀帝以谤讪朝政为由,将高颎、贺若弼等人诛杀,时年67岁。高颎死后,天下惜之。 高颎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独孤,败也独孤”,当他卷入皇位争夺的旋涡中时,就已注定难逃一死。唐初名臣曾这样评价高颎:“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高颎为人谨慎,他一生的奇策密谋、损益时政的疏奏,全部被他销毁,因此世间罕有所闻。 唐人杜佑也称赞高颎“功规萧()、葛(),道亚伊()、吕(姜太公),近代以来未之有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