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匡胤和柴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朝给予柴氏的待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善待了,但又没有完全善待”。

五代后汉时期,由于权力斗争,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杀了个精光,导致他没有亲儿子承嗣大统,只得从外戚中寻找继承人。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有三人,分别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内侄柴荣。
论血缘关系,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其血缘关系与跟郭威最近。
论亲缘关系,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按老话的说法,“一个女婿半个儿”,张永德与郭威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比之下,柴荣和郭威的关系就很一般了。
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与郭威既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上也比较疏远。
但郭威感念当年与柴皇后的感情,加之柴荣的能力也确实强出李重进和张永德。
所以最终,郭威收柴荣为养子,并把皇位传给了柴荣。

需要注意的是,柴荣是郭威养子。不是所谓的义子。
养子在法律上,是被法律承认的收养与被收养关系。
而义子则是所谓的干儿子,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关系。
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养子等同于儿子,有家产继承权;义子不是儿子,没有继承权。
而由于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所以从他过继给郭威开始,他就改叫“郭荣”了。与柴氏不再有亲缘上的关系。
他的儿子也都要改姓郭,应该叫郭宗训,郭熙让,郭熙谨,郭熙诲。也与柴氏不再有亲缘上的关系。
他们死后,牌位要摆在郭氏祠堂内,而非柴氏祠堂。
否则,他们就不具备继承后周皇位的法统。
而也正是因为郭荣和他的四个儿子不能再与柴氏有亲缘关系的缘故。
郭荣的本家柴氏家族,在后周一朝并不是皇族,享受不到特殊待遇。
就拿郭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来说。
他虽然是郭荣的亲爹,但因为他把郭荣过继给了姐夫郭威。所以他在后周一朝,只能算作是皇帝的国舅爷,享受外戚待遇。
他见了亲儿子郭荣,还要行君臣之礼,下跪磕头。
亲生父亲尚且如此,郭荣的那些叔伯堂兄自然也必须如此。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郭荣虽然本姓柴,但从他过继给郭威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与柴氏再无任何关系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皇位后,对赵宋江山有政治威胁的人,是“郭氏”,也就是郭荣的四个儿子;而庞非大的“柴氏家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决定了后来赵宋王朝分别给郭荣儿子和柴氏家族的待遇。

先说郭荣儿子的待遇。
由于郭宗训,郭熙让,郭熙谨,郭熙诲都是后周皇子,对赵匡胤威胁极大。所以他们的待遇都很一般。
郭熙谨、郭熙诲在陈桥兵变期间失踪,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原本想要杀掉他们,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他们,并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郭熙让于次年失踪,彻彻底底的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相比于三个倒霉蛋弟弟,周恭帝郭宗训的待遇最好。被赵匡胤依照魏晋逊位之君封王爵的老规矩,封为郑王。
但是,由于赵匡胤此后剥夺了他的“郭姓”。令他又改回叫“柴宗训”。
所以,郭宗训虽然封了王爵。可因为他的儿子又恢复了柴姓,又重新回到柴氏之列。不属于后周皇族了。故而,郭宗训的郑王爵位只传承了一代。他的五个儿子,柴永琦、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都没有王位继承权。最高也就只能是封到公。
973年,郭宗训莫名其妙暴毙。
他死后,他五个儿子的下落,史籍没有详细记载。别说现在人了,连当时人都不清楚。
比如宋仁宗在位期间,仁宗皇帝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郭宗训的直系后裔。打算找到后,借其制造舆论,收买人心。可结果居然找不着。
郭宗训的子孙,可能隐居了,可能被杀,没人说的清楚。这从侧面也能说明,赵匡胤和赵光义对郭宗训并非民间传说的那样善待,不然怎么可能找不着呢?

再说柴氏家族的待遇。
后周时期,柴氏顶天了也只能算外戚。而北宋建立后,连郭宗训的儿子也混得很凄凉。
因此,柴氏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如同老百姓一般。在史料中,找不到柴氏子孙在这一时期出仕为官的记载。
民间传言,赵匡胤曾立下遗诏,要求后世赵氏子孙“善待柴氏”的说法,显然是谣言。
如果真善待了,还给予特别照顾。何至于偌大的柴氏家族,至今最有名的人,居然是小说的虚构人物柴进?

不过宋仁宗继位后,柴氏子孙开始转运了。
前面说了,宋仁宗想找郭宗训的直系后裔出来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找不着。
于是,宋仁宗便又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家子弟中找人。
最终,宋仁宗从柴氏族谱中找到一个柴咏的人出来,立其为榜样,赐予爵位。让他承担奉祀后周的任务。
柴咏当时封的什么级别的爵位呢?
前面也说过了,郭宗训被赵匡胤下旨改回柴姓后,所有的柴氏子孙,无论是郭荣的这一分支,还是柴氏本宗,都与后周皇族再无半点关联了。
所以,宋仁宗封给柴咏的爵位便是公爵。
正式封号是“崇义公”。
北宋时期,算上柴咏,崇义公爵位正常传承了四代。
直到北宋末年,因靖康之变,北宋末代崇义公柴夔悟被金军俘,随徽钦二帝一起被俘虏到北方。崇义公爵位的传承才断绝。
不过南宋高宗时期,随着时局稳定,宋高宗又想到了柴氏,又派人在柴氏族人当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并经过一番选拔后,找到一个叫柴叔夏的柴氏子孙继承崇义公爵位。
所以南宋一朝,崇义公又传了九代。直到崖山之战,南宋被灭,崇义公爵位才废止。
需要说明的是,崇义公爵位和宋朝的齐安郡王和安定郡王一样,虽然是世袭爵位,但并不是父传子式的世袭。
每一代崇义公都要皇帝钦点。新一代崇义公不一定是上一代的儿子。谁来承袭爵位,要看皇帝的意思。
被皇帝点中的,获得爵位,自然飞黄腾达。
没点中的,那就回家该干啥干啥吧。
所以,古代的小说,如《水浒传》。今天的电视剧,如《杨家将》。说整个柴氏家族在宋朝都显赫无比,男主封郑王,女主封郡主。甚至还有丹书铁券,显然都是戏剧情节,看看就好了,不能当真。

毕竟,宋朝正儿八经的赵氏子弟都有混得落魄的。比如赵匡胤四弟赵廷美一支,在王安石变法后,被宋神宗全部踢出宗室,不再给予物质上的优待。
更何况是本身就不是后周皇族,只是被宋朝皇帝拉来充门面的区区柴氏呢?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时期,郭宗训的直系子孙找着了。
按道理说,既然找着了,那就应该把崇义公的爵位还给他们。
但徽宗没这么做,他只是封郭宗训的直系后裔为宣义郎。这是一个品级不高的虚职。
从这个事可以看出,宋徽宗这个人,蔫坏蔫坏的。
与郭荣其实没啥关系的柴氏子孙封公爵,而且还承担了奉祀任务。
而正经郭宗训的直系子孙只是个宣义郎,而且奉祀时,还得排在崇义公的后面。
到底谁才是正经的后周皇族后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郭荣的本家柴氏呢。
为什么说“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一生中最大政治错误?
乍一看来,的“”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 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网络配图 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全是他的一大政治败笔,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 这里,且不说“杯酒释兵权”将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手中军权剥夺了,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茧自缚,后来的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此有关,单就“杯酒释兵权”所开的一代风气而言,其后果就真的是很严重。 仔细想想,“杯酒释兵权”其实是赵匡胤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为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很显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武将集团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而这“兵权”当然不是白白失去的,它所换来的则是赵匡胤金口许诺与赏赐的奢侈与享乐。 史载,在“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曾开导众武将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那话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只要众将放下武器,不掌兵权,不再对他赵匡胤的皇位构成威胁,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说,想要什么都行。 仅此可见,赵匡胤在“释兵权”时,表现得非常地慷慨——当然是慷国家、民族之慷,用《·传》的原话说就是“赏赉甚厚”,给众武将开出了极为优厚的价码。网络配图 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的“杯酒释兵权”,说白了,其实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以腐败换兵权”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杯酒释兵权”,不啻是赵匡胤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了一张“腐败许可证”。由于有了皇帝亲自颁发的这张“腐败许可证”为庇护,所以,从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腐败。据史料记载,太祖的武将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些贪财。 这里,不妨对太祖时期的一些著名武将的贪墨情况作一简要列举:如史书上称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纵兵大掠蜀中;王仁赡破蜀之日,“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尝引宾客故旧至藏中纵观,且曰:‘吾无汗马劳,徒以际会得此,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及罢机务,悉以市善田宅,时论鄙之。”崔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曹翰“贪冒货赂。”张铎“州官岁市马,张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田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王晖“性亦吝啬,赀甚富,而妻子饭疏粝,纵部曲诛求,民甚苦之”……网络配图 必须指出,太祖时期的一些武将在内心中——起码在最早的时候其实并不想贪污腐败,但因为害怕过于被赵匡胤怀疑有,于是便只好“作秀”,故意装得自轻自贱,自甘堕落的样子。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员仁将,虽作战勇猛,但一向重义轻利,可是,自从“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后,他忽然顿悟,从此开始追求,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话说得很透彻,原来他老兄不过是像当年大将那样,在出征灭楚途中为了消除的疑虑,故意“自污”罢了。 而另一位武将王全斌,史书上也说他以前一直表现很好,为人素来“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可是,“杯酒释兵权”后,他竟像换了个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带头,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桥兵变背后的血腥,宋太祖赵匡胤被擀面杖打出来的帝王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作为后周大将的(927-976),被一则到处传言的消息,搞得有点惶恐不安。 此前一天的大年初一,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契丹联合北汉再次南下进攻后周,慌乱之下,后廷急忙命令赵匡胤领兵出战,因为当时,赵匡胤是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 尽管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开封城里到处传言,说: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 正值新年,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却被这则传言吓得到处逃命,整个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然而诡异的是,好像已经被封锁了消息的后周朝廷却毫无反应,貌似对开封城里的大骚动毫不知情。 但是赵匡胤自己却被吓了个半死,正在千钧一发的当口上,事还没干呢,眼下这帮混账小兵们就开始到处传言,万一出点闪失,岂不要了卿卿性命? 惶恐不安的赵匡胤马上叫来家里人一起商量,说: “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 赵匡胤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她听到后铁着个脸,拿着个擀面杖出来打了一下赵匡胤,说: “大丈夫临大事,行不行自己决定!不要来家里吓女人!” 对此,北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在被打后,赵匡胤若有所思,“默然出”。 临走前,赵匡胤命令,将家里人全部隐藏到开封城中的封禅寺,以免失败罹祸,因为他决定,哥们要干大事了。 赵匡胤被姐姐拿擀面杖打的两天后,960年正月初四早上,赵匡胤在离开封城不远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起了一场被后世称为“陈桥兵变”的政变,随后迅速回师开封,逼迫7岁的后周恭帝“禅让”帝位,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禅让”大剧。 然而对此,按照《宋史》等权威版本,说的是960年正月初四(2月4日)这天早上,喝了酒还没完全醒的赵匡胤,可是在稀里糊涂之中,被将士们拿着一件不知道从那里搞来的“黄袍”,强行逼迫当的哦。 哦,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吧? 事情确实不简单,对此,赵匡胤早已密谋了许久。 要夺权,首先要掌握禁军。 在后时期,后周拥有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军队系统,而当时,赵匡胤只是殿前司的副将:殿前都指挥使;而当时的殿前司主将殿前都点检,是的驸马德——如何才能当上主将取而代之,真正掌握其中一支禁军呢? 机会很快到来了。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英明威武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重,就在这时,柴荣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则传言,说“点检做天子”,此时,作为禁军大将的张永德,而后周太子柴宗训却只有7岁,于是,临死前几天,柴荣下令废掉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而命令赵匡胤接管殿前司这支禁军。 四天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39岁的柴荣病逝。 在一个来路不明、不知道谁制造的传言帮扶下,赵匡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顺利得到了“殿前都点检”这个禁军大将职务。 此时,赵匡胤只有33岁。 这个33岁的帝国禁军大将,年纪之轻、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称人精、戏骨。 眼看着39岁的后周世宗已经病死,而新即位的后周恭帝柴宗训,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儿,所以,赵匡胤对于皇位,很是心动。 尽管的史学家对于“陈桥兵变”隐晦莫深,因为或许在他们看来,一手提拔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仅仅病死半年,赵匡胤就兵变夺权,欺负柴宗训和符等孤儿寡母,于情于理实在太不光彩,所以,如何变着法儿为赵匡胤粉饰一下,自然是宋代史学家们的重大政治任务。 然而,总有那么丁点信息,隐晦传达着与“权威版本”迥异的神秘信息。 前面已经说过,后周时期,为了防止禁军一家独大掌控国家命脉,所以军队被分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系统,后周世宗柴荣临死前,赵匡胤通过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顺利当上了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这支军队。 然而还有一支军队:侍卫亲军司怎么办? 当时,作为柴荣的皇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有个亲姐妹,是赵匡胤的弟弟、的妻子。 在符太后看来,赵匡胤是后党、外戚成员,掌控禁军,她心里比较踏实;在赵匡胤一党的撺掇运作下,不久,作为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始终效忠后周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却被外派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 在曲线运作,调走自己的最大军事对手后,赵匡胤又在侍卫亲军司中,将“自己人”高怀德,运作当上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另外一个“自己人”张令铎,则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如此一来,尽管名义上的侍卫亲军司最高统帅,仍然是外派扬州的淮南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但实际上的指挥权,却已经落到了赵匡胤的“自己人”手中。 不知不觉,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被符太后视为外戚和亲信的赵匡胤,已然隐秘掌控了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 在这个神奇的帝国,你要掌权,人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曾经当过时期后唐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等三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则长期在后周的侍卫亲军司担任高级将领,为儿子赵匡胤留下了深厚的人脉,一直到陈桥兵变四年前的956年,58岁的赵弘殷才在军中病逝,死后还被后周世宗柴荣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所以,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中,到处都是赵弘殷和赵匡胤父子的人脉,而作为儿子的赵匡胤,在后周的军队中,还加入了一个连他在内,号称“义社十兄弟”的组织。 “义社十兄弟”,指的是赵匡胤、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十人,在年轻时候还是低级军官时的一个结拜组织,日后,这些人有的成长为后周帝国的高级军官。 到陈桥兵变前,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已经是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殿前都指挥使;另外一位“义社兄弟”王审琦,则是殿前司的第四号人物殿前都虞候;而赵匡胤的其他“义社兄弟”们,则分散在后周帝国的各个军队系统中,担任着大大小小的职务。 如此一来,整个后周帝国,说起来,军队系统中,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有赵匡胤的人。 说起来,大哥要是当了皇帝,兄弟们也该跟着沾沾光不是? 尽管筹谋已久,但临发动兵变前,赵匡胤还是有点忐忑,这不,回到本文开头,底下那些该死的小兵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个“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的话传得整个开封城人尽皆知,除了蒙在鼓里的符太后和小娃娃后周恭帝,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已经掀起了一场大逃亡,搞得赵匡胤心里惶恐不安,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被他的姐姐用擀面杖小打“训斥”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一家,对这场兵变早已。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的母亲、荣升为杜太后的很是得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有这样的好妈妈鼓励,小名为“”的赵匡胤,当然要放手干一场、搏一把了。 于是,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960年2月1日),一个诡异的消息从后周前线传来,说契丹联合北汉南下进攻,军情紧急(后来事实表明,应该是假消息),请求允许让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立马带兵出征,慌成一团的后周朝廷于是乎立马传令整军出兵。 说起来,符太后和后周朝廷的重官们,忘记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当时,枢密使郭威也是以契丹入侵的名义,趁机掌控军队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眼下,时间才过了十年,随着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相继去世,显然,孤儿寡母的后周小朝廷,已然忘记了这个后周如何得以建立的“大事”了。 以军情紧急掌控大权后,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赵匡胤先是打发他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作为前锋,先整军出发离开开封城,当时,与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石守信、第四号人物王审琦不同,殿前司二号人物慕容延钊虽然跟赵匡胤关系不错,但他并不知晓赵匡胤的兵变计划,所以赵匡胤先将他打发离远一点,以将慕容延钊调离开封城,以免妨碍“大事”。 这个新年的第三天,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960年2月3日),赵匡胤也整军出发了,当晚,他就带兵抵达了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天傍晚,有一个自称懂得天文的军士苗训先是大叫起来,说你们看你们看:“日下复有一日”哦,原来,那会刚好日晕,但经苗训这么一说,似乎天机有变,大太阳要吞掉小太阳了! 于是乎,将士们开始“相与聚谋”,说这不对啊,要变天了哦! 然后,正月初四(2月4日)凌晨,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家臣等一帮子人马涌进了赵匡胤的军帐,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跪下,大声喊起了万岁。 假装喝得有点晕乎乎、还没完全“酒醒”的赵匡胤,于是跟手下们,说你们不要随便杀人哦,不要随便抢劫哦,这样子我才能当你们皇帝。 早就说好的事,将士们自然大声说:一定一定。 在宋代的史学家渲染中,陈桥兵变似乎一呼百应,属于一个完全没有前期准备工作的突发事件,然而,史学家们总是,时不时就留下一点破绽,例如那个司马光,就有意无意记下了赵匡胤挨姐姐训打“点拨”的事。 正月初四日,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当天,赵匡胤带着大军杀回了开封城。 然而在开封城陈桥门值班的两位警备队长陆、乔二人(史书没有记下详细名字,仅留姓氏),在开封城几日来的异动中,已感觉到了不对,他们拒绝为赵匡胤打开城门,并与赵匡胤的部队形成对峙;赵匡胤也没有强行攻打,而是指挥部队绕路到封邱门进入开封城,在那里,赵匡胤的亲信打开了城门。 当时,作为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的侍卫亲军司的第二把手、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正在皇宫内,在听说赵匡胤兵变入城的消息后,忠于后周朝廷的韩通,在仓促之中,立马带着少数亲兵出城迎战,没想到却被赵匡胤的内应、作为“义社兄弟”的石守信派兵伏击,韩通随后冲出重围,并马上派人前往搜捕赵匡胤的家属,没想到的是,赵匡胤的前锋王彦昇已杀入开封城中,随后,韩通及其三个儿子全部被杀。 而在听说皇宫已经沦陷后,守卫陈桥门的陆、乔两位警备队长,不甘心投降赵匡胤,双双选择了上吊自杀,为后周殉国。 至此,开封城中微弱的敢于抵抗的军事力量,已全部消失。 陈桥兵变当天,赵匡胤随即杀进开封皇宫,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宰相范质在愤怒之中,紧紧抓住次相的手,指甲几乎将王溥掐出血来,范质不顾生命危险,大声质问赵匡胤;见此情景,赵匡胤的部下罗彦瓌拔出剑,厉声威胁范质等人说: “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赵匡胤)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此时,被吓得的二号宰相王溥,随即跪拜起了赵匡胤,而范质则“颇诮让太祖,且不肯拜。” 赵匡胤倒也不杀范质,只是强行逼迫后周恭帝马上退位“禅让”,开封皇宫内杀气腾腾,仓促之中,赵匡胤突然想起来“受禅”还“未有禅文”,这下怎么搞? 没想到的是,早已有人提前洞察先机,翰林学士陶榖马上跑了出来,说我早就写好啦(原话:“已成矣!”),然后从怀中掏出逼迫后周恭帝“禅让”的“禅文”,恭恭敬敬进献给了赵匡胤进行审阅,然后转身交给了范质等人。 陈桥兵变第二天,960年2月5日,赵匡胤正式将后周国号更改为宋,并改年号为建隆,至此,大宋帝国正式建立。 赵匡胤夺权后,后周世宗柴荣遗留下的四个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953-973)在被迫“禅位”后,被降格为郑王,13年后柴宗训去世,年仅21岁,无子; 陈桥兵变后两年,柴荣的另外一个儿子、年仅10岁的柴熙谨也去世; 而柴荣的最后两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诲,按照北宋史学家、编撰《新五代史》的的说法是: “不知其所终。” 至此,柴荣家族的血脉,也从史书中被“消失”了。 而对于后世所谓皇家厚待后人,封其后人为世袭崇义公、宣义郎的记载,从血脉来说,他们其实,并非柴荣的嫡系子孙;因为真实的柴荣子孙,早已在历史上或夭折、或无子、或“消失”了。 只是冥冥之中,赵匡胤想不到的是,陈桥兵变后16年,公元976年,他自己也会在一场诡异的大雪之后离奇暴亡;而他仅存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后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暴死。 历史,是有轮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