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开门八极拳歌诀:搂势冲捶站金刚,擦步撩捶敌人慌。
两足微开立,上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贴于两腿外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
上动不停,两足尖微开外分,成八字步,同时两掌由两侧向外、上、前方划弧,落于两腿外侧,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前.目视前方 图2-2.
左腿原地不动,右腿屈膝提起,成独立势;同时两掌变拳由两侧向体前屈肘搂抱,右拳护胸右侧,左拳护腰左侧,两拳心向内,拳眼向上。
八极拳独立抱拳实战应用:敌人如靠近我,急用右拳击敌胸肋,左拳击敌腰腹,提膝顶击敌人档部,可将敌击倒,是三点攻击之法。
右脚在右侧半步震脚落地,两腿屈膝半蹲,同时双拳用力向上旋腕,右臂屈肘右拳在上护胸口,左臂屈肘左拳在下护腰腹,两拳心斜向上,拳眼斜向外.目视前方 图2-4.
八极拳震脚楼捶实战应用:敌在前方向我进攻,我用脚踩踏敌足面或脚尖,用两拳钻击敌胸腹,使敌人受伤倒地,是上下夹攻之招法.
如果人人都想做官、举国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气,那么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强盛”。
——这是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众多名言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国人以为,福泽谕吉是主张日本对外侵略的第一理论家,殊不知他对日本的首要贡献,不是“扩张”,而是“独立”二字。
众所周知,现行1万日元大钞正面,印着福泽谕吉的头像。
一万元是日本钱币最高面额,旧款一万日元的主人是日本“释迦牟尼”圣德太子,而福泽以新换旧,可见在日本历史的地位和影响力超过了圣德太子。
明治维新成于“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桂小五郎)。
“三杰”里并无福泽谕吉,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在最高价值的钱币上留下了福泽,而不是西乡、大久保呢? 这主要是因为,维新三杰都是政治家,这些政治家推动的是对日本国家制度的改变,而福泽谕吉是思想家,他改变的,是日本的世道人心。
福泽谕吉对日本人心的最成功改造,是令近代日本人由“人身依附之心”集体转向“独立之心”。
虽然福泽没像西乡隆盛那样,用武力推翻幕府、推行政改,但在倒幕维新的多事之秋中,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办学办报,在中坚持开民智,鼓吹西化。
福泽谕吉对明治维新的贡献,相当于亚当斯密加上约翰洛克对英国的贡献。
可以说,他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
明治维新成功后,作为“突出贡献者”,福泽谕吉当然也受到天皇和首相盛情邀请,入阁做官,但他却一再拒绝,终生没有做官。
当时日本虽处近代,但依然存有东方传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做个,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会做大官的福泽却不愿做官,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当时福泽谕吉给出的答案是——“愿做独立的榜样”。
福泽谕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种情况有如苍蝇麇集在腐食上一样。
人人都认为不依赖政府就没有发迹的机会,因而就毫无自身独立的想法。
福泽谕吉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首先在于强民,而强民的标志,是国民具有独立之心。
福泽谕吉认定,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是儒学教育的遗害。
所谓“青云之志”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官场迷信”,他希望能从这种迷信中把人们唤醒,使之懂得文明独立的本义。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日本“独立之父”,早年竟然还是“儒家信徒”。
家境贫寒,直到14岁才入当地的私塾学习汉学,尔立之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汉学家。
汉学家福泽谕吉的思想巨变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正值不惑的他三次赴欧美考察,其思想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
于是曾经主张“和魂汉才”的福泽谕吉思想发生巨变,开始重大转型、投向“和魂洋才”。
福泽谕吉的思想巨变在他的著作《劝学篇》及《文明论概略》中体现深刻。
在《劝学篇》里,他把学问当做个人及国家独立的工具。
福泽谕吉将学问分为两种:有形的学问(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无形的学问(心理学、神学、理学等)。
在福泽谕吉眼里,实用的知识最为重要,而远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则次之。
福泽谕吉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问,出于这种思想,他开始排斥孔子,摒弃儒学及汉学。
因为他判定儒学及汉学是近代社会“脱离实际的学问”。
福泽谕吉认为,世上的事物千千万万,教师不可能将它们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发展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而能力不是单一的,它包括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
这些是独立的人与独立的国家最需要的有用东西,而落伍的儒学是提供不了的、无用的。
福泽谕吉主张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他眼中的“实用知识”就是指洋学,即西方科学。
所以他大力提倡学习西洋科学,他不仅重视数学等自然科学,对法学、社会学等西方社会科学也更为推崇。
福泽谕吉的“弃汉从洋”和“独立”思想在近代日本影响巨大,近代日本禀承他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近代化过程中明确提出“和魂洋才”的标志性口号。
并且,在他创办的庆应大学和《时事新报》影响下,一批独立知识精英、新日本人脱颖而出。
福泽谕吉称自己对政治不热心,其实,笔者依其一生作为而分析——他并非对政治不关心,而是看不起官,不屑作官。
他并不认为,一个校长的影响力就不如一个首相。
他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日本国家大校长”。
作为“日本国家大校长”,他与日本政治家一道改变了日本。
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杯水,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日本政治家改变的是杯子的形状,而他改变的,则是水质。
福泽谕吉,在解析中国儒学,倡导西学维新的论述中,从“人与人平等”作为切入点,并宣扬“人心解放”和“人欲解放”的自由精神。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人性与精神的压抑,正是使人不能独立,不能发展,不能创造的命门。
福泽在他的论述中指出,的关系模式并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和普世的。
孔子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经验局限,他的学说虽然代代相传,但永远只能基于治与被治的模式上,并非是放之四海的真理,一旦知识进步,文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失效,而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进步其实是独立于儒学而发展的。
福泽高度赞扬马丁路德的在于解开了人们精神上的枷锁,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到了解放。
注重精神之独立自由是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之奋斗的目标。
只有中国的儒学,永远让你匍匐在孔子的脚下,不得站立起来。
福泽喻吉是日本文化的开山鼻祖,在日本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让日本彻底摆脱了孔儒的羁绊,大步向现代文明国家迈进。
福泽喻吉是现代日本的指路明灯,他的头像被印在10000日圆的正面,供世人永久敬仰。
福泽谕吉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的身份制度。
福泽在其著作《劝学篇》第一篇开篇第一句即是“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可见其对于封建专制的抨击和对自由平等的肯定。
更在《劝学篇》后续篇章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近代化思想。
此外,他也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契约论,提出要使国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对均衡。
这种均衡说体现了福泽独特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他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学说。
此外,福泽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强调“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到国家之自由独立”。
而要达到个人的自由独立,就必须要具备数学、地理、物理、历史等等现代科学知识。
福泽的代表性语言就是“独立自尊”,这也成为了他死后的戒名。
福泽毫无疑问是明治维新时代的最高级别的精神导师之一。
其著名著作是《劝学篇》17篇,《福翁自传》,《脱亚论》。
尤其是《劝学篇》十七篇,在当时的日本几乎人手一本。
福泽谕吉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在日本弘扬西方文明,介绍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
他在《时事新报》发表了著名的短文《脱亚论》,积极地提倡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应该放弃中华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洋文明。
基于优胜劣汰的思想,他认定东方文明必定失败,因此他呼吁与东亚邻国绝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视为与邻国同样的“野蛮”之地。
他对当时的东亚其他国家采取蔑视的态度,比如将满日甲午战争描述为一场“文野(文明与野蛮)之战”;认为朝鲜王朝、是“恶友”。
故而《脱亚论》又被认为是日本思想界对亚洲的“绝交书”。
可以说在其自由主义的表象之下,始终贯彻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
此后,也有人批评福泽是一位肯定侵略行为的种族歧视主义者。
但是,根据平山洋的《福泽谕吉的真实》(文春新书)的文字,其实这应该归因于《福泽谕吉传》的作者、《时事新报》的主笔、《福泽全集》的主编石河干明。
根据平山的论点,虽然福泽批评了支那(中国)和朝鲜的政府,但是并不是贬低其民族本身。
但根据《脱亚论》,事实上当时福泽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
而日本已经将旧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国仍然是茅草房。
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令中国也改建为石房,不然代表中国的茅草房着火一样会影响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
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应该不惜强占还是草房的中国、朝鲜,帮助其改建成石房。
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
所以无论如何认为,作为日本当时的精神导师的福泽在推动日本走向侵略道路的问题上绝对难辞其咎。
他在《脱亚论》中对亚洲的观点,尤其在当时福泽谕吉作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民众精神导师的地位导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心理,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成为日后日本军队在亚洲国家实施暴行的思想根源。
在一些学者的眼中,他更是日本侵略亚洲路线的基本设计者,堪称“日本近代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
而福泽“脱亚”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日本的发展,可以说是“现今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的总根源”。
当下中国,共和近100年,始终找不到好的发展模式,一直找不到立国的根基,以为有宇宙真理在手,以为一套斗争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却不想成为整个民族的灾难,成了全世界少有的没有信仰的大国孤岛,成为典型的物质主义,没有思想内涵和素质的大国,国民素质问题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没有个人人格的独立,就没有个人素质的进步和升华,这样的民族是托不起大国梦的,谈不上对世界的贡献,只有一味的消耗和索取,必须做出深刻的反省和变革。
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能伸张。
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地关怀国事。
所谓独立,就是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
例如自己能够辨明事理,处置得宜,就是不依赖他人智慧的独立;又如能够靠自己身心的操劳维持个人生活者,就是不依赖他人钱财的独立。
如果人人没有独立之心,专想依赖他人,那么全国就都是些依赖他人的人,没有人来负责,这就好比盲人行列里没有带路的人,是要不得的。
有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会上有一千个瞎子和一千个明眼人,认为只要由智者在上统治人民,人民服从上面的意志就行。
这种议论虽然出自孔子,其实是大谬不然的。
在一个国家里面,才德足以担任统治者的,千人中不过一人。
假如有个百万人口的国家,其中智者不过千人,其余九十九万多人都是无知的小民。
智者以才德来统治这些人民,或爱民如子,或抚牧如羊;他们恩威并用,指示方向,人民也不知不觉地服从上面的命令,从而国内听不到盗窃杀人的事情,治理得很安稳。
可是国人中便有主客的分别,主人是那一千个力能统治国家的智者,其余都是不闻不问的客人。
既是客人,自然就用不着操心,只要依从主人就行,结果对于国家一定是漠不关心,不如主人爱国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内的事情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与外国发生战事,就不行了。
那时候无知的人民虽不至倒戈相向,但因自居客位,就会认为没有牺牲性命的价值,以致多数逃跑,结果这个国家虽有百万人口,到了需要保卫的时候,却只剩下少数的人,要想国家独立就很困难了。
由此可见,为了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必须使全国充满自由独立的风气。
人人不分贵贱上下都应该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承担在自己肩上,也不分智愚明昧,都应该尽国民应尽的义务。
英国人和日本人都爱护自己的国家,因为本国的国土不是属于别国人,而是属于自己的,所以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
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
原来政府管理政务,人民受其统治,只是为着便利而划分。
如果面临关系全国之事,就人民的职责来说,是没有理由只把国事交给政府,而袖手旁观的。
只要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就有在那个国家里面自由自在地饮食起居的权利;既有他的权利,也就不能不有他的义务。
从前在战国时代①,骏河的今川义元率领数万兵力进攻织田信长时,信长在桶狭设伏邀击今川所部人马,斩杀义元。
今川的将兵都象小蜘蛛一样不战而散,当时负有盛名的今川政权便一朝灭亡,连痕迹也没有了。
然而两三年以前的,法国在战争初起时就被普国生擒,可是法国人不但不因此失望,反而越加奋发,努力。
以后虽然守城数月,付出很大牺牲,才停战讲和,但法国却保持了原状。
这次战役与今川战争相比,却不能同日而语。
因为骏河的人民仅依靠今川一人,自居客位,不认为骏河是他的祖国;至于法国爱国之士,则多深忧国难,不待人劝,就自动为本国作战,所以才有这样的不同。
由此可见:在抵御外侮、保卫祖国时,全国人民要有独立的精神,才能深切地关心国事,否则是不可能的。
①公元十五世纪末叶起,在日本群雄割据,互相争战,一直到织田信长、等完成统一为止,共达百年,这个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译者 第二、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时保持独立的权利。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人。
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
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
所谓习惯、本性即指此事,成了习惯就不容易改变了。
譬如现在日本平民已经被准许冠骑马;法院的作风也有所改变;表面上平民与士族是平等了,可是旧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过来的。
因为平民的本性还是与旧日平民无异,所以在言语应对方面还是很卑屈。
一见上面的人,就说不出一点道理来;叫他站就站;叫他舞就舞。
那种柔顺的样子,就象家里所喂的瘦狗,真可以说是毫无气节和不知羞耻之极。
在以前锁国的时代,旧幕府实行严加约束的政策时,人民没有气节不仅不妨碍政事,反而便于统治。
因此官吏就有意使人民陷于无知无识,一味恭顺,并以此为得计。
可是到了现在与外国交往之日,如果还是这样,就有大害了。
譬如,乡下商人想和外国商人交易,怀着恐惧的心情来到横滨。
首先见到外国人身体魁伟、资本雄厚、洋行很大、轮船很快,就已经胆战心惊,等到接近外商,与他们讲价钱,或遇外商时,不但惊讶,又畏惧他们的威风,结果明知他们无理,也只有忍受巨大的损失和耻辱。
这种损失和耻辱不是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一国的,实在是糊涂愚蠢。
但如追溯其根源,却在于其先辈世代缺乏独立精神的商人的劣根性。
商人常受武士欺凌,常在法院里挨骂,就是遇见下级的步卒,也要把他当作来奉承,其灵魂已彻底腐烂,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洗净。
这些胆小的人们,一旦遇到那些大胆和剽悍的外国人,是没有理由不胆战心惊的。
这就是在国内不能独立的人对外也不能独立的明证。
在旧幕府时代,有一种叫做“名目金”①的勾当,即假借权势强大的“御三家”②的名义放贷款,办法非常蛮横,实在令人可恨。
如果有人借钱不还,本可再三向政府控告,但他们因害怕政府而不敢去控告,却用卑鄙手段,假借他人的名义,依仗他人的权威来催还贷款。
现在虽然听不到出借“名目金”的人,但社会上难免没有假借外国人名义放贷款的人。
由于我们没有得到确证,所以不好明白指出,但如想起往事,也就不能不对今世之人有所怀疑了。
今后万一要与外人杂处,而有人假借外人的名义来干坏事,就不能不说是国家之祸。
因此,人民若无独立精神,虽然便于管理,却不能因此而疏忽大意,因为灾祸往往出于意外。
国民独立精神愈少,卖国之祸即随之增大,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仗势作坏事。
①名目金:即借用有势力的如御三家、大名、寺社的名义出借的贷款。
——校者 ②指德川时代的水户、纪州及尾张三家(藩),首代藩主均系德川家康(首代将军)之子,在诸侯中最为显贵。
——译者 以上三点都是由于人民没有独立精神而产生的灾祸。
生当今世,只要有爱国心,则无论官民都应该首先谋求自身的独立,行有余力,再帮助他人独立。
父兄教导子弟独立;老师勉励学生独立;士农工商全都应当独立起来,进而保卫国家。
总之,政府与其束缚人民而独自操心国事,实不如解放人民而与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道周《广名将传》 说起,不少人会瞬间热血沸腾。
因为那是一个豪杰辈出的年代,数之不尽的布衣士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历史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并且得到了时代的认可,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总是讲不完。
不过相比较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军事上的战争似乎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
战国时期战争 讲到古代的战争,就必须要说名将,因为将军是一场战役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商君书·战法》中的记载: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意思是说,军队实力相当,将军的能力高就能取胜,打仗前要做出谋划,将军更加贤明,就能取胜,由此可见将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古将军有很多,但是能成为名将的却很少,而能写出兵法的名将,则更是。
说起司马穰苴,不少人感觉很陌生,但此人绝对不简单,因为的七十列传中,司马穰苴是单独列传,而、、,皆没有此等殊荣。
战国时期战争场面 司马迁为何要给司马穰苴单独列传,难道他比吴起、孙武都厉害? 本篇飞鱼就来聊聊关于司马穰苴的故事,不过我们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说起。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很多人会想到《兵法》,其实这只是其中最有名气的罢了,另外《吴起兵法》、《》其地位亦不容忽视,而写这些兵法的各个都是不世出的名将(军师)。
不过,除了上述三本兵法,还有另外一本比较有名,就是《司马兵法》,而此书的作者是司马穰苴,太史公司马迁曾评价此书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孙子兵法 意思是说,我(司马迁)读司马穰苴写的兵法,感觉深不可错,夏商周三代的战争,也未能完全发挥出它的内蕴,此等评价,足见司马穰苴此人之大才,不过可惜的是,这本兵书大部分都失传了,这也就导致了其社会影响远远没有《孙子兵法》那样深远。
能写出兵法的将军,都不简单,那么司马穰苴究竟有何能能耐呢? 司马穰苴自请监军。
司马穰苴,名为田穰苴,他的祖宗是陈国人,后来陈国发生了叛乱,就逃到了齐国,成为了齐国的名门望族,他的后代则完成了田穰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就是在齐国取代了的政权,史称”代齐“。
田穰苴是田氏的妾生之子,地位很低下,掌管齐国之时,、总会时不时的骚扰齐国,不过糟糕的是,齐国节节败退,而齐景公一时竟无将可用。
战争前夕动员会 齐国名相晏婴就向齐王推荐了田穰苴,按照晏婴的话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齐景公一听大喜,立即召见,经过一番“面试”,打算委以重任,但是这时候田穰苴却不愿意了,还指明让齐景公给他安排一个监军才行(《·司马穰苴列传》记载:原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监军,顾名思义,监视将军和全军的,有时候将军的命就会葬送在监军的手里,这也就导致了将军和监军自古矛盾重重,那么司马穰苴为将为何却自请君主委派监军?其实这一切都是之意不在酒。
齐景公一听,觉得田穰苴真是大齐的好臣子啊,于是派了近臣庄当监军,田穰苴就和庄贾约定了明天到达兵营的时间,就先行离去,庄贾也是异常高兴,觉得天上掉下个大官,于是亲戚祝贺的酒席,那是来者不拒。
当然庄贾也没有把田穰苴放在眼里,毕竟他认为自己是监军,军队当然是他说了算(《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所以第二天过了田穰苴与他约定的时间,庄贾还没到达兵营,田穰苴那叫一个火啊。
战国时期战争场面 等到庄贾摇摇晃晃到兵营的时候,田穰苴二话不说按照军法斩杀了庄贾,还没等到庄贾的使者向齐景公求救而归时,庄贾的头颅就被挂在了军帐之中,全军为之震颤,后来庄贾的使者骑马而归有违反了军令,结果田穰苴又杀了数人。
结果,齐军上下无人敢言,不过相比较对于这些贵族的恨,田穰苴对普通士兵那是相当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意思是对士兵的关系无微不至。
飞鱼说: 等到田穰苴整肃了军纪,士兵各拼死效命,在田穰苴的带领下,齐军不仅打败了燕、晋两国,还收复了齐国的失地(《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由于显赫的战功,田穰苴被齐景公封为大司马,自此以官职为姓,后世称之为司马穰苴。
将军和监军自古矛盾重重,司马穰苴为将为何却自请君主委派监军?其实这是司马穰苴用来整肃军纪的办法,从一开始齐景公任他为将时,他就想到了该怎么一举震慑所有士兵,继任让士兵拼死围棋效命。
战国时期的将军 可以说,司马穰苴自请监军只是一个幌子,利用贵族的命,征服士兵、强化军纪才是终极目的,只是庄贾和齐景公都没想到,司马穰苴从一开始就把这二人都算计了,由此可见司马穰苴之谋。
司马迁给司马穰苴单独列传,真是因为他比吴起、孙武都厉害吗,其实也不见得,关于司马穰苴的打仗的事迹很少,司马迁为此人单独作传,或许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司马“。
不过,司马迁又说到:至常曾,因自立为,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这或许亦只是司马迁的”过分“的褒扬罢了,因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是因为有孙膑,按照太史公的说法,难道孙膑的两次大战能胜利是”借鉴“了《司马兵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