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灵魂摆渡人》中蚩尤被妖魔化的真实真相!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灵魂摆渡人3》热播,热爱IP剧的各位看官们,异常的激动,夏冬青真实的身份终于要被披露出来。

一个点背异常的穷苦屌丝原来是千年前战败的转世容器,被各路神仙厉鬼戏弄设卡艰难的存活人间。

由于中蚩尤战败,其身已死。

蚩尤的灵魂妄图霸占容器夏冬青,并对千年前的战败心怀怨恨,希望清洗后代建立一个新的国度。

冥帝神茶与昆仑分各怀鬼胎在夏冬青身边各自安插眼线。

神茶妄图让蚩尤重现人间,昆仑的那群神仙们则更多的想要夏冬青身死让蚩尤没有转世的机会。

然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那场涿鹿之战。

网络配图从剧中我们了解到,涿鹿之战中黄帝联合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开战,战争双方都请来神仙帮忙。

黄帝有九天玄女、女魃、应龙等,蚩尤有冥帝兄弟(也就是神茶和郁垒),风伯雨师等。

最后蚩尤战败了,炎帝和黄帝部落合并,所以我们才有了“炎黄子孙”的名称!冥帝共有两位,神茶和郁垒,蚩尤战败被擒,才被任命管理地府。

虽然,剧中有一定的改编,但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中的确记载了涿鹿之战,只是这一战,是黄帝联合了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

黄帝斩下蚩尤的头,接管了九黎部落。

此后,才开始慢慢形成中华文明。

然,真实的涿鹿之战到底是怎样的?《逸周书》记载: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网络配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涿鹿之战发生在冀州之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境地儿。

千年前的,那里应该是一片蛮荒,人烟稀少。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自白书。

不管在《灵魂摆渡人》中还是在众多记载和传说中,蚩尤都是被丑化成一个可怕的魔鬼,一个争强好胜的杀神,一个原始部落中野蛮成长的大酋长。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传说多数是被杜撰而来,其结局没有什么真实性。

事实上,涿鹿之战的发生,并不是蚩尤的好斗而引起,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实际要比炎黄部落发达的多。

蚩尤一族属于九,也就是东夷一族,此族的生活栖息地应该在如今的山东一带。

山东自古都是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孔孟的诞生地。

可见,东夷之地在很久远之前就孕育着文明的火花。

《世木·作篇》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器”,也就是说蚩尤部落那时候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进入了青铜或铁器时代。

而黄帝部落那时候还处在石器时期。

所以,黄帝最初在和蚩尤的战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传说黄帝,“九战九不胜”最后乃不得不求救于九天玄女,九天玄女帮助黄帝一起打蚩尤,这才取得战争胜利。

还有一个传说是黄帝有指南车,能够辨别方向,而蚩尤部落则不知地形,迷失方向,因此被黄帝打败。

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一书中记载,蚩尤部落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要比黄帝部落高。

而此书,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由台湾三军大学组织编写的,并由经钱穆、王云五、陶希圣等著名学者校订指导,历时十余年编成,其书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网络配图书中记载,涿鹿之战场面惨烈,有兵刃加身的蚩尤一族始终占据上风,黄帝部落不断后退。

直到涿鹿之地附近,黄帝利用地形的优势,把蚩尤族层层围困。

《中国历代战争史》认为是黄帝拥有指南车才能掌握地形的优势。

然则,古书中记载,在涿鹿交战之际,偏偏又刮起一阵莫名其妙的大风,飞沙走石,大雾弥漫,蚩尤不辨方向,而黄帝有指南车相助,最终取得胜利。

战争三利器:天时。

由此可见,黄帝的胜利更多的与文明的先进无关,最终的天时便是他取胜的最终因素。

古书《龙鱼图》云:“黄帝,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

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

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

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从中可得,蚩尤在民间的威慑力那真是杠杠滴,如果这老人家不是战败被杀,那战斗值甩啊、啊多少条街,神一般的男子就是不一般。

所以这黄帝仅凭杀蚩尤便可威慑天下。

成王败寇,如不是那场大风,也许今日我们会不会自称“蚩尤子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清两代对于蒙古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分别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大家知道,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权啊,对我国中原地区政权,一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威胁。演进到蒙古的时候,蒙古已经把整个中国地区中原地区团灭了。所以呢,后世的明清两代,对于蒙古的防范一直是非常重用的,那么我们就聊聊,明清两代对于蒙古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史学界有一句话大家众所周知,叫“明修长城清修庙”,简而言之,就说明代是用长城用武力来对抗北原对抗蒙古。那么的天下本身就是,把驱赶走得到的。所以明朝也一直对北方蒙古是非常担心。 所以后来干脆把首度也迁到北京,后世就流传叫“天子守边关”。天子守边关是有利有弊,在王朝初建的时候啊,政权向心力强。这天子守边关,国家大部分军队,大部分经济实力都立在边关那块。你对于蒙古是有很强的震慑作用。这个蒙古政权对这个中原地区的肆扰啊,也还能减轻很多。 但是到了王朝后期,这个天子守边关这个麻烦事儿就多了。因为你边关这边集中了太多的军队和粮饷,让整个政权的负担太大经济太大,以至于激起很多地方的民变。而且天子守边关那等于说,天子放在前线了,打一仗一旦输了,整个国家首脑就完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结果这个事儿在明代就发生两次,一次,让你嘎嘣把给抓走了,你这多被动。另外一次就是,北京城破之后,他就没有能力再回到南京去搞泥马渡江,搞南北分制,害的崇祯只能在梅山上吊。让大明政权很轻松的就被夺走了。那么吸取了明朝教训之后,清朝是怎么对付蒙古政权的呢?我跟您讲清朝的能力还真是非常强。 清朝对于蒙古分前后两期政策 前期当清朝还没有夺得天下的时候,清朝实际上是先征服,或者说先统一了蒙古各部,当然同时还拿下了朝鲜。那么这个时候清朝就跟蒙古贵族说了,咱们满蒙清是一家咱们都是少数民族,咱们可以携手攻取中原,当整个中国的皇帝。那么清朝就和蒙古的贵族王公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和亲。所以我们看到清朝的整个后宫,有一半以上的妃嫔都是蒙古人,而且清朝对蒙古上层那是相当的优待。 咱们就从封爵这一个事儿上讲,清朝对自己的人,那当然我可以封亲王可以封王,封个贝子贝勒等等。清朝对于蒙族也是可以封亲王和王的。大家可知道中清一代,就算是立了那么大的功劳,都没有封王。汉人在清朝基本除了一开始那三被人赶走的,整个清朝一代,汉人那是封不了王的。当然了汉人也有封王的那几个,就吴三桂那几个。 清初就被人给团灭了嘛!所以换句话讲,在清朝统治者前期认为蒙族跟我是一样的。所以让蒙古人觉得,我们跟一样,都是统治中国的上层阶级。而当满清取得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一统天下之后他也意识到了,这蒙古在这儿蠢蠢欲动,将来对我迟早是个危害啊!我怎么整治蒙古呢?于是来了清修庙啊,清朝采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政策。 什么政策?宗教文化政策。清朝跟满族这帮人讲啊,说咱们蒙古啊,你不能跟汉人学。你汉人那些东西,让这个人太弱,所以咱们取得了天下啊!咱们应当啊,去搞宗教,搞宗教信仰,搞喇嘛教。而且你们大部分人啊,都应当去信仰宗教,追求精神力量。所以呢,清朝拨巨资,在整个蒙古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庙。 清朝政府甚至跟蒙古人说,咱们人都应该去当喇嘛,去信教去向教派展现我们的信仰实力。所以清朝规定你这一家,假设有三儿子对不起,有两个人必须当喇嘛。有一个人结婚生子就行了。要五个人呢?好了五个人你四个人得当喇嘛,只能留一个人结婚生子。于是造成了整个蒙古地区啊,百分之六七十的青年男只能去当喇嘛。 你可记住了,这喇嘛基本上和和尚差不多,是不可以结婚不可以生子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政策,让整个蒙古地区在中清一代啊,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 我们上期节目讲了,满清当统一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原地就是那么一两千人口。到这个辛亥革命的时候四万万人口,涨了二十多倍。而整个蒙古地区,别说涨了,还下降了那么百分之二三十。满清政府这样一个政策,是非常非常有效的。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现在澳大利亚对毛利人,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案。其实这样一个方案在中国古代也是有的。大家记得吗?的时候,中央要削藩结果导致了七王之乱,把中央政权打的残破不堪。到了的时候还要削藩啊,这个时候就有个高手给他出了个主意,咱别硬着来啊,大家推了一个的政策,让所有的藩王,不知不觉之间就把自己的实力完全削弱了。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屠城的策略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发起吗?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宋朝有“盛世”吗?人类杀死了地球原住民,外星来的人类灭杀地球居民蜥蜴人详解c5运输机和c17的区别,造价3亿美元的C17性能更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百家姓》中钱姓为什么能排在第二位,原本是这个真相

今年为吴越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1040周年。当年,钱弘俶遵循祖训,以苍生为念,归于,实现中华一统,受到史家的赞颂。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缅怀江南文化的奠基人,吴越国创建者武肃王钱镠。 由于钱镠的战功显赫,曾获得唐王朝颁发的铁券金书,俗称免死牌。中国历朝历代所赐予的“铁券”不胜枚数,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多灰飞烟灭,唯有钱镠的铁券金书,经历千年,饱经磨难,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由浙江嵊州长乐后裔捐献给国家,成为国家博物馆一级珍贵文物向世人展示。那么铁券金书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 历史上的铁券金书 铁券金书,也称、金书铁券,是古代与臣子所订的契约,用丹砂或金等写在“铁券”上,故称“金书铁券”,因具有刑罚豁免权,俗称免死金牌。铁券外形如筒瓦形的铁制品,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给功臣,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验真假。铁券上的信词,最初用丹砂填字,合称“”。后梁用银粉填字,故《》作“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 “金书”,辽代用金填字,故《》作“金券”;《》则因铁券可世代相传而称为“世券”。许慎《说文解字》里说“符,信也”。据考,先秦时代,符节是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一般用竹木做成。《窃符救赵》的符就是国君的信物。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考证,丹书铁券发明人为。史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次律令,申军法,定章程,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丹书铁券中的誓词有“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汉高祖为笼络功臣,给功臣颁发“丹书铁券”作为褒奖。他大概觉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达自己拥有天下并与功臣世代永享富贵爵禄的决心,遂易之以铁。《·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受赐者莫不感到皇恩浩荡,世代效忠朝廷,将其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 其实皇帝信誓旦旦,但认真兑现承诺的并不多。如韩信、等都是大功臣,结果都落得的下场。至于功臣子孙更无免罪特权,稍触刑律,即绳之以法,如丞相的后裔抢人老婆,被处以死刑。史学家曾作统计:“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太初时,只过了一百年,仅有五个功臣后裔保留封为侯爵,其余均因犯法而获死罪。 自汉高祖开以铁契褒奖、笼络功臣的先例,后世帝王纷纷仿效,所谓“后代承业,习而不改”,他们认为这种政治策略和手段对于加强统治权力十分有效。时期,为笼络周边少数民族,蜀汉对南中诸夷、曹魏对关陇氐、羌,都赐予铁券与之会盟。时期,战乱频仍,丹书铁券的誓词,由汉初的世袭爵禄一改而为免除死罪。免除受赐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数次,成为唐政府赏赐铁券的主要内容。唐末,不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权,还涉及宽宥其子孙死罪特权。 文学作品也有渲染铁券金书,以增加其神秘感和影响力的。小说《传》第九回写店主人介绍时说:“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钦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第五十二回再次写柴进道:“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此“誓书铁券”,是“丹书铁券”的一个异称,“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赐“丹书铁券”,柴氏后人犯罪不得施刑,历史上确有依据。 钱鏐对中华一统的贡献 晚唐五代十国被史学家称为“乱斯极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灾荒频仍,北方, “江南大旱,饥人相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越国王钱镠就生于其时。他出身贫寒,少喜习武,因系长子,16岁便冒险去海盐等地,贩卖私盐至安徽等地,换回钱粮侍奉父母。21岁时,钱镠投身行伍,“骁勇绝伦”,胆识过人,受到石镜镇指挥使董昌的重用。879年起义军进犯临安,钱镠以少敌多,巧妙地解围。880年,内乱四起,为保护地方安定,董昌、钱镠建立“八都军”。董昌其人缺少远见,昏庸残暴,野心日增,他与钱镠历经四年艰苦战斗,平定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叛乱后,僭位称帝。 895年,唐朝封钱镠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钱镠初念董昌提携之恩,且又是同乡,两次劝告董昌不可叛逆。董昌却联合淮南节度使偷袭苏州、杭州,才使钱镠下决心攻克越州(绍兴),董昌在被押赴杭州途中,自惭无颜,投江自杀。 897年,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赐“金书铁券”,铁质形如覆瓦状,中穹旁垂,质如绿玉,上嵌金字350个。在诏文中,唐昭宗褒奖钱鏐削平董昌的功绩,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他称钱鏐的功劳“虽钟繇刊五熟之釜,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因此,他“用赐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功绩,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是皇帝赐给钱鏐的奖赏和信物。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称铁券:“晶光闪烁,天语温纯。” 钱镠获得这道“金书铁券”时,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 ”并以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谨当日慎一日,诫子诫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贾祸。”同年十月,钱鏐请文学家罗隐起草《谢赐铁券表》,向朝廷致谢。 江南文化的核心为五代吴越国文化,宋人编《》将钱家排在仅次于赵宋皇家的第二家,表明世人对钱氏家族的家国情怀的肯定。钱镠平息战乱后,维护地方安宁,建立吴越王国,定都杭州达八十余年,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格局,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钱王的仁慈和贤明,使西湖化解了“千年之劫”。据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准许钱镠造一座王府,风水先生认为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选择,这里风水好,有王气,钱家可享有千年江山。钱镠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他不但没填西湖,还招募了7000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等水域的疏浚工作,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颂钱王。 钱镠对杭州先后进行3次扩建,大大拓宽了杭州城的范围,杭城留下的“百井坊巷”中那99眼井,就是钱王开凿的,故俗称“钱王井”。钱镠同时发展经济,扶植农桑,开拓海运,扩大贸易,将杭州建成了“富甲一方”的“人间天堂”。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杭州户籍仅15380户,至五代吴越盛时人口激增至10万余家、50万人。 钱王重视苏南重镇苏州,虎丘塔亦为钱王所建。他派出第六子钱元璙(公元886-942)前往驻守。元璙最喜园林,治理苏州30年,颇有政声,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五代诗人曾写诗赞钱鏐道“一剑霜寒十四州”,成为一时豪杰。 81岁时,钱镠在杭州病亡,谥号武肃。他遗言要“子孙善事中国”,“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立下 “八训”等,后演绎成著名的“钱氏家训”,使后裔长期受益而人才辈出。对钱镠的功绩,后人口碑不绝,写下《表忠观记》的文章。江浙等地更有不少奉祀他的祠庙。北宋曾说:“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 赵匡胤称帝建宋,统一全国。978年,第五位吴越国王钱弘俶,为生灵免遭涂炭,遵循武肃王钱镠的祖训,将所辖的一军13州86县、550680户全部献给北宋王朝。 铁券金书曾饱经磨难 钱镠的铁券金书经、刘基等人题跋,还呈、、、、和等六位帝王御览,成为国宝。历经战火风雨,颠沛流离,这件国宝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佳话。 钱弘俶归宁后迁宫至河南南阳并死于那里,但“铁券金书”及历代皇帝所赐的竹册、玉册、诏诰等家传文物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990),杭州官员将铁券等全部吴越旧物运到汴京献给宋太宗。为安抚钱氏,宋太宗观赏铁券后下诏,将铁券等归钱弘俶之子安僖王钱惟濬保管,钱惟濬去世后交给他的弟弟钱惟演收藏。钱惟演去世后,铁券交给他的二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钱惟演之孙钱景臻保管。 熙宁八年(1075)三月,钱景臻做了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1060—1146)驸马,“金书铁券”开始珍藏在钱景臻的驸马府。钱景臻跟大长公主结婚后受封会稽郡王等。大长公主聪明贤惠,是宋仁宗最喜欢的女儿。金人入侵,她变卖全部家产,支持朝廷抗金。徽钦二帝被掳,在赵宋皇室南渡后,她说,国不可一日无君,遂召集皇族、大臣,主持推举康王为皇帝。 绍兴元年(1131年),钱忱奉母之命随宋室南迁,居台州府所在地临海。钱氏居住到台州以后,逐渐成为台州的大族、望族。绍兴四年(1134)夏,宋高宗赐大长公主第“一行”宅,并御题“忠孝之家”四个字,让她安享荣华富贵。“一行”宅位置,在今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老校园的东侧。“铁券金书”由钱忱携藏在临海宅第,成为台州钱氏的“族宝”。德佑二年(1276),当元兵将至天台时,钱氏家人负铁券逃难,死于途中,铁券不知去向。然而苍天有眼,56年之后的元顺二年(1331),“铁券金书”被一位渔人从泽库的深水中捞了上来,卖给了邻近村的一个老学究。钱氏14世孙钱世珪(1276-1346)用10斛谷买回了“铁券金书”。但是浸水太久,嵌在“铁券金书”后半段的金字剥落了许多。“铁券金书”长留临海达767年之久,世守不坠。 文学家陆游83岁时写了一篇《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里面有如下记载。绍兴六年(1136),在他十二三岁时随母至姨母家,拜见了老长辈大长公主,看到铁券、节度使印等宝物,他说:“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筩瓦。今七十余年,乃得见录本于武肃诸孙槱家。后十字,盖文僖手书。某家旧藏文僖书帖,亦有押字,皆与此同。武胜军节度使印,则文僖尹洛时所领邓州节钺也。开禧三年六月乙巳,山阴陆某谨书。” 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写道:“券藏白石村民钱文川家。”1895年,岭外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日夜有人看守的铁券,竟被人从宗祠里盗走,1901年长乐镇的钱氏后裔花了400两银子从一个常熟人手中再次买回铁券。钱氏后裔为庆贺铁券回家,演戏10天。 在嵊州县志中记载,1938年爆发,长乐也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遗失,商定将铁券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据钱赓麟的儿子钱文汉先生回忆:七十年多前,当铁券送到了他家时,其父母为使铁券不损坏先是涂油,后是封蜡,最后将铁券先用棉线缠好再封上蜡,用线捆好投入自家的井里。此井到秋天水清,一眼见底,文物容易暴露。钱赓麟夫妇每天晚上从外面挑回一担泥倒入井中,将井水搅混。从此,钱赓麟一家人要到很远之地挑水吃。坚守七年,胜利。当年11月,天气已冷,钱赓麟喝口白酒,下井取出铁券,剥开来看,保存完好。 1949年5月,长乐解放,钱氏族人感到人民政府可以信赖,遂将铁券献给国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此物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铁券收藏。 铁券金书文化价值永恒 国家博物馆珍藏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吴越国王“铁券金书”,后世的铁券多系参照这一铁券制作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清高宗(帝)等六位皇帝曾御览,其中御览了两次,则在览后归还时亲作“观铁券歌”诗文赏赐,并依其形制颁发给功臣、重臣。可以说唐、宋、明、清颁发的铁券,形制相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臣,赐给铁券,但无人知晓铁券的形制。这时翰林学士、文学家危素说,临海钱氏藏有铁券,于是朝廷遣人到台州。钱氏后人接到圣旨,速将“铁券金书”和钱氏五王画像送到京城。朱元璋与丞相、礼部尚书牛亮等观赏后,照样雕了一个模子,并翻刻制成木刻铁券。钱氏后人仍将“铁券金书”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铁券进京,让朱元璋的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停,文坛领袖宋濂还撰文《送钱允一还天台序》来纪念此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高宗第三次南巡时欲一睹这稀世宝物,等人把“铁券金书”送到常州,让他观赏。乾隆皇帝不但御览了铁券,还把他亲自题写的《观钱镠铁券歌》刻在安置铁券的木盒宝匣上。当时一些大臣、名士,如庄有恭、范清供、齐召南、沈德潜等都赋诗“恭和”。 武吴萧王“铁券金书”如今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不少钱氏子孙专程前往观赏,欣赏之余,。“铁券金书”的文化价值是永恒的,它诠释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和荣辱,也见证着千年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