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容妃生前只是一个妃子 死后康熙为何追封为皇后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为何在容妃去世后,康熙追封她为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读:这是《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容妃被追封皇后也是众望所归。康熙一生坎坷,父母双亡后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经过鳌拜擅权、三藩叛乱让康熙逐渐成熟,艰难的国事伴随康熙成长而能为他排解烦闷的只有孝庄和容妃。也就是说真正能让康熙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让心灵彻底放松的心灵导师只有容妃和太皇太后孝庄。容妃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孝行、德操、坚持和智慧,让康熙可以彻底放松但是也注定了她自己的悲剧。康熙不但是丈夫还是帝王,为了朝局的稳定康熙被迫将坚持太皇太后懿旨的容妃发配到宗人府为奴。当容妃故去的时候康熙醒悟了,不但追封灵魂伴侣为孝慈仁皇后而且要为她撰写本纪流传后世。

image.png

  容妃如果没有入宫,在平凡人家一定是非常好的贤妻良母。但是在接到太皇太后懿旨后,为了孝行不得不占到了康熙的对立面。因遵从太皇太后懿旨屡次劝说康熙不要废太子胤礽,被触犯威严的康熙皇帝发配到宗人府为奴。这既是容妃的不幸,也是康熙的磨难。正如千叟宴上康熙与魏东亭所说的“容妃的事就是一根刺,扎进去痛拔出来更痛”。

  既是好孙媳又是贤妻良母的容妃

  因为就一个女儿蓝齐儿,所以容妃并不想其他嫔妃一样拘束。凭借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孝顺体贴的特性,得到了太皇太后和康熙的宠爱。容妃这种做法出自内心天然,没有任何目的性。她只是没有目的性地做了普通贤妻良母的事,孝顺祖母、体贴丈夫。但是这种不带功利性的行为在后宫中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况且还有蓝齐儿这个开心果的原因都让康熙非常宠爱容妃。在容妃回家省亲时,康熙特定允许容妃穿汉服任意接见亲友、招待宗老。这在满清时期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破例了

image.png

  蓝齐儿活波可爱,不但受到康熙的喜爱在太皇太后那儿也是开心果。所以容妃母女不争宠、不功利的性格在后宫独树一帜,容妃也从来没有恃宠而骄。康熙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不能仅仅承担丈夫的责任还有帝王的义务,在国家利益面前容妃和蓝齐儿也要和帝王冷漠和强硬让路。所以当葛尔丹使者请求和亲时,战争还没准备好的康熙也只能同意蓝齐儿的和亲。之后康熙两次亲征并由大阿哥亲手斩杀葛尔丹,蓝齐儿和关心蓝齐儿的容妃经历过怎样的煎熬?

  即使如此容妃也体量康熙的决定,一如既往地承担起妻子对丈夫开导、劝解的义务。所以太皇太后孝庄在晚年才想把容妃培养成接替自己,抚慰康熙心灵的接班人。在临终前孝庄为了防止夺嫡情况出现,以懿旨的形式让容妃劝说康熙不要废太子胤礽。

  太皇太后孝庄临终前的懿旨和容妃对孝行的坚持成为容妃悲剧的根源

  容妃有自己的智慧也有自己的坚持,她对太皇太后孝庄和康熙并不是盲从。当太皇太后孝庄解释清楚不要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的原因后,容妃就知道避免骨肉相残的夺嫡之争就必须要阻止和劝说康熙废太子的决定。所以在康熙在列祖列宗的牌位下宣布废太子胤礽时,容妃不顾公众场合下康熙的面子公布太皇太后懿旨。这让康熙非常生气,即使知道这很有可能是事实但是面子上下不来。这时候容妃的执拗和坚持表现淋漓尽致,不但没有认错反而处于保护胤礽的目的私自放了红玉。

  大阿哥母亲惠妃非常希望废除太子,因为不废太子大阿哥没有任何机会。这就是夺嫡之争,所以惠妃把阻挠废太子的容妃恨之入骨。容妃先后两次顶撞康熙,加上惠妃的煽风点火康熙一怒之下剥夺容妃所有尊号发配到宗人府为奴。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太皇太后孝庄的懿旨成为了容妃悲剧的根源。

image.png

  幡然悔悟的康熙追封容妃为孝慈仁皇后

  康熙不是不后悔,但是又不想动。在千叟宴上魏东亭问少了一人的时候,康熙说“东婷啊,不要让朕伤心了。(容妃被废)她就像一根刺扎进去痛,拔出来更痛”。所以康熙虽然后悔,但是为了帝王的尊严他不能承认。所以即便是在千叟宴这么重大类似人生总结的场合;即便是面对曾经贪腐和谋逆的重臣明珠、索额图都能泯恩仇,康熙对于苦苦等待的容妃并没有释放的决心。

  当听到容妃故去的噩耗,康熙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冲动用心灵沟通表达了思念容妃的真实情感。他自己可以处罚容妃,但是不允许太监们恶言相向。所以所有见到国容妃刷马桶的人全部给容妃殉葬,追封容妃为孝慈仁皇后并让张廷玉撰写本纪。要知道只有帝王或者雄霸一方的诸侯才有资格撰写本纪,这深刻表达了康熙对于容妃的思念和牵挂。

  “容妃听旨,朕封你为孝慈仁皇后。从即日起,你与朕千古相随了”“传旨张廷玉,朕要为孝慈仁皇后撰写本纪。将孝慈仁皇后的孝行、德操、坚贞还有智慧,昭告四海传之后世”

  小结:

  容妃是康熙的心灵伴侣,哪怕因为对太皇太后懿旨的坚持触怒康熙帝王权威而被发配到宗人府为奴也不改变。这样的容妃才是康熙所需要珍惜的,所以不但伺候的太监全部殉葬容妃也被追封为皇后。

清朝嘉庆帝王是如何死的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清朝时期有一人贪得比和珅还多,手握兵权排第一

就史笔与史论来说,长期以来,晚清史学者们愿意把清末大贪官庆亲王奕劻和中期朝的大贪官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庆亲王奕劻之贪,在一个皇朝行将结束的时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摧毁性作用;而和珅之贪,史论常把它和由“”转衰,即由乾隆朝“盛世”到朝渐衰的结节点连在一起。且不论这种史论判断是否带有史笔史论者个人的情感因素,常识告诉我们,个人的贪,与体制内的贪,一定存在着共同体的关联作用。任何事情表现为个体行为,是古旧认识论留给中国后人的认知缺陷。清史揭示,和珅之贪,没有个人“好物”贪欲作为推手和庇护,是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的,--和珅是常在乾隆皇帝这条贪之河边走而湿了脚的那么一个大贪官(史料记载,乾隆常借各种名义叫臣下百官孝敬他)。同样,清末庆亲王贪的基础,就是整个晚清官僚体系的腐败。由此说明,史学者们愿意把这两人作为典型大贪官,既在贬斥旧官吏的贪劣,更具有渐衰和皇朝没落这种以史为鉴的政治因素。 其实,在确认以上两人是清朝最大贪官(之一)的前提下,清朝还有一个大贪官,这便是晚清鼎鼎有名的。或者说,封建专制政权下的贪官,只有之一,没有之最。 当时一位叫瓦伦丁.吉尔乐爵士的外国学者对李鸿章及他的洋务事业有过深刻的研究,他在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洋务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写道: “在李鸿章的朋友和亲戚中间,腐败以最大和最无耻的嘴脸出现,并规模很大地扩展开来,于是这些人就在社会上追随着他,在政治上支持着他。对于这种现状,纵然是那些对他予以赞扬的人也不可否认地看到,他凭借着自己拥有的巨大的财富而著称于世,所以,对于他本人的双手是干净的这一点,我们没法确信。据说,倘若要找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那么此人一定会出现在中国。”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经济转型(农耕到工商)和改革(近代化)的主要枢臣。这位著名的、后人一直争议不断的晚清改革家,利用洋务购买和本国应用的渠道,上下其手大敛其财,在垄断权力资源的同时,又垄断了经济资源。但这里必须指出,皇朝时代为官之贪,只要不是个人欲壑难填,在为官为政个人贪欲的同时,又能带动体制内一批人先富起来,是符合当时的为官之道的(经手人可以收受回扣甚至虚报,然后某一小集团共同分利)。这样的史料,在中古及近古的中国封建皇朝历史上,确是不胜枚举。个人贪欲是人品的瑕疵,为官而又对至尊个人或整个集团的忠,才是是否可以为官、为大官的最高道德标准(忠孝仁义礼智信,把“忠”列于首位)。贪官在历史民间舆论上处于的道德最底层,但在官僚体制内并非如此。这是专制皇朝社会的两种道德评判标准。 按晚清西方人对对清朝官僚体系的认知是,“官僚的权力应该包括盗用公款,作为其一种阶级特权,被人们接受着”。而关于李鸿章的一个显著例证是:“到了1894年底,当厄运即将降临到李鸿章头上的时候,社会上盛传在他的一个儿子的负责下,他的可移动资产被偷偷地往南运回了自己的老家安徽,那就是整整一船的大箱子、板条箱、盒子和袋子,就如同在1901年暂居外地后回到北京时带回一火车值钱的东西一样”。就在同一时期,“宰相合肥天下瘦”的传言,决非空穴来风。据嘉庆朝的上谕、参与和珅抄家臣僚的奏折、内务府的折片等金额数字加起来,和珅贪污的家产总数不会超过4000万两(以亿数为传统政治因素控制的民间传说),更保守估计为1000万两;而晚清李鸿章的动产与不动产总额,就保守估计已超4000万两。有史学研究者明确指出:“李鸿章的家产已经超过了和珅”--晚清工商化即洋务运动也决定了社会总财富必然超过前代。 封建宗法官僚(权力至尊与权力崇拜)制度培植出的贪官,从来没有“之最”,只有“之一”。李鸿章与前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他没有倒在同一朝代内部整治即吏治的反腐浪潮中,而是倒在了持之以恒的洋务(近代化)事业和孜孜以求挽救没落皇朝的工作岗位上,即他个人吸引眼球的“亮点”不在贪上。这足以使他成为后人评说中的“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容妃清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