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李治为什么以皇后之礼下葬自己的妹妹新城公主?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新城公主不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更是唐高宗李治同父同母的妹妹,她去世后,李治以皇后之礼将其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治之所以会以皇后之礼,下葬自己的妹妹,一方面是出于哥哥对妹妹的疼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城公主一生的经历,让李治觉得对她有所亏欠。

image.png

  公元634年,新城公主出生于长安。这一年是贞观八年,唐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新城公主的生母,便是李世民的发妻长孙皇后。在新城公主出生前,长孙皇后已经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三女,和李世民感情极好。

  然而,在新城公主出生之后,长孙皇后的身体情况,却越来越差。后世史家推测,极有可能是长孙皇后在生产的时候,落下了病根,所以身体每况愈下。两年之后,就在新城公主刚刚三岁的时候,长孙皇后便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世界。

  刚刚学会走路便没了娘,这样的新城公主,自然是十分可怜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城公主从小便得到了父兄加倍的宠爱,被所有人奉为掌上明珠。

image.png

  贞观十六年,刚刚年满九岁的新城公主,正式受封,被李世民初封为衡山公主。衡山公主这个封号,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按照唐朝礼制,名山大川是不可以作为封号的。而李世民愿意给自己这个小女儿单独破例一次,足可见李世民对她的宠爱。

  就在新城公主刚刚受封之后不久,李世民便又给她定了一桩婚事。当时恰逢贞观名臣魏征病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为了感谢魏征多年来对国家的贡献,李世民做主给新城公主和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定下了一桩婚约。

  然而不久之后,唐朝开国名将侯君集谋反。在这桩谋反案当中,包括侯君集在内的好几位主谋,都是昔日魏征举荐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勃然大怒,怀疑魏征也曾心怀不轨,于是便主动废止了这桩婚约。

  在这桩婚约被废掉之后,接下来好几年的时间里,李世民都没有再给新城公主指婚。出于对小闺女的疼爱,李世民自然要给新城公主选一位最合适的夫婿。之前和魏征家的联姻,让李世民有些泄气,连魏征他们家都会出问题,李世民自然就更不敢随意给小女儿指婚了。

  就这样,转眼,几年过去了。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新城公主已经16岁了。按照唐朝的婚姻制度,16岁的闺女还没出嫁,就已经相当于是大龄女性了。在看到小女儿一天比一天大,而自己的身体又越来越差,李世民终于决定敲定新城公主的婚事。在一番挑选之后,李世民挑选了扬州都督府长史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

image.png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从辈分上来说,新城公主的母亲长孙皇后,其实得叫长孙操一声叔叔,因为这俩人确实都是长孙家的。所以从辈分上来解释,新城公主其实相当于是嫁了自己的一个远方舅舅。只不过双方的血缘关系,已经相当远了。长孙操的爷爷,和长孙皇后的太爷爷是亲兄弟。但是到了新城公主这一代,已经出了五服,所以也不算乱伦。

  长孙家是贞观年间的外戚家族,家世显赫,而长孙诠也是一表人才。不管是家世还是个人,确实都是新城公主最合适的夫婿。

  可惜的是,此时的李世民,身体已经不行了。再加上公主出嫁,仪式筹备需要时间。所以,直到李世民去世,李世民也没能亲眼看见自己的小女儿出嫁。对于一生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言,这也成了他临终之前最大的一个遗憾。

  李世民死后,其子李治登基。虽然换了新皇帝,但新城公主所受的宠爱却并没有减少半分。因为李治是她的嫡亲哥哥,李治登基之后,对这个小妹妹仍是极为照顾。

  因为李世民的去世,新城公主的这桩婚事,不得不再次拖了下来。直到三年之后,新城公主才终于和长孙诠完婚。而新城公主完婚之前,李治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将原本衡山公主的封号,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增加了新城公主的封邑。

  新城公主和长孙诠完婚之后,两人感情十分和谐,接下来的几年,也成了新城公主人生当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几年之后,因为长孙家的领头人长孙无忌,被中书令许敬宗诬告谋反,整个长孙家都受到了牵连。在这个过程当中,长孙诠也被牵连,流放巂州,后来更是直接被当地官员给暗杀了!

image.png

  长孙诠的死,让原本十分幸福的新城公主,人生彻底跌落谷底,也由此和哥哥李治闹翻,一生都没有再原谅李治。

  对于新城公主,李治也是有苦说不出。他既愧疚于自己毁了妹妹的幸福,但同时又因为长孙家权势过大,不得不对长孙家下杀手。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李治对新城公主更加愧疚,只能在物质上尽可能地弥补妹妹。后来更是从京城诸多青年才俊当中,挑选了出自京兆韦氏的大帅哥韦正矩,作为新城公主新的夫婿。然而在嫁给这位新夫婿之后,新城公主却因为无法走出之前的婚姻,而对韦正矩十分冷淡,两人感情极为淡漠。

  就这样,嫁给韦正矩之后,新城公主越发憔悴,几年之后,终于因病去世,终年三十岁。

image.png

  新城公主去世后,李治勃然大怒,迁怒于韦正矩,认为是韦正矩没有照顾好新城公主,直接杀了韦正矩。然后以皇后之礼,将新城公主下葬。在整个唐朝,仅此一例。

  这里要多说一句,所谓的以皇后之礼下葬,并不是说李治和新城公主有什么不伦的行为,而是指新城公主下葬的礼仪超过了规格。皇后下葬之礼,是古代女子能够享受到的最高下葬礼仪。以皇后之礼下葬,是指李治希望以最高规格的葬礼,送走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其他意思。

  再之后,到了1994年的时候,陕西考古队在维修李世民陵墓的时候,意外打开了新城公主的陵墓。因为当时陵墓已经被破坏,所以考古队不得不进行抢救性挖掘。在挖掘过程当中,考古队发现,新城公主陵墓内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新城公主的陵墓规格,丝毫不逊色于皇后陵墓。另外,陵墓内壁画上所有侍女,都被抹去了头部。

image.png

  后来据历史专家们考证,终于得出结论:这些壁画上的侍女,之所以被抹去了头部,其实同样是李治的泄愤之举。因为李治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侍女没侍奉好新城公主,所以新城公主才会早逝。在新城公主去世之后,李治不光干掉了韦正矩这位驸马泄愤,还同时处理掉了新城公主府上的所有侍女,让这些侍女给新城公主陪葬。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新城公主一生最大的悲剧,其实正来源于唐朝高层的权力争夺。如果没有这些争权夺利的事情,长孙诠也不会被流放致死,新城公主的生活,依然会十分幸福。至于后来所谓的以皇后之礼下葬,看似是一种荣耀和补偿,但对死后之人的补偿,又有什么用呢?

帝王惨死:唐朝竟有5位帝王是死于服丹药中毒!

中国历史上死于服丹药中毒的有很多,他们本想希望通过服丹药而长生不老,结果反而因中毒而早死。如嬴政、、东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唐烈祖李升、洪熙帝、明世宗嘉靖帝、隆庆帝、明光宗泰昌帝、明熹宗天帝、帝爱新觉罗·等。尤其,从建立到灭亡的290年间,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至少有5位是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而丧命的,他们是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和宣宗。 唐太宗(599—649,)与秦始皇、汉武帝一样,都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歌颂他英明伟大的着作,大概几火车也拉不完。但他到了晚年,在身患重病之下,也犯了与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低级错误,即相人可以长生不老。但与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的是,他并非去求神仙,而是让一个印度方士为自己炼制长生药,然后服用之。 那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右卫率长史讨伐天竺国获胜,掳得一个名叫“那罗迩娑婆寐”的方士,此人自称有长生之术。王玄策大喜,认为这下讨好皇帝的机会来了,皇帝对天竺国的珍奇宝玩可能不感兴趣,但他不会不想长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京城长安,即向太宗献上方士。那罗迩娑波寐说自己已200多岁,一番天花乱坠的胡扯,令太宗深信不移,对他敬若天神;当即把他安排在金飚门客馆下榻,让他炼制丹药,并命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此事。随后又按罗迩娑波寐所开出的药单,派使者到全国各地采集怪药异石;国内采不到的药材,又派使者到婆罗门等国求取。 据《新唐书·天竺国列传》记载,这个印度方士炼丹用的“畔茶法水”出于石臼之中,有石象人守护,水有7种颜色,或热或冷,能销熔草木金铁,人手探入水中,皮肉即腐烂,只能以骷髅去舀。炼丹用的药材之一,是一种奇怪的树叶,其树名叫“咀赖罗”,其叶如梨,生在深山的崖洞中,有巨虺把守洞穴,人不可进入。要取此叶,需以方头的箭矢射击树枝,树叶落下来被群鸟衔去,需再射,方可得之。其它炼丹的材料取之亦同样艰难奇诡。又有史籍记载,罗迩娑波寐炼这种丹药,主要用了水银、硫磺、砒霜等物。 数月之后,长生药炼成。太宗1年前患风疾症,大概只是神经性头痛之类;吃了此药后,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太宗又遵罗迩娑波寐之嘱,加大服用剂量,结果便严重中毒,于次年五月暴亡,年仅51岁,算是英年早逝了,要不还可以干出多少丰功伟绩来。 唐太宗因服长生药而死,却并未引起其儿孙警醒,继他之后,仍有不少皇帝企图靠服丹药以求长生。 (778—820,李纯)号称唐朝中兴之主,比起那些昏君庸主来还是有一番作为的。但他后来自以为功绩已着,天下太平,便渐渐骄侈起来,不但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楼宇;而且笃信佛教,欲求长生,曾下诏遍求天下方士,搜寻偏方,使其实现长生不老的宏愿。 诏书一下,朝臣中便有人积极响应,江湖骗子接踵而来。宰相皇甫铁和金吾将军李道古等人,先后向宪宗推荐方士柳泌与和尚大通,说这两人会制不死药。柳泌自称已400岁,并胡说“天台山是神仙聚集之地,多灵草,臣虽知之,力不能致,如能做那里的长官,或许可以得之”。大通和尚也自吹神通广大,说自己已150岁。又有方士田元佐,自称有化瓦砾为黄金的秘方。宪宗不爱黄金,只对长生不老感兴趣,便授柳泌为台州刺史,并赐服金紫。谏官上奏说:“先帝也有宠方士者,但未使其做地方官。”宪宗作色道:“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又有何吝惜封他官职。”于是群臣均不敢再谏。 柳泌一到台州,即驱使当地官民到深山采药,稍有怠慢即遭鞭笞,折腾了1年多却一无所获。柳泌恐骗不过皇帝,即举家逃往深山,被浙东观察使抓获,解往京师。宪宗一直心存幻想,不但未治他的罪,而且封他为翰林院待诏,让他居兴唐观精心炼制长生药。柳泌胡乱捣鼓了一通,声称药已炼成。宪宗大喜,立即服用;但不久便烦躁口渴,身体异常。起居舍人裴潾上疏切谏,说方士都是为利而来,他们炼制的金石之药只可疗疾,不可常食,更不可能使人长生;并提出,炼出的药,要让炼药的方士和推荐他们的人先服1年,以考其真伪。裴潾这番话全是为皇帝着想,不料宪宗竟大发雷霆,将他贬为江陵令。 宪宗服用柳泌的长生药后,因中毒而数月不能上朝;性情日益暴躁,身边宦官往往无端获罪被杀,闹得人人自危。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内常侍陈弘志与观军容使王守澄合谋,将年仅43岁的宪宗杀死于中和殿里,对外却宣称皇帝是因药性发作而暴死。即使不被害死,他也活不了多久。 宪宗被宦官宰掉之后,其第三子李恒即位,是为(795—824)。穆宗荒淫奢侈,终日沉湎酒色,又好游猎,宴乐、赏赐无度,对朝政漠不关心。他即位之后,虽然处死了方士柳泌等人,但后来自己又受方士诱惑,欲求长生,服起丹药来。处士张皋上疏规劝,说先帝信方士的妄言,服药致疾,陛下不是不知,岂能蹈其覆辙?穆宗嘴上称赞张皋说得好,但仍照服不误,致使身体更加虚弱。长庆二年(822)十一月,穆宗与宦官击球,一个宦官不慎从马上摔下,穆宗也因此受惊得病,卧床不起。但他仍把丹药当作救命稻草,大吃特吃,勉强支持了1年多,终于因服丹药过度,一命呜呼,年仅30岁。 (814—846,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会昌五年(845),他曾下诏陈佛教之弊,令毁全国寺院,僧尼还俗者达26万余人,史称“会昌灭佛”。但这个不信佛的皇帝,却笃信道教。早在下诏灭佛的前两年,他就下令在宫禁中修建望仙楼,幻想在楼上与神仙相会。他在诏令灭佛的同时,又召道士赵归真等81人来朝,让他们讲解道术,并在宫中建金录道场,亲临九天坛接受法录。后又封衡山道士清为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与赵归真同住宫内,撰修法录。宰相李德裕劝他勿被方士所惑,他却说“我对归真很了解,他过去没什么大过。我召见他,不过是和他谈养生术而已”。他相信赵归真等道士服丹药可以长生不老的鬼话,令他们加紧炼制仙丹。又命在南郊建望仙台,令神策军重修宫中的望仙楼与郎舍539间,准备以后服了仙丹后与神仙相会。 哪知武宗在服了赵、刘等人炼出的丹药后,竟和他的爷爷一样,变得性情躁急,喜怒无常,到后来中毒太深,面容枯槁,临死前十余天口不能言,年仅33岁便到爷爷、父亲那里报到去了。 (810—859,李忱),是宪宗第十三子,和武宗是同父异母兄弟。他在治国方面,有老祖宗唐太宗的遗风,时称“小太宗”。他和老哥武宗对着干,一上台便立即杖杀和流放用金丹毒害武宗的道士赵、刘等人;又下诏重兴佛教,令凡于武宗朝所毁寺宇一律重建。但有一点他与老哥相同,那便是服丹药以求长生。起初,他令道士配制长生药;而道士知长生药都是骗人的勾当,宪宗、武宗均因服药或病或死,朝野皆知,若再把今上毒死,自己小命难保,便开出一个怪方:制长生药需李子衣、桃毛、龟毛、兔角、生鸡膜各10斤。这样的材料,当然无法配齐。宣宗知道士借故推托,又令人遍访名医。结果有个叫李玄通的人,得到宣宗宠信,以70万钱的高薪聘入宫中,任其为太医,并命其配制长生药。李玄通不负帝命,与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三捣鼓两捣鼓,终于把“仙药”捣鼓了出来。哪知宣宗在服药后,背上竟生出毒疮。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背上的毒疮恶化,以致不能上朝,没几天便带着金丹之毒永别了人世,年仅50岁。 除了以上这5位,还有几位也曾迷恋丹药。曾于开耀二年(682)服食丹药;晚年服用过道士胡慧超的丹药;唐玄宗也曾命道士在嵩阳观炼丹,“”后退为太上皇了仍念念不忘金灶烧炼丹药之事;晚唐的文宗也曾服用过丹药,不过他在服食了郑注炼制的金丹之后,病情还有所好转,不知是真是假。 唐朝皇帝前仆后继地迷恋丹药,除了追求长生不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治病。李唐皇族有一种遗传病叫“风疾”。据史籍明确记载,患此病症者,有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人。“风疾”即现在所说的中风,发病急骤,死亡率高。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之所以能掌握朝政,就是因为高宗患有风疾,长期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以操持政务,而让她钻了空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靠装疯卖傻获得皇位的帝王,其成就能和开元盛世相媲美!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