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李神通:唐朝宗室名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神通(577年~630年),本名李寿,字神通,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名将,唐太祖李虎的孙子,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业十三年(617年),得知堂兄李渊晋阳起兵,跟随平阳公主割据鄠县响应。进入长安后,拜光禄大夫、宗正卿、郑国公。唐朝建立后,授右翊卫大将军、淮安郡王,出任山东道安抚大使,攻伐夏王窦建德,兵败被俘,逃脱回朝。迁河北道行台左仆射,随军平定刘黑闼和徐圆朗,拜左武卫大将军。唐太宗即位,授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四年(630年),因病去世,时年五十三岁,获赠司空,谥号为靖,配享唐高祖(李渊)庙庭。

image.png

  人物生平

  响应李渊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李神通出生。李神通年少时轻慢而尚侠义。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当时李神通居住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恰逢李渊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渊的同族人,李神通便逃亡到鄠县山区南部。李神通与长安大侠史万宝、河东人裴勣、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

  西域的胡族商人何潘仁进入司竹园为盗贼,拥有部众几万人。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去劝说何潘仁,和她一起去依附李神通。李神通和平阳公主、何潘仁合兵一处进攻鄠县,并将其攻克。当时李神通拥有部众超过一万人,于是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任命史万宝为副手、裴勣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任命隋朝东城县长令狐德棻为记室。等到李渊渡过黄河后,李神通和平阳公主、段纶各自派遣使者迎接李渊。李渊任命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李神通长子李道彦为朝请大夫。李神通随同李渊平定长安,任职为宗正卿,掌管宿卫兵马。

  征战遭俘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六月,唐高祖任命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爵位从郑国公进升为永康郡王,不久改封为淮安王。十月,唐高祖任命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唐朝在山东各路的兵马都接受他的节制,以黄门侍郎崔干(《资治通鉴》又作崔民干、崔世干)为山东道安抚副使。

  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在魏县(今河北省魏县)进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抵抗不住,向东逃往聊城。李神通攻克魏县,杀死、俘虏两千多人,带兵追击宇文化及到聊城,并包围聊城。闰二月,李神通攻打聊城,宇文化及因军中粮尽,于是请求投降,李神通不予接受,崔干请求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说大军长期暴露在外,如今宇文化及军粮尽计穷,马上就能取胜,应当力战攻下聊城,夺其财物以奖赏将士,如果接受他投降,那么用什么来作赏赐军队的费用呢?”崔干说窦建德将要抵达,如果还没有平定宇文化及,内外受敌,我军必然失败,怎么还能贪图财物而不接受投降呢。李神通大怒,把崔干囚禁在军中。

image.png

  不久,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从济北运粮接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兵力逐渐恢复,于是又重新抵抗。李神通督率军队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先登上城墙,李神通嫉妒他的功劳,收兵不战。赵君德发怒,大骂下了城墙,于是未能攻克。李神通分遣兵卒前往魏县搬取攻城器械,被莘县的武装人员打败,恰逢窦建德的军队即将抵达,李神通于是率军撤退。两天后,窦建德攻取聊城,军势日益强大,山东州县都闻风响应,全部尽归窦建德。八月,窦建德带领十余万兵力奔赴洺州(今河北永年县),李神通闻讯,率领各路兵马退守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八月十一日,窦建德攻陷洺州。八月十九日,窦建德再次率领兵马开赴相州,李神通闻讯,率领各路兵马到黎阳(今河南省浚县)投奔李世勣(徐世勣)。十一月,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虏李神通和李世勣、魏徵、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等人。十一月二十四日,窦建德迁都洺州,将李神通安置在下博,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回朝攻伐

  后来,李神通与同安公主等人一同从窦建德处回到唐朝朝廷。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窦建德,李神通再次担任河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七月,唐朝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任命李神通为山东道行台尚书右仆射。九月,李神通率领关内兵众到冀州,与李艺兵合。又征发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众共计五万多人,与刘黑闼在饶阳(属河北省衡水市)城南交战,李神通大败,兵马和军需物资损失三分之二。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五日,朝廷派李神通率军攻打徐圆朗。七月,秦王李世民攻打徐圆朗,夺取十几座城池,声势震动淮水、泗水地区,杜伏威很恐惧,请求入朝。李世民因淮河、济河之间已大致平定,让李神通与行军总管任瑰、李世勣攻打徐圆朗。十二月,李神通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刘黑闼,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心中难服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李神通虽未参加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但他素来与李世民关系友善,事发之前曾与李世民夜饮,并护送李世民返回府邸。

image.png

  九月,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唐太宗李世民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

  唐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去世追赠

  贞观元年(627年),李神通担任开府仪同三司,赐封食邑五百户。贞观四年(630年),李神通在长安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靖。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下诏让李神通与河间王李孝恭、郧节公殷开山、渝襄公刘政会配享唐高祖庙庭。

唐朝离婚率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

在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女人离婚或再嫁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可谓“离婚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变态的贞操观,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观点,所谓贞节不只是单纯的不失身,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离婚,就是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相当可耻的行为,但是男人却可以随时提出离婚,即所谓的“休妻”。所以婚姻对男人来说就如同脸上的青春痘,想挤随时都可以挤,但对女人来说却如同脸上的皱纹,想丢是不可能的。现在人形容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叫房奴,那么古代被婚姻压迫的妇女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婚奴”!这里举个例子,著名的女词人想要离婚,按照当时的法律她必须要入狱一年才能如愿以偿。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根本没有离婚这个词,有的只是休妻。 但凡事都有例外,中国的历史跨度漫长,也就有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例外机会,这个例外就是。唐朝是个“80后”性格极重的王朝,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断的颠覆,比如先前的女人以瘦为美,唐朝的女人就以胖为美;先前的后妃都住宫里,唐朝的后妃却能在宫外自建府第;先前的大臣不敢对本朝,唐朝的大臣除了对本朝皇帝公开说三道四,像这样的文学泰斗还为皇帝编爱情故事。 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所以颠覆本身就是一种美。 唐朝的女性那叫一个幸福,《唐律》规定,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如果父母不同意那是父母的事,只要二人,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真可谓我的爱情我做主。 那么结婚后如果婚姻不幸,女性想要离婚又会怎么样呢?《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中的这些明文规定,就本质来说还是为了强化封建,巩固家长制度之下的夫权。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积极和开放的一面,在强调子女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无论是在之前的朝代还是在后来的朝代,其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 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此外,唐朝也不鼓励妇女守寡,在丈夫死后把大把的青春和岁月交给篱笆和狗,半辈子过着“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的无聊日子。《唐律》中对于妇子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唐代所生的公主中再嫁、三嫁者甚多。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就有23人,三嫁者也有4人。上有天堂,下有李唐,水银河估计生活在唐朝的广大妇女同胞们一定会这么说。在男人失去提出离婚的专利权的唐朝,女人第一次有了对婚姻说不的权力,第一次可以和丈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一次可以仰首挺胸对别人说自己要离婚,于是乎离婚率一下子高了起来。 据史实记录,唐朝离婚还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女子色衰爱驰、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但另一方面,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婚姻限制的相对宽松、贞节观念的淡化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社会风气的相对下降。 唐代上层社会的男子中,较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多偶制。皇帝嫔妃如云,成百上千;贵族达官也借种种口实,广置妻妾。就连与妻子情爱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纳妾之外,阶层还有狎妓的乐子。与男子的纳妾嫖妓、寻花问柳相对应,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演出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艶事来。以为例,早在她作太宗才人时,就与太子发生了暧昧关系,当皇帝后,更广置面首,大选美少年为内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忽昼梦与国忠交而孕,后生男名助。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时人无不高笑也。”梦中有孕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杨国忠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怪罪,反而为其开脱,这除了顾及自己的名声外,只能说夫妻间有一种不相禁忌的默契。 上梁不正,下梁自然也就歪了。唐朝的妇女私奔、私通之类的花边新闻,几乎天天都有,层出不穷。唐代的笔记小说在这方面为提供了许多例子。这些事例说明,在唐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仅为丈夫,而且对妻子的限制也并不十分严格,女子在“不相禁忌”的形势下,同样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婚外偷情的自由。 随机文章美国不明飞行物大全,美空军承认正开展UFO研究蜥蜴人的真相是什么,疑似外星生物/传闻创立地球最强组织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天王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零下−224℃)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什么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1秒拍500张闪电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敬玄:唐朝时期宰相,曾担任唐高宗李治的侍读

李敬玄,时期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联宗于赵郡南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敬玄因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同平章事,主持铨选。累迁中书令,封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唐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大都督,“文宪”。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李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年轻时,精通礼制,后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生性冷峻,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他将司列(即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主持选官多年,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咸亨三年),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仍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监修国史。 675年(上元二年),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他主掌吏部多年,又和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当时,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678年(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极力推辞。此时,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便道:“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自己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兵败被俘。刘审礼败后,李敬玄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防御。这时,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导致吐蕃退军,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后来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贬官而死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李神通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