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康熙为什么执意撤藩?什么是三藩之乱?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康熙为何执意撤藩?什么是三藩之乱?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清朝第四位帝王,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帝王,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61年,当顺治帝咽下最终一口气后,爱新觉罗·玄烨登上皇位成为了新一任君主,年号“康熙”故又称之为康熙帝。

  只有八岁的他坐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他的左膀右臂,就是辅佐过顺治帝王的四位大臣。这四位大臣各怀心思,又互相制衡,康熙帝的日子过得“如坐针毡”。

image.png

  就在登基几年后,大臣之间的争斗越发分明,刚踏入舞勺之年的康熙感到非常棘手。

  可他不知道的是还有更棘手的“祸患”在等待着他,不光是对皇权的挑战,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挑战。

  公元1667年,经过艰难困苦康熙帝终于从四辅臣手中拿到实权,成为了名副本来的“当家人”。

  正当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另一件大事却成为他的心头之患。那就是不断有人上奏朝廷向他揭发西南、东南边疆地区的“三藩”之乱,请求朝廷撤藩。

  那么何为三藩之乱?又为什么非要撤掉三藩,这就要从顺治帝时期说起了。

  “三藩”里的藩就是藩王的意思,是三位在顺治帝年间派往云南、福建、广东平乱的三位将领。区别是平西王大汉奸吴三桂、靖南王耿继茂(后来其儿子耿精忠袭承)、平南王尚可喜。

  当年战事吃紧,顺治帝派三位汉将区别去到以上三个地方驰援平叛。三位将领所向披靡很快就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朝廷封王赏地,各自割据一方。

  本来大家不知道的事,当时是有四位藩王的而不是只有三藩。

  公元1649年,朝廷进行了一次册封,封孔有德为定南王,此时清朝便是四藩王鼎立的局面了。

  3年后,也就是顺治九年。在广西桂林的一场征战中,定南王孔有德及儿子双双阵亡。他的部下全都归于女儿孔四贞和女婿孙延龄统领。因为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爵位,所以他的藩王就此撤销,四藩变三藩,三藩的局面就正式定型了。

  话说回来,当时战局已定,三藩在各自的地盘上雄踞一方,屯兵数万。边疆局势也得到了稳固,再没有外敌滋扰,可产生了新的矛盾。

image.png

  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也确实是这样。当年派三藩去平叛的时候顺治帝压根儿没想那么多,只想到用他们的势力可以稳固局势。

  哪曾想养虎为患,三藩在各自的地盘上日益壮大,渐渐地朝廷失去了对三藩的掌控。

  三藩王在各自的地盘上可以说是在“只手遮天”,不仅不听朝廷调令,还鱼肉百姓,四处敛财。由于属于藩王管辖,平民只能敢怒不敢言。

  而这只是他们诸多行径的冰山一角,真正引起朝廷各方势力声讨三藩的真相是,他们在当地胡作非为,抗拒朝廷。当地的官吏都由他们随意调配,朝廷的指令是一纸空文。

  更可怕的是,除了鱼肉百姓敛财之外,他们还会向朝廷伸手要去大量军饷用于开销。

  每年朝廷拨给各藩王的开销均达数百万两白银。在三藩中又以平西王大汉奸吴三桂索要最多,接近一千万两白银。

  可以说,朝廷快被三个藩王给掏空了。还不算完,鉴于三藩如此行径,朝廷每年还要单独拿出大笔钱养精蓄锐用于防范他们谋反。

  所以说这三藩是康熙帝心里的一块心病,早除早好。如今有那么多人提议废除三藩,当然要顺水推舟联手各大臣想个万全之策。

  康熙帝思前想后决定先从收缴藩王将印开始。

  当时朝中有大将军兵权过重不可久留帅印的规定,每当处理完事物必然要将大印上缴朝廷统管。先前因忙于其他要务朝中无暇顾及,所以康熙此次收缴藩印师出有名。

  话说三藩也不是等闲之辈,既是久经沙场的悍将,更是深谙官场的能人。他们明白上缴大印后康熙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拒绝向朝廷妥协。

  尤其以平西王大汉奸吴三桂最为抗拒,康熙知道三藩中大汉奸吴三桂最“刺头”,只要搞定他,其他两位藩王定会屈从。

  恰逢当时的大汉奸吴三桂儿子吴应熊是驸马,暂住京中,康熙暗地里将他软禁并让他差亲信带话给其父大汉奸吴三桂:“往日是因为边疆变故将大印赐予,这是权威。今日天下已定,为什么还不归还?”

image.png

  收到儿子的传话,大汉奸吴三桂只得妥协,但他是非常恼怒的。其余两个藩王见大汉奸吴三桂都缴印了,自己也只好跟着把藩印一并交还朝中。

  没有了藩印,下一步就该解除藩王职位了。

  眼见朝中耳目传来的诸多不利消息,藩王们各出奇招。在朝廷面前假意示弱,以求自保,但背地里却是招兵买马屯粮待反。

  公元1667年,大汉奸吴三桂率先告病,称眼疾请求辞去云贵两地事务,康熙帝毫不犹豫地恩准了。不过仅仅过了两个月,就有同僚上书朝廷,帮大汉奸吴三桂求情:“目前边疆叵测可虑,请朝廷收回成命,将当地事务还是交于大汉奸吴三桂管辖”。

  康熙哪能受此威胁,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所谓“请求。”他的态度很坚决,心中只有八个字:藩王之乱,势在必除。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满七十,向康熙帝告老还乡,并奏请将平南王藩位让其儿子尚之信袭承。

image.png

  康熙帝见时机来了,颁旨同意尚可喜告老还乡。而他的藩位不再保留,也不会被任何人袭承,原所属左右两营绿旗官兵皆由广东提督管辖。但尚之一族兵吏具体撤退事宜却是一拖再拖,始终不见下文。

  不管怎么吧,到此刻三藩之中的平南王算是被彻底撤掉了,目前剩下的就是平西王和靖南王了。

  这时大汉奸吴三桂和耿精忠有点慌了,平南王没撤之前好歹还是“三足鼎力”。现在忽然少了“一足”,“两足”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呀。

  俩人一合计,急忙上书康熙,也请求撤掉他们自己的藩位。本来他们目的是想试探下朝廷的虚实,并不是真的想让康熙帝把自己给撤了,反言之他们更希望的是康熙驳回他们的撤藩请求。

  收到倆人的撤藩申请,康熙并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跟众大臣商议到底该不该批准的问题。

  大学士索额图等人认为,剩下的这俩藩王是屯兵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大将,如果执意撤掉,一旦谋反,怕朝廷无招架之力。

  康熙态度异常坚决地说道:藩王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定会养成祸患。现在撤了他要反,不撤将来他也要反,还不如先发制人。

  就在下令恩准撤藩二个月后,大汉奸吴三桂果然反了,当场扣押朝廷使臣傅达礼、折尔肯,枉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其还写下“反清剿文”,聚结20余名明朝降清将领,纠集20多万力量东南西北四处发难。

  公元1674年初,正值平叛大汉奸吴三桂焦灼之际,朝中局势又进一步恶化。

  一直暗中观战的靖南王耿精忠被大汉奸吴三桂蛊惑,也跟着反了,一时间闽浙地区也开始战况告急。

  至此,平叛战火算是正式蔓延开了。大汉奸吴三桂脑子非常灵活,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力量依旧不足以跟朝廷对抗太长时间,他把眼光放在了满清绿营兵身上。

image.png

  满清绿营兵士是不同于八旗兵的汉族兵力,在朝中的地位比八旗兵低很多,连待遇都相差巨大。

  大汉奸吴三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绿营兵的将领许下不少承诺,短时间内,兵力扩充数十万。

  康熙一看也急了,再这么下去,这60万的绿营兵可就全成大汉奸吴三桂的了,到那时朝廷必是一番苦战。

  康熙急忙下令安抚其他并未附和大汉奸吴三桂的绿营兵将领,同时加强绿营兵的管理和断了两位藩王的粮草双管齐下,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image.png

  除了安抚未随波逐流的将领,康熙帝还会剿抚并用地对俩藩王的下属好言劝告,有巨大一部分将士迷途知返,98迷吧,重新站到了朝廷一边。

  本来在两藩王中大汉奸吴三桂一直都是块硬骨头,康熙帝明白要想有突破口还得从靖南王耿精忠这里下手。

  自平叛以来,朝廷已将大汉奸吴三桂在京中的子孙净数剿灭(其中正法的不在少数)。却唯独对耿精忠的亲属依然如故,连其所属兵吏也并未治罪。

  只因他对耿精忠还是有所怀念的,自耿精忠之父起,耿氏一族就没做过像大汉奸吴三桂这般刁难的事。此次逆反完全是受大汉奸吴三桂唆使,故此才对他的家人格外开恩,当然这样做也是康熙帝准备的后手。

image.png

  在一边平叛一边招抚的过程中,耿精忠终于是无心再战,于公元1676年十月归降,后于公元1682年正月被定罪处死。

  这边刚拿下个耿精忠,那边却又多了个平南王。在康熙12年的时候,平南王已经被撤藩,但却没有真的撤离。

  靖南王耿精忠的倒下,让平南王看到了希望,只因不甘被撤。当时平南王尚可喜年事已高又卧病在床,一切事物都由长子尚之信代理。

  在受到大汉奸吴三桂招讨和许诺虚职的情况下,这位沙场小白毅然决然地夺走弟弟尚之孝兵权举兵作乱。

  但小白就是小白,论文韬武略,尚之信如何可能是朝廷对手。仅仅坚持一年,就主动请降,打脸至极!归顺朝廷也只是权宜之计,尚之信一直心有不服。

  后来,朝中命尚之信率各部讨伐平西王大汉奸吴三桂,尚之信极力推诿不肯出力。

  此等二心康熙于公元1681年来了个大清算,将其陈年旧账一并翻出,尚之信被下旨赐死。

image.png

  再来说说平西王大汉奸吴三桂的状况,三藩中有两藩归降,现在只剩他唱“独角戏。”

  几年的逆反生涯令他早已精疲力尽,他早无心再战,但早已没有回头路,被抓到的下场只有死。

  5年后,丧失主动权的大汉奸吴三桂还想做最终一件事:那就是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受万人敬仰。

  三月,大汉奸吴三桂在衡州登基,自命国号为大周。

  此时的大汉奸吴三桂已是重病缠身,5个月后便病死他乡。

  他死后,孙子吴世璠继位,军心不稳、人员涣散。这样的大好时机康熙帝自然得抓住,他调集大量火炮,几路并进逐个击破。

image.png

  公元1681年,大汉奸吴三桂所属各部被全盘击退,其位继承人吴世璠自刎,首级及其残部将领被送往朝中待审。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帝才算是能真正睡个安稳觉了,八年平叛对他这个仅仅28岁的年纪来说着实煎熬。但对于这个将来会在位61年的皇帝来说,这还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随性发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骊姬之乱是如何回事?骊姬身上有哪些历史故事

是来自北方戎族的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骊姬美得不可方物,充满异域情调又带着点远方草原的野性。她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时,只是作为一个胜国的战利品,作为骊戎的一个耻辱的见证,带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小小的遗憾,她离开了这里,踏上了一片陌生的领土。史家对女性的记载,多是不好的,似乎女人总是时局的搅乱者,骊姬就是后世人嘴里的祸水,自古,这位美丽的女子因为阴险狠毒,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骊姬,生年不详,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骊戎是古代少数民族名,西戎的一支。这样一位异域的美女又怎么会沦落到晋国,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呢?作为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实力自然不可小觑,而晋国主掌了盟主地位150年,足以见证晋国的实力。关于骊姬来到晋国的说法有两个,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偶然发现了骊戎的两位公主,骊姬和少姬,一下子就被她俩的美貌给吸引了,还把这两个姐妹花给接回了晋国,而接这两位美女的方式,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骊戎的首领主动献出来的,也有的说是晋献公掠夺去的。不管怎样,骊姬战利品,确实来到了晋国,骊姬的到来,晋献公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不知道,这美色的背后竟是巨大的阴谋和无尽的争夺,一场血雨腥风拉开了序幕。 这个晋献公是个十分好色的人,他在骊姬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妾,他的妻子死得比较早,而两个小妾为他生下了夷吾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早在父亲晋武公活着的时候,就对晋武公的一个宠妾有意思,父亲一死,他就接手了这个宠妾,并且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申生。不过,宠妃在被晋献公宠幸了四年之后就病逝了。这骊姬的出现,就像是一阵春风,吹散了晋献公的所有烦恼,晋献公子对骊姬百般宠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 刚进入后宫的骊姬或许还不懂得什么是争宠,什么是权力的斗争,但当她迎来自己的孩子奚齐的时候,她开始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打算,站在这个角度,也能够理解骊姬的狠毒和阴险,她也只是想给自己的孩子留一个活路而已,只不过她的手段太卑鄙了,她也忘记了善恶有报,作恶的苦果只有自己吃。 骊姬生下奚齐后,晋献公把对公子申生的爱转移到了奚齐身上,要知道,申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公子,,文武双全,哪一点都比他的父亲好,原本晋献公也很喜欢他,只不过因为骊姬,晋献公更喜欢奚齐。甚至,一度想要立骊姬为第一夫人,但是被朝廷的大臣否定了,晋献公虽然没有立刻回应大臣,心里却一直坚持要骊姬做第一夫人,他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骊姬。骊姬听闻后,竟大哭,要求晋献公一定要立申生为太子,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大王一听觉得这个女人深明大义,从此对她不再怀疑。 骊姬成功取得大王的信任后,就开始施展她的计划,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申生。她让申生打仗,想让他战死疆场,结果申生没事,又找了一个借口让申生去祭祀,诬陷申生想要毒死大王。 骊姬背地里做着陷害申生的事,却又在晋献公面前哭诉,晋献公最受不了骊姬流泪,因此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他竟直接下令逮捕申生却不调查清楚原因,真是被美色给冲昏了头。申生因为这件事自杀了,而夷吾和重耳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逃到别的国家。一时间,晋献公妻离子散,晋国被闹得。 不过,很快骊姬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晋献公没有等到奚齐长大就撒手人寰,骊姬的靠山轰然倒塌,这个女子连同她的儿子最后被大夫里克、邳郑杀掉了。一场女人引起的风波由此平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维安史之乱时身事贼心背异:立场坚定威武不屈

说起,凡是读过点书的,都知道他,尤其是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等等,脍炙人口。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应是王维的气节——身陷贼中,仍然保留了文人的高尚:身从贼,心不从贼! “禄山陷两都(洛阳,长安),玄宗出幸(实际上是逃跑),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不怕苦呵),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暗地里)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幸运地遇上了能理解他的李亨)。” 这段话用不着多解释,已说得很清楚了,原文见《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下》。 《新唐书》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公皆泣,维闻甚悲,赋诗悼痛。” 这两段记载,突出了王维的立场,一不是主动当伪官,二是即使你让我当,我的心还是不在你这里,立场坚定。 王维,一个文人的高贵品质,就此体现出来了。 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后人更多关注的是王维的诗,王维的画,王维和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当然这些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品质。 王维不能和相比,不能和相比,不能和岳武穆相比,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历史的讴歌。但王维,一样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身虽事贼,心却背异。晚年的王维寄情田园山水,是在曲折地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诗还有虚无冷寂的所谓“颓废”调子,是他在后对人生的感悟。 王维,因为,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王维,也因为他的立场坚定,让文学史家们从来没有诋毁,甚至连责问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王维用他的诗,表明了他的心迹,他的爱恨。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正是王维真实的人生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