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现代史

信阳事件中许世友、尤太忠密送军粮救乡亲始末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59年,信阳、河南乃至全国,粮食高征购闹得轰轰烈烈,农民交光了粮食支援国家,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大河有水小河干”。信阳饥民过起了挨饿的日子,不得不靠树皮、野菜、草根充饥。进入冬季,百姓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因为连树皮、野菜、草根也没了。


微信图片_20190219123954.jpg

正是在这个异常悲伤的冬季,开国上将许世友休假回新县探母。此时的许世友任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而这位号令千军万马的大军区司令员却愁闷在胸:劝不动自己的老母跟随身边安享晚年。这次回乡,将军一路盘算,用什么法子才能劝动老母像10年前那样跟他走。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征战沙场数十年的许世友归心似箭,初冬季节匆匆回乡探母。母子阔别数十年终于重逢,将军长跪不起,老母泪眼不干,现场情景感人心魄。


将军的随从告知许母,她的“三伢子”已位居“督军”——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之职,许母这才擦下眼泪,扶起自己的儿子,高兴地说道:“都当‘督军’了,许家老坟冒青烟了。娘高兴,不为这,是看你还活着。活着比啥都强!”


那次回乡,许世友发现老母亲身长疥疮,执意带老母去鲁治病。可老母在儿子身边只待月余,病刚好就拗着要走,真相是:进进出出的人都是腰里别着枪,一日三餐还总有勤务兵伺候着,这一切老母看着不习惯,只盼着快点回山里看自家的锄把,看自家的锅灶。许世友生怕老母在自己身边憋出病,只好放行。


自那以后,许世友写信、派人,办法用尽也搬不动老母。


这次回乡探母,许世友上将未进家门就看到老母在山坡背柴的身影,顿时怒目圆瞪,当场大骂当地官们:

你们算什么鸟“父母官”?七八十岁的老人,你们还叫她自己上山打柴,别说是俺娘,谁家的老人也不能这样对待!我们共产党连老人都照顾不好,还“为人民服务”个屁!


夜里,久别的母子有谈不尽的话题。

母问儿,信不信一亩地能打几万斤粮食?信不信大旱之年还能“大丰收”?知不知道家家无米、食堂无烟而上面还搞“反瞒产”?当官的总是对老百姓讲“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可眼下“大河有水小河干”,都要饿死人了,国家咋还舍不得往小河里放点水?


许母说:“儿呀,你打打杀杀几十年,说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穷苦人也盼着共产党坐天下,跟着过好日子。可你们坐了天下,咋不停地胡折腾?眼下都出人命了,还在折腾,这可不中啊!”


老母讲的“胡折腾”,许世友当然都知道,也都不赞成。他曾对毛泽东说:下面歪嘴和尚太多,把经念歪了,胡折腾,太过头了。


但许世友没料到,地方官越折腾越过火了,眼下竟饿死不少信阳人。

许母说:

“前几天你几个老婶子还劝俺说,找三伢子去吧,甭像俺,在家等着饿死。俺对她们说,饿死也不去了,陪老姊妹们一起死。儿呀,你要是能说话管用,这回就多要些粮食,给几个老婶子也分点,她们活着娘就不寂寞。”


许世友抱着母亲哭起来,说:“儿听您的话,决不让几个老婶子饿死。”


第二天清早,许家院门口站满了父老乡亲。乡亲们问许世友:家家不存粮,都吃大食堂。大食堂断炊了,群众挖野菜、刮树皮填肚子,省、地干部还要“反瞒产”,眼见饿死人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许世友对乡亲们说:现在国家遇到困难了,有天灾,还有别的,让乡亲们跟着受苦了。人民群众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相信毛泽东、共产党,毛泽东、共产党一定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信赖,很快会有饭吃的。


看到正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乡亲们,许世友此时心中苦涩翻腾;看到乡亲们对毛泽东、共产党的感情依然如故,许世友异常感动。他对自己的随员说:“你们看看,这就是俺的乡亲,这就是中国的老百姓,谁愧对他们,天理不容!老子今天心里不好受!”


他当即从随行的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孙凤仪那里借款1000元,当场分发给全村的父老乡亲,大人每人20元,让大家买些食品度日,以解燃眉之急。可他哪里知道,这个时期有钱也买不到食品,钱如同废纸。


正在这时,县、社领导进院了。许世友问:“你们来看望俺,带啥礼物没有?俺只需要粮食,别的都不要。”


地方官面面相觑,将军提出的要求令他们措手不及。尴尬的县领导反复向许世友表态说,再困难,也要保证首长的老母亲有粮吃。


许世友说:“你弄错了,俺娘的生活不麻烦你们。你们看看门口站的这些乡亲们,都饿得站不稳了,俺为他们要粮。”


县领导显得异常为难,因为的确拿不出粮食,所以不敢再搭话。许世友也知道县、社一级不掌粮权,更明白对他们提要粮的要求不现实,但他就是想有意为难一下这些“父母官”,因为他看到乡亲们的处境如此艰难,心里有气,不吐不快。


许世友显得不耐烦了,毫不客气地摆下手说:“你们既然为难,就走吧,甭耽误俺和乡亲们聊天。”


尽管将军下了逐客令,地方官仍不敢离开。许见状,指着县领导说:“你们弄不来粮食,总会引路,陪俺秘书去买头猪,老子要自己掏钱招待乡亲们。”


当地领导再不敢懈怠,急忙带着许世友的秘书买猪去了。饿死人的年代,罕有家畜,全县只有一个生产队还养着几头猪,那是体现人民公社优越性的“样板猪”,被当地领导看得比人还主要,没谁敢动。但赫赫战将的要求不敢不满足,县领导不得已,只好拉一头卖给许世友。


许家门口架起两口大锅,中午,许世友招来全村人饱餐一顿。乡亲们端着碗流着泪说着感谢“三伢子”的话,听得许世友也泪流满面。他的眼泪出自伤怀,因为这顿“大餐”只让他对乡亲们尽了点心意,却解决不了他们日后继续挨饿的问题。他担心,这顿“大餐”之后,不知道又有多少乡亲性命难保啊。


信阳地委第一书记路宪文很快得到了许世友回乡的消息,还有将军要粮、给乡亲们分钱、杀猪招待乡亲们的事。路宪文叫来专员张树藩,商量前去看望将军时带什么见面礼。张树藩说,新县报告的情况说明,首长对群众目前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不忍心乡亲们挨饿,由此看,最好的见面礼当然是粮食,他看到粮食比看到什么都高兴。


路宪文也这样想,可一动粮食就得请示省委,没把握呀。他又觉得,许世友是个特殊人物,兴许省委能给个面子拨点粮食?


省委却未给许世友这个面子,路宪文得到的答复是:粮食问题很敏感,不宜开此先例。路宪文无奈,他唯一能决定的是,从机关食堂挤出1200斤粮食,带着赶赴新县。


路宪文一进许家门,就被许母认出。但许世友背着手看着路,冒出一句令人出乎意料的“欢迎词”,他冷冷问道:

“我家乡的地委书记,该不会是个马屁精吧?百姓家里你也常去吗?”


路宪文一时语塞,表情尴尬。


接下来的事情又更让许世友怒不可遏。


下午,地、县领导的情况汇报几乎全是大唱赞歌,许世友早听得心头烦躁,终于,他忍不住打断了汇报,板着脸说:“你们讲这好那好,到底是不是好?我看不是你们说的那回事,你们把粮食都收光了,到处饿死人是好事?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到你们嘴里就变了,硬要翻过来,说成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我问你们,小河没水大河的水又从哪里来?你们一口一个为国家着想,没有老百姓,哪来的国家?不要讲屁话,要讲真话!”


见许世友发脾气,地、县干部再不敢多言。许世友问:

“咋都不说话了?说啊,专挑好话说啊。我看是不好意思了吧?不好意思就对了,共产党的干部不要自欺欺人,群众明明食不饱肚,你们偏偏还要说这好那好,这不是昧着良心讲话吗?”


许世友越说越激动,拳头捶得桌子直晃动。


见将军大发雷霆,一位县委干部连忙出面解围说:“首长,咱们开饭吧!边吃边谈。”谁都希望早点结束这尴尬的局面。


“这饭没味道,老子吃不下了,告辞!”

将军拂袖而去。

事件真相:信阳事件,大型饥荒数十万人被活活饿死

我们国家在最初的几年因为建设取得的车成就和各种右倾的追捧,所以在生产方面开始了浮躁的风气,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上都是一反常态的鼓吹,像象那么大的猪这种荒唐的事情也是从这里面传出来的,说出来也是挺有意思的,而信阳就是里面最典型的地方。1、大跃进中的信阳是生产标杆信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1957年在反右的气氛下,使河南省从一开始就成为这个运动的领头羊。中方转递了河南省委发布的《关于当前农业生产新高潮的通报》。内容是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全国农业发展大会计划第40条,河南省的农村形势有了很大的飞跃。1958年2月2日,河南省委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交流讨论方式的60篇文章的报告。把原先制定的粮食提升计划1962年达到420斤,1967年达到580斤,改为1962年900斤,甚至提出全省在1959年实现水利,四年完成土壤改良,从而显示出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信阳市领导积极跟进。1958年2月,信阳市委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的精神,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制定《全面跨越计划三十条草案》。三月份,他为社会主义建设补充了法典,提出了口号:千方百计,艰苦奋斗一年,超额完成十年计划,争取实现特区。提出1958年粮食总产量保证140亿斤,1959年保证200亿斤,1959年保证300亿斤,1962年保证350亿斤,1962年保证600亿斤,1962年保证800亿斤。1958年新建、扩建了33305个工厂,1960年新建、扩建了50000多个,1962年工业产值比1957年高34倍。地委提出以下建议:一九五八年完成铁八十万至一百万吨,钢二十万至三十万吨;一九五九年计划铁三百万吨(四百万吨)和钢五十万吨(六十万吨);一九六二年铁八百万吨(十密尔)1958年建成3~28号高炉1030立方米,小土炉12000座,炼钢炉2500座。2、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信阳也是我国最早建立人民公社的地区之一。一九五八年四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意见,认为小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应当适当地纳入公社。遂平县当月成立了鸸鹋山人民公社。截至7月,信阳农村已将537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80个大型人民公社,平均每个公社9000户,最小的偏远山区1000户。 由于人民公社的组织、食堂的建立和钢铁冶炼引起的共产主义风潮,信阳已经为群众和生产队调拨了4亿元物资,387638亩土地,506391栋房屋,32877头牲畜,485328大中型农具。3、产量远远达不到,饥荒席来195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仅为281亿斤,省委不顾实情吹嘘为702亿斤,最终导致全省粮食缺乏。为了填补上面干部无脑吹嘘的漏洞,下面的基层干部就大量压迫农民认为一切都是他们瞒产的错,对他们更是用上捆绑、吊挂抓捕等行为。1958年11月底,河南省密县已出现饥荒。1959年春季,水肿和死亡在豫东黄河泛滥区蔓延。例如,在上城县岳美公社仙庙和王桥行政区六个生产队的78个食堂中,有74个停止烹饪。春节过后。这些成员挖野菜、苎麻根、草籽甚至树皮来填饱饥饿,饿死了50多人。一九五九,中共收到群众来信,反映下邑、永城、禹城、柘城、庐县发生严重水肿和饥饿。2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下邑县六里环站南北两侧的群众信件上签字,表示应当将信件寄给总理检查。2月27日,周恩来下令:打电话给省人民委员会、内政部、农业部、国务院,限期派人检查答复。3月3日,国务院秘书办公室派李金塘、刘文亭、曹国瑞、吴玉清到河南。河南省省委组成联合工作组,调查豫东地区。据开封地区统计,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3月,共死亡136114人。4、天灾加人害1959年8月中旬,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从庐山返回郑州。他立即召开了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要求各县、市各级抓生产依旧不放弃反右倾,认为这次事件是右倾主义卷土重来的预兆,再次在全省掀起反右倾机会主义的高潮。当时的河南除去这样的反右倾人害不说,还有各种干旱,水灾而且都是在同一年发生的,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大大减少了,粮食年产量只有210亿斤。但吴志远却高举该指数,估计产量为450亿斤。他认为粮食上交的不足,就是有人恶意欺瞒反对共产,这一次,有些基层干部因为周恩来召开会议良心发现,并没有去逼粮,但他们的上层干部对他们可不友好,所以他们对待没有交够粮食的农名也不得不用上非常手段。

冷门又有趣的古代奇闻:荆轲刺秦王:一场疑点重重的古代事件

在中国古代上,刺杀秦王的事件一直备受争议。这一事件涉及到许多古代疑点,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那么,荆轲刺杀秦王为何会失败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为您揭开这段古代的面纱。荆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他因刺杀秦王而闻名于世。据《》记载,荆轲在燕的支持下,携带樊於期、秦舞阳等人前往秦朝,意图刺杀秦王嬴政。然而,在刺杀行动中,荆轲却失败了。关于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相,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首先,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时,曾经抓住了秦王的袖子,但却没有能够杀死他。这一点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在历史,刺客通常会携带剧毒的武器,一旦刺中目标,对方很难生还。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使用剧毒武器,这让人对其刺杀动机产生了怀疑。其次,荆轲在刺杀秦王后的行为也让人费解。据《史记》记载,荆轲在刺杀秦王未遂后,被秦朝的士兵捉住。然而,荆轲却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降。这一点与历史刺客的行为准则相悖,因为历史刺客通常会在任务失败后选择自杀,以保全自己的名誉。此外,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也充满了疑点。据《史记》记载,燕太子丹为了报复秦朝的侵略行为,派遣荆轲前往秦朝刺杀秦王。然而,这一说法存在巨大的疑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燕国已经处于秦朝的势力范围内,燕太子丹不太可能为了报复秦朝而冒着被灭国的风险。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疑点重重。从荆轲刺秦王的过程、荆轲在刺杀后的行为以及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诸多疑点这些疑点使得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然而无论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它都成为了中国古代上一段永恒的记忆让人们对荆轲这位英雄刺客怀有无限的敬意和惋惜 免责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