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各有不同。
有人享富贵无忧,有人拥才智超群,有人展毅力非凡。
然而,命唯自作,福唯自求。
《菜根谭》中言: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决定人生、改变命运的,是自己的一颗净心。
风水养人,人养风水,当你养好身上的这一处,便能拥有一个顺遂的人生。
1
净欲求,心自在
古时,有个渔夫,以捕鱼为生,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温饱无忧。
有一回,捕到一条发着金光的鲤鱼,村中老人劝他放生,言此乃神鱼,能带来好运。
可渔夫贪心起,不顾劝阻,直接将金鲤给烹煮了。
当晚,他梦中见一金甲神人,怒斥其贪心,告知渔夫他将会失去所有。
次日醒来,渔夫不信,仍继续捕鱼。
然而,河中鱼儿在总是躲着他,他再也捕不到半条鱼。
日复一日,捕鱼再无所获,家道中落,最终流落街头,悔不当初。
清朝范澹庵曾说过: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多少人终日奔波,脚步匆匆,难以停下。
财物如流水,得到了,又怕失去;地位如浮云,追到了,又不甘停留。
欲望太多,贪欲太盛,只会一步步走向深渊。
很多时候,不执着于名,不困于利,才能轻快许多。
清末重臣曾国藩,在平息太平天国起义后,权势显赫,众多下属纷纷前来攀附。
一位县令赠予他一副王羲之的真迹,其价值连城。
曾国藩对此爱不释手,细细品鉴直至深夜。
但最终还是原封不动地将其归还给了县令,并言:世间珍稀之物,吾不敢妄自取之。
他始终坚守清廉自律的原则,成为晚清政府腐败风气中的独树一帜,深受尊敬。
杨绛先生曾说: 所谓的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一个难以感知快乐的人,不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永远让自己不满足的人。
要知道,月亮圆了就会缺,人生也是这样,有得也会有失。
想要的越多,丢的也越多。
内心明净的人,知道何时止步,何时放手。
后半生,不如停下沉重的脚步,对欲望做一番清扫,欲求少了,生活的小确幸也就看得清了。

2
净圈子,远纷扰
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多少人?
有人同为路人,有人视你为知己,也有人成为见不得你好的敌人。
余华曾说: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诚然,越是清净的圈子,人越轻松。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摘取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人。
在当时,学成归来的他,进入美院下属的地方任职。
可身边的人太多,鱼龙混杂,常常使他不自在,也不敢放开自我。
多次考虑之后,王澍选择了辞职。
彼时,他的众多朋友已在建筑行业内崭露头角,积累了财富与名声。
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深入工地。
那些日子里,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心得,一同出游品茶。
正是这干净的圈子,使得王澍得以远离外界的喧嚣,坚守着本心,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活如水,圈子如舟。
假如船只上挤满了不相干的杂物,那这条船如何航行?
《论友谊》中所写道:交友贵在真诚,而不在于权势。
交友之道,在于宁缺毋滥。
圈子不必过于宽泛,干净为佳;朋友无需数量众多,适合为贵。
即便二三位知心好友,也能胜过百位浅交之人。
人活着,心力有限,适可而止就好了。
社交干净,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顺。

3
净品行,福泽长
一位诗人说过: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的外貌。
面容或许可以依靠妆容,但人品的纯净却无法伪装。
人品好,处处受欢迎,运势佳;人品差,处处碰壁,路难走。
人品,才是一个人处世最好的名片。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乐山公的善人,他在衡山时常常前往监狱为犯人提供医疗帮助。
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他依然坚持。
县官见他年迈,想要劝阻,但他却说:救人是我最快乐的事。
八十四岁那年,乐山公的儿子因故辞官归家,决定陪伴父亲。
某一个夜里,大雪纷飞,有患者家属前来敲门求医。
儿子考虑到父亲年迈,想让他们明日再来,但乐山公已经听到声音,坚持要亲自前往。
他说:这是生产急诊,不能耽误。
于是,乐山公穿上木鞋,随患者家属匆匆离去。
这种舍己救人的打动了无数人,而他的善行也得到了回报。
整个家族富贵荣华,直至第七代后人,仍旧受到乐山公的遗泽余荫。
沈从文说: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世间万事万物皆在一饮一啄,种下何因,自会收获何果。
所谓的上等风水,福泽运气,都是自己修来。
干净做人,以诚待人,在日行的小事中积累善因,才能在人生的大事上收得善果。
德行清白,心净人善,无愧无欺,终会造福你的未来。
▽
生活中的幸福,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配料。
一个人要想过得更好,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窗明几净。
唯有干净的人生,才能与福报相伴相随。
欲望纯净,心会轻盈;圈子清净,喧嚣远离;人品干净,积累厚福。
而这,才是真正的上等风水。
崇祯皇帝帝王即位的头件大事:彻底葬送了一个王朝
公元1627年,也就是元年。明朝自后期开始衰落以后,又经过了天七年的统治,国家的状况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积贫积弱,。人称“”,国家大事他毫无兴趣,一心只爱木工手艺。操持国家的权柄他全权交给了宦官集团和内阁。 即位,从他哥哥手中接过明朝这个烂摊子,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气势与他的哥哥完全不同。此人不忍目睹大明朝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局面,以超过几乎除太祖之外所有的的敬业精神,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图挽救江山社稷与危难。俨然一副中兴之主的气象。他也许深刻地思考过大明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寻找着治愈朝政的良方。从他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皇帝生涯中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和以魏忠贤 1、清算,明朝政治格局怎样改写?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干的第一件牵动整个朝局的大事,就是清算阉党。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中,宦官乱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词。自成祖开始,就废除了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国策,以后的皇帝为了更进一步地集中皇权,削弱文官集团,更是倚重宦官,使得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兼提督魏忠贤,把持朝政长达八年之久。这八年间天启皇帝对魏忠贤偏信不疑,上自国家大事的决断,下自官员的任用贬黜,无一不采纳魏忠贤的建议。 朝野内外,魏忠贤肃清异己,打击不肯与其同流合污的“清流”,此辈人世称。但朝中官员十之有七都依附于魏忠贤,此辈世称阉党。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便消除了魏忠贤一切职务,令其往凤阳守陵墓。阉党这棵成长了八年的大树,一下子轰然倒塌。 提到魏忠贤,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把他刻画成一个老奸巨猾、卑鄙无耻的权阉形象。既然魏忠贤如此,那么阉党成员在世人的心目中也都是一群贪赃枉法,害国害民之辈。可是,在崇祯皇帝眼里,他们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为首的阉党在朝野中的分量他自然心知肚明。扳倒阉党,掌握实权,对他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在清算阉党这件事情上,崇祯可谓算得上雷厉风行,斩钉截铁,行事十分果断。可是问题来了,崇祯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把阉党这棵大树连根拔起,彻底扳倒呢?崇祯皇帝给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杀。 杀了一个魏忠贤远远不够,崇祯对待阉党的态度是,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崇祯皇帝和世人理解的一样,但凡阉党都没有一个好东西,全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成员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崔呈秀、吏部尚书魏广徽和都指挥使侯国兴等之外,崇祯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诛连的,多达一千余人。就连名将都受人告密,说他替魏忠贤修过生祠,诬他是阉党成员。 2、东林党上台,是福是祸? 崇祯要扳倒阉党,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的。他必须迅速扶持其自己的力量与阉党抗衡。而崇祯一眼就能看出这股力量在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不与阉党同流合污的“清流”,也就是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阉党倒台,东林党彻底咸鱼大翻身,成了崇祯深为倚重的功臣。从此以后,明朝二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官势力和宦官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宣告终结,此后的十七年中,东林党一手遮天,不在有任何势力能和这样一股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也就是意味着明朝的政治局势的平衡随着阉党的倒台彻底被打破。这样真的好吗?东林党的“清流”们当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吗?失去了权力制约的他们对明朝的政治走向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我们且不管魏忠贤贪污了多少国库,杀害了多少忠良。单看阉党为政的这七年时间里面的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阉党的与东林党比起来,还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拿财政收入来说。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西北匪患,辽东又有满清,国家急缺的是军饷。天启年间魏忠贤设立矿监,核查全国矿场数量和监督盐运,每年都向东南各省的矿商和盐商收取一大笔矿监税和盐税。 所以天启年间的农民承担的赋税尚无太多的加征,边疆的将士们也尚可温饱,军费尚且勉强开支得起。矿监税自万历后期就开始设立,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下设了又停,停了又设。天启年间灾荒和战事都比较严重,再加上阉党权势正旺,所以无人敢针对此项政策。阉党倒台以后,东林党的文官们马上就上书崇祯皇帝,义正言辞地抨击矿监税为“恶政”,用诡辩的方法说明它的不道义和危害,要求废除。这其实就是东林党的那些伪君子,借清除阉党的事件打压政敌,清算阉党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 3、权力制约的平衡被打破,不过是走马灯似的换着接班人 矿监税被废除后,明朝财政紧缩的缺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和政府开销,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官员的建议,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士绅阶级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用交税,反而把这巨大的财政负担担负在全国的农民的头上。这是加速明末老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不懂得权力的制约,他只能看到阉党消极败坏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隐形作用。他同样也看不到东林党成员坐大后重蹈阉党祸国殃民之覆辙的隐患。崇祯铲除阉党,其出发点不能说是坏的。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的话,权力制约的失衡,最终会成为埋葬国家的坟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皇朝历史上第一个独揽国家大权的女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