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所谓“金牌”,并非用黄金创造,它只是宋代邮驿传递制度的一种形式。宋代邮传一般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等:步递要求日行二百里,马递要求日行三百里,急脚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宋神宗时期增设了金字牌递,或称金字牌急脚递,重要传递紧急诏旨和军队方面的特急件,要求日行五百里,为当时最快的马递邮传。
金字牌用长尺余的木牌,涂上红漆,刻上“御前文字”数字,涂上金黄颜色,十分耀眼。遇到特急的机密军务,帝王亲自发出金牌诏旨,连中书枢密院也不得预闻。传递时要求不分昼夜,鸣铃奔传,前铺闻铃,兵卒出铺等候,就道交接,不得入铺,以免耽搁。人们形容:“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事实上,纸面规定的日行四五百里的速度往往是达不到的,这是由于道路条件和战争环境等方面真相造成的。如上述临安到郾城之间大约有两千里路程,如按规定要求,金字牌递日行五百里,需要四天时间,但实际行程需十天以上。用金字牌递有关诏令和军队情报,一个来回,约需二十天以上。
也就是说,都城临安的帝王与前线郾城的岳飞,通一次信息就需二十余天的时间。据有关史料猜测,岳飞在郾城之战前夕,约七月五日给朝廷上一奏报,报告了军事的战况,说明“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奏报过后十余天,朝廷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熬过了郾城、颖昌两场恶战之后,约十八日前后,却迎来了一道班师诏。
就是说,高宗在七月八日前后,约正值郾城大战之际,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岳飞不愿舍弃大好的胜利进军形势,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就此班师回朝,一再告知朝廷“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只隔了两三天,就在一天之内收到高宗命令班师回朝的十二道金牌。
这里就产生这样几个疑问:高宗并没有收到岳飞十八日的奏章,也就是在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信息的情况下,为何要连发十二道金字牌递诏令?加上第一道班师诏,就是接连颁发了十三道班师诏令。帝王用金字牌递发诏令,已说明其命令非常紧急。
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估计其诏令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那么如此频繁地发出同一道诏令,有意义吗?岳飞生前在各地所收到的诏令御札,大都收录进岳珂后来所编的《金佗粹编》之中,其中虽也说岳飞“一日而奉金书字牌十有二”,但就是独独不见这十二道金牌的内容。连发十二道诏旨,为什么连一道都没有保存下来呢?
有学者指出,在朝廷向岳飞发出令其班师回朝的金字牌诏旨的前后,抗金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是这次对金军南侵的抗击,多路人马与敌人处于胶着状态,而岳家军一路血战北进,己有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时,朝廷又令张俊、杨沂中、王德诸部从前线后撤,使得岳家军孤军更突出在中原战场之上。

在郾城、颖昌诸次战役之中,岳家军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承受了最大的牺牲,实已很难独力支柱这一中线战局。或者可以说如不班师,岳家军便处于有可能被围丧师的危险境地。如《岳飞传》指出的,岳家军已陷入孤军无援的境地,将“成为金军并力合击的惟一对象,如再奋力前进击敌,那就等于自行跳入赵构、秦桧所设下的陷阱”。所以这时只需一道金字牌急递诏令,岳飞只能听令回撤。否则,岳飞不但是违抗朝命,还有可能被金军围困而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援助,前景是惨淡的。
所以,高宗应该是没有必要连发这十二道金牌。从另一方面讲,这几乎一个小时就要发一道相同诏旨的局面出现,只是说明在外的将领是如何的不听诏令,似乎也有损大宋帝王的尊严和威信,深通权术的宋高宗会这样做吗?何况,宋代应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样,帆叶网,就让人们有些怀疑:古代上是否真有过连续递发这十二道金牌的军令诏旨?这个让岳飞饮恨悲叹、壮志难酬的十二道金牌,有可能是古代学家或小说家的杜撰,以增添岳家军班师回朝的悲壮气氛。
岳飞墓前跪着的5个人中,还有一个人去哪里了?
墓前跪着的5个人,现在只剩下4个,还有一个为什么不跪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岳飞墓前跪着的5个人,首先跑不了的就是夫妇,原本刚正不阿,坚决抵制成立国的秦桧,也因此被金国抓获,从金国回来之后,就步了张邦昌的后尘,变成了第二个张邦昌,甚至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转战主和派,并且施行称臣、割地等议和的策略,除此以外,他、屡兴牢狱,极力的贬斥军人在的地位。 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八十万教头。这个听起来无比炫酷的职位,在宋朝其实是非常低级的官职,仅仅是从八品的官职,即便是八十万禁军的都指挥使也只是五品官职。 因此,在岳飞横空出世之后,自己的计划被打破,全国习武的风气暴涨。而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让宋高宗是坐立不安,如果岳飞成功救出了——二帝,那么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保。 而这一切逃脱不了秦桧的眼睛。于是他勾结金国,诬陷岳飞,因此上演了一出“岳飞十二道金牌”的大戏,岳飞最终惨死狱中。而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万俟卨,他在依附于秦桧之后,主动参与制造了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并且在秦桧死后,仍然坚持执行投降政策。 在岳飞平反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发泄出心中的愤怒,不仅在文学领域被口诛笔伐,百姓甚至出钱出力浇筑出秦桧夫妇、万俟卨三个人的跪像雕塑,以此来慰藉岳飞的在天之灵。 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浙江按察副使范来,在查阅了岳飞被害的故事之后,发现还有一个陷害岳飞的主谋,此人名叫——,虽然他和岳飞、合称三大将,但是却参与了岳飞被害的冤案之中,范来觉得,虽然已经有三个跪像,但既然查出还有主谋,就必须要给岳飞下跪。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张俊的跪像,如此一来,就成为了4个跪像。 时期,由于民族受到了压迫,人们对于朝廷的愤恨无法发泄,因此想到了继续查找谋害岳飞的参与者。于是,罗汝楫也做成下跪雕塑,让他和其它四个民族罪人一同承受人们的发泄,岳飞墓前的跪像也就从此变成了5个。 而到了如今,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参与谋害岳飞的人中,都是地位显赫的人物,而罗汝楫只是一个小人物,没有资格跪在岳飞的面前。于是就将罗汝楫的跪像搬走。 但是不管过去多久的时间,人们对于陷害民族英雄岳飞的恨意不会消减,在这几百年里,这些罪人的雕像遭到了世人的唾骂、掌掴,甚至秦桧老婆的头都被打掉。也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他们的憎恨达到了什么程度! 虽然如今为秦桧品平反的声音越来越多,但是秦桧在害死岳飞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凭如何狡辩都不能洗清他卖国求荣的嫌疑。对此大家怎么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水平最稀疏。这两个人,一个是进士武济川,一个是三传刘浚。 在此之前,像这样的接见与谢恩活动都是程序化,与考试本身并无本质上的联系,甚至连面试都算不上。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赵匡胤好像格外地重视,他将吏部的铨选职责也揽在自己的身上。吏部从那些通过科考的考生中铨选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组织部门找当事人谈话,要通过简短的谈话过程,来考察考生的“身”、“言”两大入仕指标。这样的考察形式本来就是不靠谱的,就算“言”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谈吐对其个人水平有个大致了解,但是“身”则成了一档选秀节目,就是用外表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做官的才华,完全成了以貌取人。 就是这两个简短的程序让武济川、刘浚露出了马脚,他们在回答赵匡胤的问话时,答非所问,完全跑题。这让赵匡胤非常愤怒,难道我堂堂帝国选拔来选拔去,就选出这样的人才?他当朝就撤去二人功名,退回原籍。打发完两人,赵匡胤开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这场科考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李昉,李昉刚刚重返赵宋帝国权力中心并成功地掌握了干部选拔权。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这些高中的考生们陆续进入官场后,昔日的考生就成了自己的“门生”,也将是他权力世界的宝贵财富。那样的话,李昉的政治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就在李昉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时候,赵匡胤居然在一场简单的殿试中发现了问题。 在随后的调查中,赵匡胤了解到被他除名的考生武济川与李昉有同乡关系。赵匡胤的愤怒可想而知,主考官李昉难以洗脱罪名。在这次事件后,赵匡胤作出两项决定,一是重新考试;二是赵匡胤经过调查,确认原来的主考官李昉在主持考试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公,于是就抹掉了李昉翰林学士的头衔,并让他背了一个降职处分。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重新组织的那场考试,除了之前已经除名的武济川,李昉所录取的其他十个进士再次被录取。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从第一名到第十名,连顺序排名都原封不动。除了这十人又补录了二十六名进士,“不过附名在此十人之后”。这样看来,考场舞弊事件不过是赵匡胤借题发挥的由头,他的真实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官员的选拔权抓到自己的手里,借此削弱文人官僚的权力,来强化自己手中的皇权。而李昉不过是这场弈局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赵匡胤最担心的是,像李昉这样的在朝大臣之间或大臣和一般士大夫之间抱团的派系(朋党),成为中央集团的一股分割力量。这场似有若无的“科场舞弊事件”最大的得益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借着这样一个事件,为科举考试增加了一道新的考试程序,那就是让士子与皇帝面对面地殿试。这样一来,皇帝就把对文官的选拔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