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近代的中国,因为其的封建与落后,战争频繁,日军的侵略,八国联军同盟的侵略,令中国不堪重负,很多中国恢弘的建筑倒塌,而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见其踪。而近日,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失落的遗产却有人发现其最新踪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胡承志的名字,总是与“北京人头盖骨之谜”连在一起的——他是“北京人”头盖骨第一代研究者和复制品的复制者;他是最后一个见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北京人”头盖骨的见证人。

  7月19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地博讲坛”第一讲现场,我国古生物和古人类学家、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打开了尘封心底50多个春秋的记忆。老人那天一连讲了三个小时,言语中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和“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就不知所踪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地质学开始了艰难的成长历程。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室,并聘请瑞典人安特生为顾问。

  安特生与解剖系主任、加拿大人步达生制定了东亚科学考察计划,以采集和研究亚洲的人类化石为主。在这个计划中,安特生采集的人的骨头标本,都拿来给步达生做研究。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胡承志

  由于资金不足,这个计划没能按照原定的设想进行,但是他们的工作却由中国人裴文中坚持了下来。1929年,裴文中第一个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1931年,年仅14岁的胡承志到新生代研究室做学徒工。他先是给步达生做杂务:借书、送信、领东西。由于他聪明勤快,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久被确定为练习生,开始辅助实验和整理科技资料、物品

 1934年,步达生心脏病猝发病逝在办公室。之后,德国人魏敦瑞接替了他的工作,胡承志被安排参与科研并制作古生物模型。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鉴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已经暴露,科学家们担心珍贵化石的安全,加强了防护措施——包裹装箱。

  “先后共包装过两次:第一次是事变之前,将头盖骨等珍贵化石装成两箱,以便紧急时迅速转移;1937年8月,日本人已经进城,那时协和医学院还能正常运转,为了继续研究工作,又把箱子打开,取出头盖骨等存放在保险柜中。”老人讲道。

  第二次包裹装箱是在1941年。为确保“北京人”头盖骨的安全,裴文中和胡承志一边办理向美国转移的手续,一边准备将包装好的三个头盖骨寄出。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北京人复原图

  老人回忆说:“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三个多月,忽然有一天我收到通知,要我把装箱的头盖骨送到协和医学院总务长办公室。我后来才知道,送去以后头盖骨在协和医学院保险柜里只待了一夜,第二天又被送走了,从此不知所踪。”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北京人”头盖骨下落至今未解

  “头盖骨原本计划由北京市公使馆接收,美国海军陆战队撤退的时候带走。但是,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1942年,日本天皇下命令给日本华北驻屯军帮着找‘北京人’头盖骨时,也发现保险柜里是空的。”

  至此,“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留下一段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帝王?

建文帝是的第二代,其父是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少子:朱文圭,润怀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后下落成谜的帝王

有数据统计,中国古代总计产生过400多位,其中绝大多数人的下落都有明确的记载,仅有3位皇帝的下落成谜,宛若“人间蒸发”一般。他们分别是: 闽帝,是闽太祖王审知第十三子,闽帝、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初任都教练使,后被任命为建州刺史。王延羲在位时骄淫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上书劝谏结果遭到斥骂,兄弟二人由此结怨。天福五年(940年),王延羲下令讨伐王延政,历时4年的内战爆发。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僭号称帝,国号为殷。 王延政兵败投降南唐,此后事迹不详 次年(944年),王延羲被部将朱文进所杀,后者自立为闽王,但不久便被王延羲的旧臣所杀。朱文进被杀后,王延羲的旧臣迎接王延政,后者遂率军进入福州,并恢复国号为闽。持续数年的内乱,给南唐提供了进攻的机会。就在王延政进入福州的同年,南唐中主派大将查文徽进攻闽国,王延政势穷投降。此后,王延政的事迹便不再出现于史册当中,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元孛儿只斤·,是的玄孙,的长子,生母为八不罕皇后,年仅3岁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在泰定元年(1323年)。泰定帝是史上著名的“妻管严”皇帝,对八不罕皇后各种骄悍跋扈的行为不敢进行约束,只能在研习佛法中苟且度日。再加上帝国此时正处于多难之秋,各种烦心事纷至沓来,令才能平庸的泰定帝心情甚是郁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巡视北疆期间,在上都开平府因病驾崩,年仅36岁。按照规定,太子阿速吉八理应继位为帝,然而权相倒剌沙出于长期掌权的需要,竟然迟迟不肯扶立新君,并在暗地里进行着铲除异己的勾当。倒剌沙的举动引起朝野的猜疑和忧惧,从而为别有用心者制造动乱提供良机。 当年九月,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尔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泰定帝的堂兄,1307-1311年在位)的次子为帝,是为。消息传到上都后,感到大事不妙的倒剌沙才开始行动起来,联合宗王脱脱、王禅等人拥立阿速吉八即位,改元为天顺,并派出大军南下进攻大都。起初,上都的军队攻势极猛,一度攻至大都近郊,但随即在枣林、檀州南野两地遭遇惨败,导致局势逆转。 燕铁木尔击败大都“讨逆军”后,随即挥军北上并包围上都。同年十月十三日,倒剌沙自知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建立还不到1个月的天顺政权就此覆亡。关于阿速吉八的结局,正史当中并无记载,宛若“人间蒸发”一般,但依据蒙文史料《黄金史》、《恒河之流》的说法,则称他死于乱军之中(此处存疑)。 明建文帝,是之孙,的长子,成祖的侄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并在6年后继位为帝,时年21岁。建文帝上台后,增强文官在参决国政当中的作用,并推行宽刑省狱、严惩宦官等措施,同时还改变祖父在位的一些弊政,使得的局面蒸蒸日上,史称“建文新政”。 为了消除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的隐患,建文帝采纳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的建议,大力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朱橚(朱棣的胞弟)等5个藩王,并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朱棣对朝廷的“削藩”政策极为恐惧,为求自保,便听从心腹谋士的建议,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悍然举兵反叛,史称“”。 战事持续3年时间,起初建文帝占尽道义、军事优势,数次有将朱棣消灭的机会,然而后者的命实在是硬,总能在关键时刻、扩大势力。同年十月,朱棣成功地劫持宁王朱权,并吞并他麾下的精锐部队(包括“朵颜三卫”)后,开始在战场上扭转劣势。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至南京城下,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公未做任何的抵抗,便开城投降。 国都沦陷后,建文帝纵火焚烧皇宫,然后冒充僧人出逃,从此再无下落。由于建文帝生死不明,所以反朱棣的势力便以此大做文章,用他的名号从事反对朝廷的活动,让朱棣及其子孙伤透脑筋。虽然朱棣及其子孙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但暗地里一直在加紧搜查他的行踪。有分析称,7次受命出使西洋,名义上是宣扬“天朝威仪”,实际上却是在搜索建文帝的行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