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听到李淳风这个名字,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那个传说当中的算命大师。中国历史上三大预言奇书的《推背图》,传闻就是李淳风和另一位大相士袁天罡联手所作。
但实际上,《推背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否真的那么准?又是否真的是李淳风所作?其实是存疑的!而且,就算真的是李淳风所作,其实这也只能算是李淳风一生成就的一小部分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李淳风,其实远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算命先生那么简单!真实的李淳风,其实更像是个科学家!准确来说,他是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公元602年,李淳风生于陕西岐山县。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原本是隋朝基层的一个小官。后来因为隋朝朝政太过混乱,官场黑暗。李淳风他爹一气之下,干脆辞官不做,直接出家做了道士。
转行做了道士之后,李播的日子反倒是过得舒心了许多。每天除了日常修行和劳动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钻研各种学问。李播曾著有《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著作,可惜都已失传。
在李播这种人的眼里,钻研各种科学知识,过着衣冠简朴的生活,可能要远比官场上的那些荣华富贵和尔虞我诈,更让他感到舒服。
受老爹李播的影响,李淳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博览群书,并且同样对各种自然知识感兴趣。稍大一些之后,李淳风也受他爹的影响,拜入道教,成了一名道士。
此后的几年里,李淳风一直在南坨山静云观,追随师父至元道长学习。在道观学习期间,李淳风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学习了各种典籍,积累了很丰富的学问。公元619年,17岁的李淳风,奉师命下山历练。此时正是隋朝刚刚灭亡,唐朝刚刚开国的时候。李淳风回到家乡之后,凭着自己过人的学识,很快声名远播。而后,李淳风结识了当时的唐朝高官刘文静,后来又在刘文静的介绍之下,到了李世民麾下,做了李世民帐下的记室参军。
所谓的记室参军,就是掌管文书的官员。用现代的官职来进行比较的话,就是军队当中的参谋。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淳风见证了李世民横扫天下的传奇故事,成了那个传奇时代的见证者。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淳风并没有发挥出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李淳风所学的,都是那些道教经典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行军打仗的事情,并不太懂,所以自然也就帮不上忙。

直到几年之后,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李淳风才找到了自己的机会。公元627年,就在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里,李淳风向李世民上书,对当时唐朝实行的历法,指出了18条意见。李淳风的这次上书,很快就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古代那会儿,精通数学的人才,那是相当稀少的!更别说能够制定和修改历法的人了,这种人简直就是国宝中的国宝!
用现代的环境来类比,当时的李淳风,大概就是院士级的国宝人才了。
此后,李世民将李淳风调到了太史局做官。这个部门虽然带了一个‘史’字,但其实和历史工作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计算历法、星象、气候的部门。在其他一些朝代,这个部门也叫做钦天监。
到了太史局工作之后,李淳风总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此后几十年里,李淳风一直在太史局工作。虽然官位有所变化,从一个太史局仕郎,到后来的太常博士、太史令,但工作单位后来就一直没在变过。
对于李淳风而言,太史局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单位了。既能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同时还有国家编制,衣食无忧,而且还不用像其他官员那样,考虑官场上的那些尔虞我诈,日子简直是过得不能更开心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此后的几十年里,李淳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终于取得了多项成就。

贞观七年,李淳风改造了浑天仪。经过李淳风改造之后的浑天仪,可以同时测量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懂天文学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有关的资料,自然就知道这有多大的进步。
然后,改造了浑天仪之后,李淳风又参与了前朝修史工作。这里得再多说一句,中国古代的很多正史,不光记录了过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件,同时还记载了前一个朝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等信息。李淳风所作的工作,就是辅助那些史官,编撰这部分的内容。《晋书》当中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就是李淳风写的。
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李淳风又和几位国子监算学博士,重新审定编撰了《十部算经》,作为国子监的教材。所谓《十部算经》,就是指十部算学方面的书籍,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这十本书,也叫作《算经十书》。李淳风主编的这套《十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那些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说法,其实真的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在唐朝那会儿,国子监的学生是需要学数学的,而且学得还很高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这十本书,能把这十本书都学完,数学水平基本比今天的初中毕业生,还要稍高一些。
编完这套数学教材之后,李淳风又将目光投向了历法。最终,李淳风在前人历法的基础上,重新编撰了麟德历。不过,李淳风编撰的这套历法,同样有很大的漏洞。唐朝用到了李隆基在位时期,就弃之不用了,改用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
除此之外,李淳风还著有《乙巳占》一书。这是一本讲占星术的书,但里面有很多都是正规的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乙巳占》一书,其实也是李淳风以当时那个时代的科学基础,来正视研究天文学的一个成果。而且在这本书当中,李淳风还创造性地给风力划定了等级,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今天风力等级的这个说法,最早就是李淳风提出来的。
公元670年,李淳风因病去世,终年69岁。

从李淳风一生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李淳风,其实是一位典型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因为古代没有这两个职业,这两个职业往往被大家归类到占卜和算命那一类里,所以在后世人眼中,李淳风算命先生的形象,才更加深入人心。相比《推背图》,李淳风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其实反倒是更大一些。
从李淳风的故事当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个启发:大家都去走的路,未必就是一定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路。比如李淳风,如果李淳风他爹,严格要求李淳风去学当时正统的那些学问,学怎么治国打仗,历史上也许就会多一个庸庸碌碌的唐朝官员,少了一个优秀的古代科学家。
而且,对于那些专心做科研的人来说,过多的名声、财富、地位之类的东西,其实未尝不是一种拖累。古代很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很多都是僧人、道士,或者欧洲的那些神学院的牧师。大概正是因为他们足够清心寡欲,一门心思研究自然科学。所以才能在人类科学尚处于蒙昧的时代里,为人类开辟出一条名叫‘科学’的路。
中国唐朝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掉日本千年野心,俯首称臣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传》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纠葛发生李时期,史称,这场战争,大唐一战就打掉日本千年野心。从此以后,日本败得服服帖帖,派大量遣唐使学习李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一千多年里,对中国俯首称臣,毕恭毕敬。 朝鲜半岛在公元一世纪左右进入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 公元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 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的入海口附近)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9月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随机文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克苏鲁神话没有善神么,古神只是利用人类并非善意复活成功的灭绝动物,八大珍稀动物灭绝后复活/震惊世界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女性犯什么法会被流放?是怎么回事?解析女性流刑的制度
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后的重要地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古代立法全貌,可以说是封建法典的代表。在唐律中,刑法制度己经相当完善。其中,作为封建制五刑之中仅次于死刑的流刑制度,是当时刑罚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刑罚制度。今天,就来聊一聊人们关注较少的女性流刑的制度。 (一) 封建伦理的主旨在于“亲亲”和“尊尊”,其中“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是违反“孝”的行为,一律以重罪来对待,处以流刑。《唐律疏议》规定,凡是知道父母或丈夫丧亡的,隐匿不举哀的,有违孝道,处流二千里。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都会以特别严重的刑责来惩处。 1、 唐律根据封建伦理对婚姻规定了一系列限制性条件,力求将婚姻的成立、效力及终止,始终界定在封建伦理的既定范围内。凡是根据律法不能订婚、结婚而非要与之结婚的,都可以认为是违律为婚。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四“违律为婚当条称离正者会赦犹离正”条规定,凡是违律通婚的,其处罚本条规定“离异”、“改正”的,即使遇赦,仍要离异、改正。为此,疏议特别解道:“‘违律为婚’,谓依律不合作婚而故违者”。 唐朝社会,等级极其森严。当时的等级制度之中,平民有着良贱之分,贱民又有官贱和私贱的区分。其中,官贱主要有官奴婢、官户、杂户、工乐户、太常音声人等类别,私贱则包含私奴婢、部曲、部曲妻、宫女、随身等。 《唐律疏议》规定,凡是给男奴娶良人家女作妻子的,处徒刑一年半;女家,则减一等处罚;并令他们离异。如果属于男奴自行娶妻的,也要如此处罚。主人知情的话,杖打一百;因此将所娶的良人女注入女奴之籍的,处流刑三千里。 唐律中关于婚姻的禁止性规定不止于此,可以看到的是,唐朝的婚姻始终都不能违背“礼”、“法”的基本原则。如果违律为婚,统治者一定会强制离婚从而保证婚姻关系不违反基本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不扰乱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 2、 “义绝”是指本来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是合法有效的,由于夫妻一方对对方的亲属实施了侵害或双方的亲属之间发生了侵害,使得夫妻双方的情义断绝,经官府认定后,一律依法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凡是不愿解除的,均视为犯罪,都必须要承担相应地处罚。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四“犯义绝不离及妻妾擅去并改嫁”条规定,“夫妻义合,义绝则离”。要知道,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是因为“义”,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夫妻二人的关系基于基本的封建伦理以及必须要对对方及对方家族所承担的道德和法律上的双重义务而赖以存在的。 如果,“义”一旦不复存在,那么,既然没有了基础,夫妻关系再继续存续也就没有必要了,婚姻一定会予以解除的,只是时间问题。原本这种婚姻观念只是封建伦理,自正式写入唐律之后,就意味着确立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强制离婚制度一一“义绝”。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第十四“妻无七出义绝及有三不去而出之”条,列举出属于“义绝”的行为:义绝,谓“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及妻殴譬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lea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 无论是妻殴伤夫,或是妻妾殴伤夫的祖父母、父母都一定会被处以流刑。 《唐律疏议·斗讼律》卷二十二“妻滕妾殴夫及滕妾殴妻互殴与譬夫”条记载,“假如妻折夫一支,加凡人三等,流三千里”。我们可以看到,假如妻子打断丈夫一条肢体的时候,比一般人犯徒三年加三等,即处流三千里。 我们可以看到,“义绝”的规定是带着明显地男女不平等的色彩,是对“男尊女卑”原则的确认。由于夫妻双方的亲属相犯而造成夫妻义绝的局面,可在法律形式上看,至少是平等的。虽然,今天我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匪夷所思,可是,这从侧面表明,家族拥有凌驾于个人的特权,是我们无法逾越的。 当然,唐代的立法是以家族为基础的,是以家族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进行调整的。其实,这恰恰反映出古代婚姻缔结的本质,即婚姻本来就是“合两姓之好”,是两个家族的结合的产物。 此时,既然两个家族己经互相给对方造成了侵害既定的事实,“情义”都己经消失不见,那么,更没有继续的理由和基础了。无论是谁,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相对应的责任。要清楚一点,唐律规定夫妻二人予以离婚,实际上,是法律对两个家族之间的侵害行为的惩处。 (二) 1、 “造畜蛊毒”,指制造、藏存毒虫毒药杀害人命者。作为“造畜蛊毒”的正犯,《唐律疏议·贼盗律》卷十八“造畜蛊毒”条规定:“诸造、畜蛊毒(谓造合成蛊,堪以害人者)及教令者,绞”。因此,配制合成或是养殖的蛊毒只要达到可以害人的程度,均可构成此罪,都必须要承担被处以绞刑的法律责任。 “造畜者虽会赦,并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造作、养殖蛊毒的人虽然会遇到赦免,但是其本人与同财共居的家眷和教唆犯罪的人,也应该被处以流刑三千里。因此,如果遇赦,则改为处流三千里,但是流三千里的妇女必须实际配发。 《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三及“工乐杂户犯流徒及妇人犯流之处置”条在规定通例“妇人应流者,亦留住”之下,特别以注文限制说:“造畜蛊毒应流者,配流如法”。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妇女犯流刑的,也应该依照打杖法留住;如果属于培育配制毒物害人罪应该处以流刑的,要依法发配。 此外,疏文特别予以解释,“妇人之法,例不独流,故犯流不配,留住,决杖、居作。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并依流配之法三流俱役一年,纵使遇恩,不合原免。” 其实,依照唐律妇女的流刑制度的规定,一般是不会单独流放的,所以,我们看到《》、《新唐书》中记载实际上妇女犯流不发配,留在本地、服刑役都是稀疏平常的事。但是,凡是触犯培育配制毒物害人的罪犯,都是无法容留的,都必须要投放到最远的荒漠之地,以求达到从根本上使其不能再加害于人的目的。 所以,即便是妇女,也必须流放到偏远地区,纵使某些妇女又借机使用非法手段,通过嫁人的方法返回到中土来,一经发现,必须遣返、流放,不得有所违背。并且,一定要按照流配之法,三等流刑都要居役一年。即便是有遇赦的情形存在,也不应该对其随意进行宽有或是免去刑罚,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2、 《唐律疏议·斗讼律》卷二十一“同谋不同谋殴伤杀与乱殴伤杀”条规定,“折跌人支体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即损二事以上,及因旧患令至笃疾者,流三千里。”因此,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如果损毁人的肢体的器官两件以上,以及在原来一件肢体器官己经丧失功能的基础上,又将其毁损至两件器官,最后造成笃疾级的病残的,则要处以流三千里的刑罚。 在此基础上,唐律又规定,“同谋共殴人伤损二事,甲虽谋首,合徒三年;由乙损二事,合流三千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假设妇女甲是谋首造意的人,应该处以徒刑三年,然而由于是乙的性质造成的结果是属于毁损人的肢体器官两件的情形的,那么,应该处以流刑三千里的刑罚处罚。 3、 一般地,凡是属于谋杀人的从犯且又没有对杀人起促进作用的,就要面临处“流三千里”的刑责了。《唐律疏议·贼盗律》卷十七“谋杀人”条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己伤者,绞;己杀者,斩。从而加功力者,绞;不加功者,流三千里”。 也就是说,凡是预谋杀人的,处徒刑三年;己经致伤的,则处以绞刑;当然如果死亡的话,处以斩刑。从犯中一旦对杀人起推动促进作用的,一定要处以绞刑;可是有的虽然杀了人可是却没有起到推动促进作用的,就只用处流刑三千里。 随机文章平安京简介「天若有情天亦老」2百年后才有人对出下一句 成千古名对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瑞典RBS-15型反舰导弹,经典鸭式布局让导弹更灵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