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离-少林开门八极拳五十五至五十七式提膝后拐和冲打右捶等

时间:2024-10-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八极拳右手采拿

两脚碾地,体右转90度,右腿屈膝,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左掌由后向前落于右掌上方,与右掌成十字交叉,两腕夹紧,两掌心斜向左,右掌指斜向上,左掌指斜向下·目视前方 图2-70.

实战应用:敌来手抓我,速用双手十字交叉抓拿敌手腕,使敌人难以逃脱,是擒拿制敌之法.

拳谱曰:

敌人来双手,一心将我偷。

双手一交夹,犯敌难逃走。

抓住敌手腕,敌人不自由。

祖传采拿法,研练十冬秋。


八极拳提膝后拐

两脚为轴,体左转180度右脚向前微移半步震脚落地,左腿屈膝提起,成独立势,同时,双掌旋腕外缠随势屈肘握于右侧,再用右肘向身后击拐,左掌抓右腕外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右掌变拳,拳心向内,拳眼向上.目视前方 图2-71 .

实战应用:主要用于抓握敌人,将其拉倒于地,又可拐击敌人胸肋或者后心等处,使敌人更不能靠近我身.既可擒敌,又可避敌,是攻防抓拿应战之法.

拳谱曰:

抓住敌手腕,拧转加反缠。

拉倒躺地下,强敌心胆寒。

故人靠近我,拐肘不容宽。

左右击四面,群贼难近前。


八极拳冲打右捶

左脚在前方一步落地,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直臂冲击,拳高与肩平,拳心斜向右,拳眼斜向上,左掌变拳,屈肘护于胸前左侧,拳心料向内,拳眼向上。

目视前方 图2-72.

实战应用:主要用于冲击前方来敌,击打敌人胸腹和肋间或者咽喉、面部等部位,使敌人受击堆以进攻,是冲击敌人的猛招.

拳谱曰:

前面敌来犯,来势似虎欢。

我腿拉开弓,用力冲铁拳。

迎面只一捶,故人败回关。

登山打猛虎,一拳定占先。

少林功夫是哪位创立的?少林派功夫的历史源流

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操练棍棒。武僧们长年不断刻苦练习武艺,对少林武术的发发展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练少林派武功的真实史迹。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术,不少武艺高强的人士不满封建制度,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成为僧兵队伍的骨干。少林寺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派武功。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发展充实成为少林派武功。 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武僧昙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应秦王邀请,参加讨伐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派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派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传说的开国和民族英雄等人,也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传下太祖长拳,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术精义》一书说岳飞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飞的神勇力法在反金卫国中功勋卓著。少林寺小山和尚挂过三次帅印征边,朝庭为表彰他的功绩,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狮。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三十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一支僧兵队伍,开赴松江御倭抗敌,在战斗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多,后因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和尚全都牺牲。现在少林寺碑林与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当年僧兵作战的记载。除嵩山少林寺外,相传少林寺先后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十几个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莲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发展少林拳术著名,满清灭明后,不少爱国人士,不满外族统治,削发为僧投入少林寺,达宗和尚结交英雄,创立佛教洪门,培育和发展洪门子弟,极力反清复明,南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后来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清廷派兵镇压,寺院被清兵烧毁。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统治学习少林派武功。当时武术往往被用来作为革命的实战手段,许多地主纷纷建立“队”、“梭标队”,练武成风,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省、市成立了武术协会和体校武术训练班,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少林派武功继承和发展中国少林武术遗产,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材,在出国表演交流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少林寺对玄奘大师的诱惑:多次上奏请回少林寺

玄奘的愿望:赴少林寺译经 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历经坎坷,从西域求法归国。恰逢唐太宗因辽东战事驾临洛阳,得知此事,急召玄奘。玄奘星夜赶赴洛阳面圣,太宗因倾慕其才华,欲留玄奘共赴辽东战场,并劝其还俗从政。玄奘称自己刚从西域归国,带回梵本经书六百余部,还都没有翻译,婉拒了太宗提议,并向太宗提出了自己求法归国后的一大愿望:回少林寺译经。太宗不允,遂命玄奘赴西京长安的弘福寺译经。 帝王之命,一介僧人怎可违背。但赴少林寺译经一直是玄奘法师心中的愿望。一有机会,玄奘便向太宗上表请求回少林寺译经,但都被否决。太宗殁后,继位。玄奘亦多次上表请求回少林寺译经,但高宗因赞赏玄奘才学,并不同意玄奘请求,还屡次劝其弃缁还俗。因此,玄奘赴少林寺译经的愿望由始至终都未能实现。 为何少林寺对玄奘有如此大的诱惑力? 玄奘法师在其上表中说,嵩山少林,“实海内外之名山,域中之神岳”,而且是后魏三藏菩提流支的译经之所,“实可依归”。由此可知,少林寺早在时就已誉满天下。少林寺最初是由北孝文帝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后魏著名高僧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至少林寺,设译经堂译《十地经论》,流传后世。后来,菩提达摩入少林寺后五乳峰山洞坐禅创立中国禅宗,确立少林寺禅宗祖庭之地位。玄奘法师在《请入嵩岳表》中也说: “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象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可见其对少林禅宗的倾慕之情。 汉魏以来,洛阳作为都城一直是全国文化的中心。时,洛阳和长安更并列为两大译经重地,河洛译经之风昌盛。而且少林寺所在地少室山,其西北方就是玄奘的出生地。玄奘10岁时随哥哥长捷赴洛阳净土寺,13岁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修学,整个少年时期皆在洛阳度过。可以想见,玄奘对河洛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而且,玄奘法师13岁时就立下“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愿,其道心之坚可见一斑。太宗、高宗因倾慕玄奘法师才华,频频劝其弃缁还俗。玄奘法师坚持回少林寺或许是想逃避唐统治者的劝阻也未可知。 但究其根本,少林寺对一代高僧玄奘法师的诱惑力是极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