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玄武-咏春拳马分进退而力有整散之进退马冲拳训练

时间:2024-10-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咏春拳法的训练中.有"定势发力"和"移动发力"两种形式。

定势发力培养习拳者在静止状态下的整体发拳劲力.而移动发力则培养习拳者在动态环境下的整体发拳劲力。

往往移动发力更接近实战的环境,因为敌我双方始终在不断的移动状态下。

而许多习拳者在站定不动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发出整劲.可一旦迅速移动起来,却只能发出一臂一腿之力。

又变成了散劲.实不足以应付训练有素者连续的攻击和冲撞之力。

因此,习拳者在通过二字钳羊马的扎马练习与日字冲拳的定势发力练习后。

应从静态定势的马步转人到动态的"进退马冲拳"训练中.以提高移动发力时的整体劲力与前冲力。

"进退马冲拳"的训练分为进马冲拳和退马冲拳两种练法。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进马冲拳

1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立,右脚置于图中井字格中央.左脚置于井字格外侧格中;右拳在前,左拳置于右肘处.成日字冲拳状 图005,

2以双脚跟为轴,同时向右侧转马旋转约90度角,成双脚一前一后、膝前钳的正身马姿势,双拳以斜45度角向上指向正前方 图006;此时,身体重量按照前四后六的分布方式,前腿承受身体约40%的重量,而后腿作为主支撑腿承受身体约60%的重量。


3右脚轻抬向前进步,自井字格中央踏人正前方格中 图007;同时,左脚迅速上步跟上,踏人井字格中央,左拳向前冲出,右拳回到左肘上方停住 图008。


以上为进马冲拳的标准动作,具体训练时,习练者无论右脚在前或者左脚在前,均可以不断地向前进马发拳,以体验前冲之力慢慢上拳头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每进一步发一拳的缓慢有序训练,逐渐过渡到脚下只管进马前冲,拳头密集发拳的快速无序状态。

此种训练有助于临敌之际,瞬间进马冲人对手身体中线中,将对手冲得人仰马翻,同时拳头雨点般落在对手脸上,这是咏春拳独特的速战速决法门。

二、退马冲拳

1接图008进马冲拳的动作.左脚自井字格中央迅速后撤到后方格中;同时右拳自左肘上方穿出冲向前方.左拳自右拳下回拉到右肘上方 图009。


2上动不停.右脚迅速后撤至井字格中央站定 图010

退马冲拳的意义在于.临敌之际既可以通过退马的动作,避开对手的凶猛袭击,又可以连环发拳击打对手的要害部位。

退马冲拳的训练同样分为有序退马发拳和无序退马发拳两种,习练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须注意,无论进马冲拳还是退马冲拳,刚开始习练时应采取慢练的方式,每进一步发一拳,细细体会身体重J上拳头的感觉.久之则拳架定型,发拳力大而劲整。

尤其注意的是,习练者无论进退马动作多快,身形不可以上下或左右起伏过大,更不可以有蹦跳与跺脚的动作,身体重量始终保持前四后六的分布落于前后腿上,整体的步法进退应如风行水面般平稳快捷。

习练者在熟练掌握进、退马冲拳动作后,可以将进马冲拳和退马冲拳结合起来练习,或进一步发两拳,或退三步发一拳,或随意进退发拳,最终练到进退有度、拳发连环、流畅自然方可达标。

开阳-咏春拳标指为什么不出门?

第一套拳(种)《小諗头》始于咏春拳的结构,运功方法,力量的构成,特別是训练大脑,眼睛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动作运动严格遵守几何规律练习,人体站立中的平衡与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关系等,而且,这些练习都在45度结构下进行,把手掌,手臂和两只手掌手臂活动力量发挥到最大而练习。上述所介绍的种种要求,会使人们很难理解,因为,它是完全不会出現在练习拳术習习惯上,对于学拳的人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为此,人们对于《小諗头》的认识,只能在习惯上去看所有动作,但现实上,这些动作与习惯上的徒手搏斗动作有很大差异,加上人们主要接触到的《小諗头》动作是还不成熟期的动作(主要在于动作有"招式"化倾向)和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模仿动作的"记忆性偏差"结果而差异很大。在完成了第一套拳(种)后,没到学习第二套拳(种)《寻桥》的阶段,有个练习和加强《小諗头》里学习过的动作练习,如"黐手"。这个过程是引导学习者怎样理解《小諗头》里的动作在搏斗中的现实意义,怎样去理解《小諗头》所提供的各种练习功能在对抗运动中表现出力量。回看上边我提出的《小諗头》要实现的功能,在"黐手"这个阶段中就由师父或师兄们带领着一步一步实践,而在成熟的后阶段开始为第二套拳(种)《寻桥》定下基础,包括开始打木人桩。(桥手力量)。在现实里,人们就误把这个阶段"黐手"练习当成是咏春拳的"神秘永恒"的"秘密绝技",更加可惜的所谓"黐手游戏"中,完全没有了重要的事~"马"和"上马""转马"这些环节,这个就是我说为下套拳(种)《寻桥》所准的练习(包括打木人桩的转马)。《寻桥》名字来自提醒学习的人在这套拳的动作注意"追寻着小諗头的动作(桥)的基础上"来"转马","上马",特別是在身体双脚固定马开的"拑羊馬转到二字拑羊马"的结构下,不改变二字拑羊馬的结构下,所有小諗头动作能夠在90度范围内发挥出强大打击力量,再下来是练习"上马"和在"上马状态下能让脚和手同时能打出力量",这样才算完成了詠春拳的所有动作,可以在搏斗上发挥,这是《寻桥》的原作用。上边提到《小諗头》45度的活动运动和《寻桥》的90度范围活动问题。人们可以做个试验,随便站着,伸出一只手,细心试一下,摆动90度,在这个程中,力量是不稳定的,更难发出打击力量,咏春拳最基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在90度范围内,双脚不需要移动而发出同样的打击力量。《标指》的练习,先不说动作,如果《小諗头》和《寻桥》没法掌握好动作的运动方法,《标指》就没条件去学习,基本上,刚才我说《寻桥》90度范围内发出打击力量,那《标指》则要求在135度范围内双脚不动发出打击力量,单是这点,现在所谓的《标指》就知道是什么了

坎-咏春拳硬桥硬马贴身短打训练之一胆二力三功夫教学

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中都有"硬碰硬"的打法,尤其是外家拳拳手更擅长用拳脚击打铁块、石板等硬物,以此训练周身骨骼的硬度,提高实战对敌时的抗击打力与攻击力。咏春拳的训练,却并非依赖撞击硬物来提高抗打能力,而是通过长期"对马冲拳"的两人对练,将手臂 指尺骨和桡骨练得利如斩刀、柔似藤鞭。由于这种练法是通过和人的对抗训练产生的.因此被称为"活性抗打",与一般通过击打坚硬物获得的抗击打力相比,咏春抗打多了一份弹性和韧性.且功夫一旦上身,即便一段时间不练习,功力也不会减退。俗话说得好,一胆二力三功夫。初学技击者与训练有素者的差别往往在于胆量与信心。许多习拳者刚开始实战时都有恐惧的心理,需要用大量的实战模拟训练来攻克心理关。尤其在对马冲拳训练一段时间后,习拳者慢慢找到了冲拳时放松出拳的感觉,此时可以模拟真实的打斗来强化技术,同时培养习拳者的勇气与信心。咏春拳是一种贴身近战的拳术,因此要求临敌之际越能快速贴近对手,越能发挥腰马的冲力和劲发于寸的瞬间穿透力,有时宁可挨对手一拳也要近身,在咫尺内发挥贴身短打的优势。事实上,许多身经百战的拳手,都是通过一开始"硬碰硬"的强悍打法来提高心理素质与格斗技术,从而取得必胜的信心的。随着日久功深,习拳者可以从"硬桥硬马"的打法,逐渐过渡到"听劲卸力"和"以打为消"的高技巧打法。以下是贴身近战的两种战例:一、硬桥硬马贴身战法 下图长发为我方,短发为对手1当敌我双方处于远距离对峙状态时,我方以右脚在前的前进马姿势站立,以右手问手姿势对敌 图0182我方迅速进马接近对手,右手标向对方咽喉;对手见机甚快,迅速出右拳攻我方面门,左手挡开我方右手攻击;与此同时,我方左手护手向外拍开对方右拳,双方呈近身互制状 图0193我方继续进马.贴身沉肘发力,以右臂尺骨震开对方左手,冲散对手重心,同时右肘击中对方心窝部位 图020二、以打为消迎击战法 下图长发为我方,短发为对方1当敌我双方处于远距离对峙状态时,我方以左脚在前的前进马站立,以问手姿势对敌 图021,2对手上步近身,作势以右拳攻我方头面,我方仍以问手姿势应对 图022。3对手发劲迅猛,从我方左臂外门攻人,我方右手护手迅速向外拍开对手右拳,同时前手问手迅速变为口字冲拳,击中对手面门 图023以上是贴身短打的两种打法:第一种是用对马冲拳练得的尺骨硬度与弹性破开对方中路取胜;第二种则是以打为消的迎击战法。相比之下。第二种对习拳者临敌反应速度与技法的要求更高。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