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摇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

时间:2024-10-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式太极拳第一式预备式

摇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

图1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 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杨式太极拳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 视。

图3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 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 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 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 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 "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 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 后面动作中也有类 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 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

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 ,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 ,一气呵成。

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 、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太极拳第三式揽雀尾

摇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

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 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

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 。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

图4 -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 转。

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图6。

动作一、二为左掤 ,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

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

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

图7

动作四:右脚向右 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

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 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

图8-9和图9的正面图

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

臂外旋 ,如以右手心朝里 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 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 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 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 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 一致。

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

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

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

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

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

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

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 ,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

图10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 前 西视。

图11-12

要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

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

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摇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

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

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 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

所以,凡是向左 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右 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

要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 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 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

图17

要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

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 不可耸肩。

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 习运劲。

离-陈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金刚捣碓和懒扎衣

陈式太极拳预备式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1)要点: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陈式太极拳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图2)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图3)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图4)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图5甲、乙)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时前撩,两F形成合劲。(图6)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要点:1.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图7)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E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参看各图中的掌型)。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陈式太极拳三式懒扎衣动作一:身先微左转,再转为微右转,随即转正;两手在小腹前随转体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绕一小圈‘为图8的姿势)。接着身体再由微左转,转为微右转;同手左逆、右顺缠,合劲交叉于胸前;由左腿实转为右腿实。(图9)两手扩大缠丝圈,右上顺缠、左下逆缠地分开,形成开劲;开时由右腿实变为左腿实。(图10 -1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继续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图12甲);重心渐渐右移,右脚尖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稍左展。(图l2乙)动作二:身微右转,随着重心右移,渐至右腿变实;同时两手由合再开,右手大顺缠向右臂展开,左手小逆缠后翻掌置于左腰前,左掌心朝上。图13身体转正,调整后胯,全身松开,气往下沉。(图14)要点:1.当右足迈出时,须恰是右手向左顺缠下沉时,要有右手向左下沉而将右足向右压出去之感。等到左逆右顺再合后,这一动作充分表现出特点五"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2.陈式太极拳在每一式开始时,都要由内部引动外部,因此在外形上有一个小圈来带动后面的动作。如由预备式开始做金刚捣碓时,两手在胯旁屈肘稍提,即手心朝下微按,形成合劲,然后动作起来;由金刚捣碓开始做懒扎衣时,两手则在腹前绕一小圈(如图8中两手的虚线)。在每一式完成时,都有一个调整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最后是一捣,而懒扎衣最后是身体转正,调整后胯。3.此式充分表现了上下(手与足)相随的关系。划一个圈转到上搠时手为虚,手下的脚变为实,反之则为虚。这也是求得内劲中正的关键(但提腿独立者除外。因~足站立,为了保持中正,平衡重心,站立的独足是实,实足之上的手仍然要实)。这在图l0和图11中,表现得最为明显。4.懒扎衣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之一,它以左小里逆缠与右大外顺缠所形成;要求做没有凹凸、缺陷和内劲不断'尤以小里逆缠为难,须多加注意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在懒扎衣这~拳式中,尤其要注意收(紧缩圈时)中有放、放(放开圈时)中有收的劲,其窍门在于收放过程中将里外缠丝的成分加多些,就易于达到这种要求;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5.两臂转为合劲,由于气贴脊背和两膊相击,使搠劲不丢'则产生"合中寓开"的妙用;样由于两膊相击,在两臂分开成为开劲时,内部却又具有合劲,又产生"开中寓合"的妙用。

金-24式简化太极拳一二式起势和左右野马分鬃图解和视频

24式简化太极拳起势和左右野马分鬃教学视频:24式简化太极拳1起势1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视前方 图100.【要领】头颈正直,下颊微收,身体放松,收腹敛臀,气沉丹田,两臂自然垂于体侧。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间距同肩宽,手心向下 图101【要领】两臂上抬时配合吸气。3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视前方 图102【要领】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屈膝松腰敛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24式简化太极拳2左右野马分鬃1上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上提收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图103、104。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 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手 图105、106、107。3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度一60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手臂内旋收至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左手 图108,109,110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 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手 图111, 1125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度一60度,脚掌慢慢踏实,右腿前弓,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同时右手翻转向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图113, 114, 1156左腿向左前方迈出,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左转,右、左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右下、左上分开,左手高与眼平 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手 图116, 117【要领】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行,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带动上肢做动作;移动重心时上体要保持平稳,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宽松舒展。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