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动作一:身体右转。
同时,右拳变掌大逆缠、屈肘,掌心朝下,虎口张开;左掌自左胁侧小逆缠至胸下。
(图1 7 2,附图1 7 2的另一侧侧面图)右脚脚尖外撇向前上步;同时,右掌向前顺缠翻掌使掌心朝上,左掌顺缠交搭于右小臂上 图173紧接着左脚向前上一大步,脚尖微里扣,仆腿;同时两掌逆缠翻掌,右掌向上、左掌向前下分开以掌根突然削出(图1 7 4
动作二:紧接着,身微右转。
同时,右掌自右上顺缠下落于右肋旁,掌心朝肋;左掌顺缠自下上转,小臂竖起,掌心朝前上。
(图1 7 5)重心左移,弓左腿,身微左转。
同时,左掌逆缠转臂微落,右掌顺缠自上向左,两掌交叉内合的向左(东)发劲。
(图1 7 6)
要点:
1.此式的动作要一连串、毫不停留地完成,目的在于顺着要劲以给之,也就是顺着要的方向,不予顶抗,由双掌逆缠双削而解放。
2.此式最后的动作,须在不停留的过程中,重心左移,弓左腿,两掌合到终点,交叉地突然向左方一击;此时应意注两掌的掌根。
3.小擒打这一拳式,分为左右两部分动作,但却统一地表现出来,目的在于运用缠丝的螺旋,顺应要劲,由双顺缠手法和双逆缠开劲,再转为双顺合劲和双逆发劲。
陈式太极拳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动作一:身微右转。
同时,两掌变拳,右拳转臂逆缠向前下伸,拳心朝下;左拳逆缠自左下收回,划一小圈合搭于右臂上,拳心朝下;重心仍在左,弓左腿。
(图1 7 7)重心移于左腿,以左脚跟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右脚里收半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拳小顺缠在胸前合住劲,拳心皆朝里上。
(图1 7 8)两拳变掌以双顺缠紧缩交叉圈后下落,即转臂为双逆缠,向左右分开,将要达到终点时转为双顺缠,以手背放劲,两掌心相对;右脚尖仍点地。
(图1 7 9)
动作二:身体左转;同时,两掌随转体微向左移,两肘下沉,两掌即以右顺、左逆缠收回至两耳旁,掌心朝两颊;同时重心再稍左移,仍以右脚尖点地。
(图1 80)右脚前迈半步,随着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变实,身体右转;同时,两掌自两颊旁向右微下落,即随转体双顺缠向前推出;意注两掌小指,掌心朝外。
(图1 8 1)
要点:
1.此式的要点在于双逆开之后变为双顺而达到终点。
用两手背放开和肘的下沉,并由沉肘将两掌转到两耳旁,形成抱头的前半式。
2.采用两掌合而向前按劲者,在第一路拳套中劲别有三:
1"六封四闭",它是两手向前表现出四成闭和六成封的劲;
2"双推手",它是两手向前用掌根推出劲去; 3"抱头山",它是双手向前按,微蓄,放开大步,弓右膝,臂部没有伸缩,由脊背放出劲去。
3.这种两掌前按的形式和内劲各有不同,已如上述。
另外,它在推山放劲的同时,还要以呼气(发出嘘音)来配合着掌根下塌,一齐放出劲去,才使推山的推劲恰到好处。

陈式太极拳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动作一:身体右转。
同时,左手顺缠翻掌微前伸,使掌心朝上;右手顺缠屈肘里收至左臂上侧。
同时配合以左膝内缠、右膝外缠。
(图1 8 2)身微左转。
同时,右掌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左掌顺缠屈肘里收至胸前,掌心朝右上。
同时配合以右膝外缠、左膝内缠(完成第一次换掌)。
图183
动作二:身再微右转。
同时,左掌经胸前而上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右掌顺缠屈肘里收至胸前,掌心朝左上。
同时配合以右膝外缠、左膝内缠(完成了第二次换掌)。
(图1 84)身微左转,右膝更前弓;同时,右掌经胸前而上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左掌转臂顺缠下落,掌心斜朝里右。
同时配合以左膝外缠、右膝内缠(完成第三次换掌)。
(图1 8 5)
要点:
1.此式是在不动步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且没有大开大合,而仅在胸前很小范围内变换手法,它的转臂收回是顺缠,转到推劲时是逆缠,这是换掌的特点。
2.三换掌的过程中,不但在胸前这小范围内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还要在左右转换接头中,搠劲上没有缺陷(形的凹凸和劲的断续),紧要全在胸中腰间的运化。
3.三换掌,第一次是用右掌推出,第二次用左掌推出,第三次仍旧是用右掌推出,它是在不换腿的情况下形成了三次转换;转换时由于腰裆的变换和腿的缠丝旋转,使腰裆和腿部内劲的虚实也随着转换三次,使之仍符合上下相随的要求;但一条腿支撑全身较久,运动量就较大。
此式不仅能提高体育效果,也能提高技击的化劲技能(这是陈发科老师的晚年杰作)。
旃蒙-陈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双推手和三换掌和肘底捶
陈式太极拳第十九式双推手动作一: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同时,右肘微屈,右拳略收,拳心朝里;左掌前伸于右腕内侧,随即两手向外微掤(以引动后面动作)。(图74)接着重心移于左腿,身微左转;同时,右臂顺缠向左下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随右臂左捋搠住。图75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一的后部说明。(接图16)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动作二: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的前部说明。(图17,接图76,其中所不同者,该式左掌经腰部再接下一动)接着左脚尖外撇,身体向左转(胸部由朝南转为朝东),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向左前(南稍偏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掌顺缠继续以掌心上托;左掌逆缠收转于左胁旁,以手背搠住,掌心斜朝上。(图77。自图77-85,图中动作皆应身体朝东而做,图中所示皆其正面)动作三: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以右脚尖点地辗转,右膝随身体转向。(图78)右脚稍提即向右(南)迈,重心随即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身体右转;两掌合劲,随转体时向右下按。(图79)要点:1.此式与六封四闭的动作基本上相同,惟步法上的转换与双推的劲路不同。该式的推劲较刚,并在推到终点时后掌根须表现出向下一沉的捌劲,因之在一沉的速度上也较快。2.此式衔接于上一式发劲之后。因为发劲是求劲断,劲不断不能越出身外而加于外方,但又必须与此式相连不断地联接起来。动作一(图74)的前部就起着接住发劲的劲的作用,并带动后面动作。"断而复连,能断能接"的要求,详见特点六。3.由上式发劲后,转而为合,合后再开;要在这合开之中,身体一拧腰劲,转为左后右前的双托;双托在双顺缠中要求产生合劲,为双推作好准备。陈式太极拳第二十式三换掌动作:身体右转;同时,右掌向里经胸前而上顺缠收回,掌心朝里;左掌逆缠转臂向前平伸,转为掌心朝上图80身微左转;同时,右掌顺缠掤劲推出,掌心斜朝外;左掌随转体逆缠收至腹前,掌心朝上。(图8 1)身体再右转;同时,右掌顺缠收至腹前,左掌由腹前而上逆缠向前经右臂上侧掤劲推出。(图8 2)动作时,随着身体的转动以左脚尖点地于原地辗转,左膝随转体方向转动。三换掌这一式,两掌交替伸出、收回时动作要圆活,腰胯微右转时左掌伸出,腰胯微左转时右掌伸出,腰胯旋转两个来回,左掌前伸两次,右掌前伸一次,故称三换掌。三换掌是缠拿方法,因此掌前伸不是击出,而是圆转地缠拿对方的劲路和骨节。重心虽然都在右腿,但由于动作往复时的开合,腰裆在旋转地开合,带动两腿膝节也在旋转地开合,仍然是"一动无有不动"的。由于此式与下一式的动作是紧接着毫不间断的,又因两式要点有相同之处,因之,此式要点也并在下一式中。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一式肘底捶动作:紧接着身体再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下、右手向右上分别开。(图8 3)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微缠至与肩平,两掌心皆朝下(为肘底捶开始的阶段)。(图8 4)身微右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地合劲,在合的过程中,左臂由逆缠转为顺缠,随缠随将左小臂竖起,掌心旋缠为朝右;右掌变拳顺缠自右向前屈肘向左合劲,经左臂下方划一个小圈后,置于左肘下方,拳心朝里。(图8 5)要点:1.上式与此式的特点,是在紧凑动作之中达到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因此,左膝也以左脚尖点地辗转为轴而随体的转动而旋转;但须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关于这点,可参看第五式"单鞭"要点1 02.要达到太极拳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其关键在于运用全身的缠丝劲,只有经过了缠丝,才能使劲起于脚根,节节贯串地形于手指。因之,腿的缠丝与手的缠丝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动作说明中没有提到腿的缠丝,是因为腿与臂的缠丝(除提腿独立和解脱擒拿外)都是上下一致的。其原则如下: 1凡手为顺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内向外地顺缠; 2凡手为逆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外向内地逆缠; 3凡右腿向外顺缠,左腿就向内逆缠,反之如是; 4比方起于左脚跟的逆缠,发到腿上当然是逆缠,上升到胯后,自然斜着通过腰脊,形成脊背左侧绷紧、右侧松,再转到右臂上去,右手就成为顺缠了。所以,手足缠丝是前后交叉通过脊背,自然地形成周身一家的作用。3.上一式是在紧凑的双合中达到节节贯串和全动,此式是在大开展的动作中表现出一动无有不动。最后,由于转身一合,缩小了缠丝圈,紧紧地双合起,内中劲别虽不同,但是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是一样的。因之,应注意到脊背的运用。4.由上式直做至此式终点双合时,更须促使顶劲虚虚领起;在练拳日久后,练到此式会使劲节和胸椎上部骨节格格作响,这是练拳日久后自然产生的现象,不宜强求,以免产生流弊。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足以证明在该式的动作中,已达到全动和关节松开的要求。
离-祁家通背拳基本功推山桩和子午封闭桩和七星桩等
站功法即站桩法。通背拳所有操手皆有桩法,即动态桩法,但亦可单独拿出各势进行站桩练习,即静态桩法。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每个桩法均有势、法、意、气、神内外配合之要求。这里只介绍六种主要桩法。 蹬峰请示桩法预备势:双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五指松直贴于双腿外侧;头顶项领,舌齿微叩,舌抵上腭,目平视,舒胸理气,神态自然。精神提起,两臂松直,在身前90度角向上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用鼻深深吸气,收小腹。浑身关节松开,意念掌从天空迎接大自然之真气,似霸王举鼎,撑住天空 即托天势。稍停一会儿,双手尖相对,掌心向下,罩住头顶,呼吸一会儿,意念真气从头顶灌下,至丹田处,同时两手向下缓缓按至下丹田,屈膝下蹲。与身手动作同步,用鼻慢慢向外均匀呼气 即人海势左脚向前一小步,微扣前脚,成三七步;右胯环跳穴向前塞,裹档提谷道,丹田有上托之意;同时,双手掌心朝下,向前、向外半圆划按,屈臂成弧形,在左膝前上两外侧按住,虎口相对,两指尖平斜向前,垂面与前脚尖相齐 图2-56;头顶项领,舒胸理气,合膝裹胯,提肛,周身松整,心无杂念,目平视前方。静站一段时间后,进行微动、松紧、操练。意念先导,后足前蹬.双手下按撑住,整个身体向前直摆,头有顶撞意,前膝撑住,双脚不动,十趾抓地,脚有踩意,周身一紧,浑身一整.前撞。紧后即松.回原位。注意动时形迹不要过大。即微动,蠕动。动作后再人静。左脚回收,慢慢站起,双手缓缓下落,松垂两腿侧。收功,换步亦然。 推山桩法预备势:同上。双手缓缓提于腰间,掌心朝上;重心下降,右脚前踏成三七步;双手立掌缓缓前推,双掌在前呈八字形,虎口相对,五指张开,有扣意,掌心空 图2-57;双臂微屈前撑,浑身松整,舒胸理气,静站如山丘。后足有蹬催意,前脚下踩。双膝撑住成五五步.浑身内外,由松变紧,气沉丹田,身正腰挺,沉肩坠肘,撑双臂,双掌吐力,整体向前寸劲推撞。紧后即松,回原位,反复练习。前脚收回并步,慢慢起身,双手缓缓下落,松垂两腿侧,收功。换步亦然。 子午封闭桩法预备势:双脚立正成30度角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五指松直,贴于双腿外侧;头顶项领,齿微叩,舌抵上愕,双目平视,神态自然。精神提起,采用腹式深呼吸,用鼻深深吸气;同时收小腹,两臂松直,在身前成90度角,向上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浑身关节均伸开,意想两掌从天空迎接大自然之真气,似霸王举鼎,撑住天空,稍停一会儿;双掌尖相对,掌心向下,罩住头顶,屏住呼吸一会儿,意想真气从头顶灌下,至丹田处;两手同时向下,经中丹田 两乳中间区域松按至下丹田;同时屈膝下蹲,与身、手动作同步,用鼻慢慢向外均匀呼气。用鼻再深深吸气,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胯、膝提起,右脚前提一足远,前脚掌着地,右脚跟虚提,脚微扣,十趾抓地,合膝裹胯,身正腰挺成右提膝步;同时,双手掌心朝下,向前、向外半圆划按,屈臂成弧形,放于前膝外侧,停一会儿。用鼻均匀慢慢呼气;同时身体微左转,胯正身斜,右手裹肘向前指引,左手裹肘,龚右肘弯处斜向上立交叉慢慢插出,松腰坐胯,含胸。右臂弯曲,上臂与身成45度角,前臂平直立掌,高与心齐,右肘、右手与脊椎成一条直线;左肘贴于心口处,左手立掌,掌根斜合于右肘弯内侧 稍离,左手指高与右肩齐。做到右肩 肩井穴与左胯 环跳穴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右手尖、前足尖及鼻尖成一立面 通称三尖不离一条线;鹰目猿神.目平视前指尖前方,耳听八方.静止不动。此为右手顺步桩法。右手拗步桩法是右手在前,右脚在前,其余相同。左手顺步.拗步桩法与右手相反对称即是 图2-58,图2-58附图。站后,前脚慢慢收回.双手亦慢慢松垂两侧.缓缓站起.收功同上。势定后,站桩全身要松而不懈,挺而不僵。神情聚拢.即前辈所云"拿神不拿劲".呼吸自然,小腹松圆,气涵养于丹田处 不是发力时.不可气沉丹田.沉则滞、拙。站此桩两档似有撑夹、十趾似有抓踩之意,头、身、手、足均有一触即发之势。心存似想之敌在面前.敌之来手,我则兼顾上中下三盘,里外门.似有高挑、低搂、里挤、外滚、中来懈五护封闭之意。步法不可站死,亦有前后、左右、斜行、高纵、低落之意。意念在动静之间.心动形不动.似动非动,似静非静,静中求动.静为形,动为意。"动静本无分,浑身皆虚灵"。【目的】协调身体内外各部位,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足、头、心、神、意、气、胆、血、脉、筋、骨、皮动作一致.无一处不合;变上实下虚为上虚下实:内气充足;底盘扎实有力;拢胸下气中不散.心宁气清下不散.提膝护肾,浑身虚灵。 七星桩法预备势:同上。屈膝下蹲,右臂裹肩,合肘,仰掌,微屈臂前伸.指尖与鼻齐,左手俯掌,屈臂护于右肘内侧。上左三七步;右侧身,右臂边内滚边向下、向回采按.左手俯掌,微屈臂向前拍按,五指微张,虎口张开,掌心空起;右屈臂撑圆.右手俯掌,护于左肘下方 图2-59。胯正身微侧,左前臂与右前臂成七星交叉之势。浑身松而不懈.挺而不僵.头顶项领,舒胸理气,小腹松圆,合膝裹胯,三折九扣.三尖一条线。静似山岳。静极生动.后足前蹬,前足撑踩成五五步,如踩弹簧。浑身由松变紧,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整身向前寸劲按撞。紧后即松.身、足皆反弹回原位,反复练习。前脚收回并步.慢慢起身,双手缓缓下落,松垂两腿侧,收功。换步亦然。 金龙合口桩法预备势:同上。屈膝下蹲,右脚向前成三七步,合膝裹肘,左侧身,胯正身斜;双手同出,屈右臂,裹肩,仰掌,掌心朝前,五指张开向下,掌心空,右肘抵肋;屈左臂,裹肩,前伸,左掌五指张开。立掌,掌心空,向前推出,双掌一上一下,掌心垂齐,似金龙张口 图2-60。胯正身斜,项右拧,鼻尖、手尖、足尖三尖一条线 即在一个立面之内,静似山岳。静极生动,左足有蹬催意,前足撑踩,成五五步,浑身突然由松变紧,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整身向前寸劲拥撞,紧后即松,回原位。反复练习。前脚收回,并步,慢慢起身,双手缓缓下落,松垂两腿侧。收功。换步亦然。 混元养生桩预备势:并步站立。左脚向左缓缓横移一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两腿下蹲成高马步桩;两手交叉抱置丹田处,男子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女子相反;头顶项领,面部放松,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周身自然松直不动,上自头、皮、发,下至涌泉各关节穴位全部松开;站至全身松垂时.意用丹田之气,催动身体膨胀,如同双手与丹田之间有一气球慢慢变圆增大.使双手向前绷推而出,高度在胸与腹之间任意位置;腋窝张开,两手尖相对,距四寸左右,双手臂似同抱球.整个身体与两手臂均有前、后、上、下、左、右六面混元之力,碰则有,不碰则无 图2-61。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是意想采天地之灵清之气,归于下丹田;呼气时意想浊气、病气.从周身所有孔处 包括汗毛孔散出。站后,双手内翻双掌心朝下,缓缓平行下按,身缓缓站起,两手臂松垂两腿侧,并步。收功:同小五功周天法。【目的】调协阴阳、气血、养气、养神,增大胸隔运动,祛病延年。意念蠕动,即可形成技击桩法。【要求】心定神静,气血和平,松开周身大小关节、穴位。古谱中所云"站桩功行于午时"有一定道理.因午时光合作用最强,绿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能力强。午时站桩,人体与自然和谐,养气为最佳时间。注:站桩是静中求动,活法是动中求静,动静本无分,乃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可偏重。站桩功.要松静,意念求索混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