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白虎-陈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前蹚拗步和掩手肱捶等

时间:2024-10-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式前蹚拗步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

图42-45

白虎-陈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前蹚拗步和掩手肱捶等

陈式太极拳第十式前蹚拗步

动作一:接着左脚开始下落;同时两手向右侧以左顺、右逆下缠(内劲勿丢,以继前式)。

(图42)左脚继续向前(东)下落,脚尖斜朝左前,身体左转。

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

身体继续左转。

(图43-44)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横迈一步;同时两掌逆缠分向左右展开,两掌心皆朝外,手指朝上。

(图45和附图45正面图)

要点:

1.由两掌落于右侧而缠至胸前,要做到内劲不断;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然后分向左右展开;展开时要意注于两掌的大指上。

2.由独立式向左转体时上步须稳定;由上下转为左右缠丝的过程中都是合劲,并且不可有断续凹凸处。

陈式太极拳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腿提起;随着转体和重心左移时,右掌变拳顺缠至胸前;左掌逆缠合于右臂上侧,与右臂交叉,掌心朝右肩。

(图49)两手顺缠下沉,两臂交叉点前移;同时右脚随沉气蹬地震脚。

图50

白虎-陈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前蹚拗步和掩手肱捶等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重心渐左移;同时两臂交叉点继续前移,随即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右下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

(图51- 52)

动作三:身微右转,全身气向下沉。

同时,右拳顺缠,向左而上经胸前收于右胁侧;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移向胸前。

图53

动作四:身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合于胸前,左掌心及右拳心皆朝上,右拳置于左掌心上(似停非停,身体继续下沉以蓄劲)。

重心迅速左移,成左弓步,右腿微屈勿挺直。

同时,右拳急向右前(东稍偏南)方发出,拳心随着转朝下;左手也急收于左胁侧。

(图54。

自图49起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作中左脚上步的方向是东北斜方,图49 -54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此式要求(图51、52)表现出卷放劲:卷时要求裆口下沉,才能使劲卷紧;放时要先卷紧而后分开作放劲。

卷放劲是牵动劲,不可越出手足圈之外,并且它是蓄发的基础。

2.太极拳的蓄劲要象开弓一样,要卷紧才能成为蓄。

蓄并不等于弯度增大,而是指将发之前的弹性蓄足和不要有所缺陷,要求五弓(即一脊弓、两手弓和两足弓)齐逗榫。

此处所谓"缺陷",不是指劲断,而是指劲没有达到弓背上,因之弹性不足。

只有练得节节贯串,周身如一家,才能成为一张韧性十足的弓,具有强有力的弹性。

3.此式震右脚与发右拳,要表现出太极拳的刚劲。

太极拳对运劲与发劲是并重的。

虽然陈式第一路以柔、运为主,第二路(炮捶)以刚、发为主;但是,在一路中也有刚、发的动作为辅(如掩手肱捶等),在二路中也有柔、运的动作为辅(如懒扎衣等);这是为了达到刚柔相济和灵活转换并用的目的。

4.拳论要求"力由脊发"、"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所以要先"脊弓"以蓄劲,然后由脊"脱扣"而发,劲专注在"箭头"这一方,最后如穿透箭靶的、劲一样地一震,来完成这一动作。

从姿势上来讲,在发劲时,虽然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以保持平衡,但劲力仍以一方为主(实)、另一方为宾(虚),而不是双重。

陈式太极拳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白虎-陈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前蹚拗步和掩手肱捶等

动作一:身微右转;同时,右拳变掌顺缠,向右后略收,左掌仍在左胁旁微逆缠以配合。

(图55)接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弧形向胸前交叉、合劲,左手在上,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

(图56)

动作二:身体右转,重心右移于右腿;同时,右掌顺缠向右上、左掌逆缠向左下展开。

(图57-58。

自图55至57,其中左脚仍在东北斜方,左脚位置应与图58同;自图58-76,其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以脚尖向前点于左脚前。

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屈肘横臂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随着右脚向前时向胸前上撩,两手形成合劲。

(图59)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

(接图7-8)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

(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

(图8)

要点:

1.由上式掩手肱捶的开劲和发劲,转而为该式的合劲,右手必须微里收再往发劲方向前拥一下,将断劲逗接起来,使内劲不断,贯串于后面的收回双合的合劲之内。

2.此式每一个尽量大开的半圈动作,一变收缩为极小的半圈合起的动作,要求感到遍体饱满,气势磅礴。

3.此式与前二次金刚捣碓的不同点是,第一次中表现出太极拳中的五对方位缠丝劲;第二次是上承单鞭的开劲,转为合劲;第三次主要把上一式发劲后的断劲逗接起来。

它是太极十三势的第五势的结束。

离-陈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金刚捣碓和懒扎衣

陈式太极拳预备式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1)要点: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陈式太极拳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图2)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图3)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图4)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图5甲、乙)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时前撩,两F形成合劲。(图6)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要点:1.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图7)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E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参看各图中的掌型)。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陈式太极拳三式懒扎衣动作一:身先微左转,再转为微右转,随即转正;两手在小腹前随转体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绕一小圈‘为图8的姿势)。接着身体再由微左转,转为微右转;同手左逆、右顺缠,合劲交叉于胸前;由左腿实转为右腿实。(图9)两手扩大缠丝圈,右上顺缠、左下逆缠地分开,形成开劲;开时由右腿实变为左腿实。(图10 -1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继续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图12甲);重心渐渐右移,右脚尖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稍左展。(图l2乙)动作二:身微右转,随着重心右移,渐至右腿变实;同时两手由合再开,右手大顺缠向右臂展开,左手小逆缠后翻掌置于左腰前,左掌心朝上。图13身体转正,调整后胯,全身松开,气往下沉。(图14)要点:1.当右足迈出时,须恰是右手向左顺缠下沉时,要有右手向左下沉而将右足向右压出去之感。等到左逆右顺再合后,这一动作充分表现出特点五"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2.陈式太极拳在每一式开始时,都要由内部引动外部,因此在外形上有一个小圈来带动后面的动作。如由预备式开始做金刚捣碓时,两手在胯旁屈肘稍提,即手心朝下微按,形成合劲,然后动作起来;由金刚捣碓开始做懒扎衣时,两手则在腹前绕一小圈(如图8中两手的虚线)。在每一式完成时,都有一个调整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最后是一捣,而懒扎衣最后是身体转正,调整后胯。3.此式充分表现了上下(手与足)相随的关系。划一个圈转到上搠时手为虚,手下的脚变为实,反之则为虚。这也是求得内劲中正的关键(但提腿独立者除外。因~足站立,为了保持中正,平衡重心,站立的独足是实,实足之上的手仍然要实)。这在图l0和图11中,表现得最为明显。4.懒扎衣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之一,它以左小里逆缠与右大外顺缠所形成;要求做没有凹凸、缺陷和内劲不断'尤以小里逆缠为难,须多加注意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在懒扎衣这~拳式中,尤其要注意收(紧缩圈时)中有放、放(放开圈时)中有收的劲,其窍门在于收放过程中将里外缠丝的成分加多些,就易于达到这种要求;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5.两臂转为合劲,由于气贴脊背和两膊相击,使搠劲不丢'则产生"合中寓开"的妙用;样由于两膊相击,在两臂分开成为开劲时,内部却又具有合劲,又产生"开中寓合"的妙用。

朱雀-陈式太极拳四五六式六封四闭和单鞭和金刚捣碓

陈式太极拳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图19)随即两掌合劲向右下按始深深呼一口气,深呼气完止时,恰恰双按到底,以呼主,动作配合为宾);同时,身体随双手右按右转,重心着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图20)要点:1.两手由合转开或由开转合,都要以腰脊为轴(身体的转动)来带动;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直竖,不要前俯后仰;两掌下按时,要气贴脊背,裆口圆虚,以右手为主,左手为宾。2.六封四闭这一拳式,是指六成封四成闭的意思。它的作用跟华佗五禽经内"金刚抖力相象。两手下按时,须撮嘴悠缓呼出一口深长之气,这对调整呼吸系统有极大帮助。陈式太极拳第五式单鞭动作一:身微右转即向左转回;同时右手顺缠向内、左手逆缠向外各翻一个圈,随即右手变勾手右举,左掌弧形移至腹前,在身体左右旋转时,左脚也随着以脚尖点地辗转。图21- 22动作二:接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脚,身体下蹲,即以左脚跟向左虚虚贴地铲出,此时胯根更撑开,随着重心左移,渐至左脚尖落地,左腿变实。(图23-24)动作三:左掌自腹前稍向右上托,即弧形向左顺缠,缠至左侧,高与肩平时,以掌根微下按;当左手缠至左方转按时,右手配合着微微顺缠向外形成开劲;两腿虚实比例也同时加大,一经形成单鞭,即松开后胯,将身体转正。(图25-26)要点:1.动作一中,两手在身右各翻转一个整圈时,须运用腰脊作轴来带动,才能做得圆劲洒脱,并要使该动作表现出:劲是从右脚跟通过脊背上升而形于左手指,然后松开后胯,当再转正时,又表现出该劲从左手指横过脊背,乃至右手合拢地勾上的。该动以左脚跟落地为实,但要注意"虚"非全然 .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因为左脚跟落地辗转时,重心在左腿上也随着身体的转动有所增减。2.动作二中,左脚左迈,要求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轻轻铲出,如猫捕鼠时迈步一样,能稳而不滞、轻而不浮,显得既沉着而又轻灵。3.太极拳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单鞭就是一个好例子,左手左缠时意注左手,待到完成身体转正时,意又转注于右手上,所以图25与26不同,前者意注左手,后者已移转到右手。4.此式以左手运动为主,加大左手的运动量,因为在整套拳中左手比右手运动得少。另要求左手转臂向左如柔软的鞭子一样甩出去,将劲运到左掌中指上(如图25)。由于该式与右手运动为主的懒扎衣相对,因此懒扎衣与单鞭为太极拳第二势,呼为二仪势。另外,虽皆以练一只手为主,但须牵动到一动无有不动,以达到节节贯串。这种要求比双手练习全动要困难些,须以运用特点五作为重点。5.太极拳八个特点要表现在每一个动作中,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八个特点联合运动的拳。过,就某一个动作而言,则以某一个特点为主要内容,其余特点为次要,但并不等于不再运用其余特点了。因此要明确前面所提特点五,仅是指该式中以此特点为主而已。6.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劲以曲蓄而有余",所以在做该式时必须注意使右胯及关节微屈,不要伸直。陈式太极拳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动作一:身微左转,裆口放宽;同时两臂下沉,左重右轻,左掌在左侧逆缠一个整圈,右勾手变掌外顺缠转为手心朝外上方,双臂外搠并合住劲。图27动作二:两手扩大缠丝圈,’以左逆、右顺缠自左而上合住劲地向右运转;左手移至右胸前,掌心朝右;右手运转至右 侧,高与头平;当两手开始向右运转时,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图28)以下同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二的后部说明,惟方向不同,该式完成时是面朝正东。(接图5-6)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是面朝正东。(接图7-8)要点:1.动作一中,两手各缠一小圈来引动后面的动作,为该式准备动作。2.图27中的两手合劲,与前面合式姿势里的合劲不同,而是开势中的合劲,应予分清。3.图28中的姿势,是两膊相系着经过左逆、右顺各缠一圈后而形成的,同时是两膊相系下合住劲,运用以腰脊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4.其余同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