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天璇-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

时间:2024-10-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式太极拳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天璇-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 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 ,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

眼通过 右掌向前平视。

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

接图25-27

要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杨式太极拳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

参见图28

天璇-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

杨式太极拳第六式白鹤亮翅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 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

同时,右掌向前 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

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图 28

要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 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 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 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杨式太极拳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

参见图 29-33

杨式太极拳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

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 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 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

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29-30

天璇-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

图31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 东推出。

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32-33

要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

在迈步过程中,

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 ,这点必须注意。

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

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

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 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乾-陈式太极拳七八九式白鹤亮翅和斜行拗步和初收

陈式太极拳第七式白鹤亮翅动作一与第三式"懒扎衣"动作一相同,惟该动与。金刚捣碓"的衔接处,两手在小腹上不绕小圈,直接做胸前交叉的动作。(图29- 31)动作二:随着右脚向右侧迈出,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右脚靠拢,以脚尖虚点于右脚旁;在重心右移的同时,两手均逆缠'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弧形分开。(图32至该式所有动作都应朝着正东方向而做,自图29-32四幅中所示皆其正面)要点: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衣"都衔接于"金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手在腹前绕小圈来衔接,而是要求气贴脊背、双臂先行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一拳式的劲接上,同时又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又要先行微合后再开,这就又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生凹凸的缺点。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后一个合开的特点是双足开时双手合,等到双手开时双足又合,两手由双顺缠而合,由双逆缠而开。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陈式太极拳第八式斜行拗步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一小圈,左手转臂上举至额前,右手下按;当两手各缠半圈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图33-34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方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同时,右手略向右后(西南)斜方逆缠而上展开,至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右前方;左手顺缠,向右肩前(东南)方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图35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而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至高与肩平;右手由外而里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耳旁,掌心朝右耳。图36动作四:身微右转;右手经左手旁由左前向右继续逆缠,与左手分开。图37松右胯,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右手微下按,左手悬棚。(图38至该式所有动作,都是朝着正东方向而做的,左脚的落地点应与39图同,图33-38中所示,皆其正面)要点:1.动作二的右手、左手和左足要向着三个方向同时展开。(方向详见动作说明)2.动作一、二中,两手动作时,看来似乎是左手经身体向右.右手经身体向左缠转,其实是两手均在左右两方转动,并以腰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所以,不可光是摔转胳臂。3.右掌缠经右耳旁的动力,要有来自左手成勾和弓左腿的感觉。右掌经右耳旁转臂逆缠而出,要使脊背绷紧,产生气贴脊背的功用。4.图37、38两图,从外表上来看,似乎相同,其实前者内劲是双开,而后者由于肘的下沉,使全身气向下沉,内劲就变为双合。5.此式为左勾右掌,与"单鞭"式恰相对。该式在左右两方作此顺彼逆的缠丝,它们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各自动作,能使身体感到轻松愉快。陈式太极拳第九式初收动作一:两脚尖随身体微右转;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手双顺缠,向左胸前以掌根合拢,左手在前,右手合于左肘旁。(图39)动作二:身微右转并向右下挫,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即旋转而起,提回左腿,左脚尖自然下垂,右膝微屈,成右独立式;当体右转时两手以左逆、右顺缠,随左脚上提而起时,变为双逆缠向下合劲,两掌心斜向前下。(图40、41。自图39至45,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要点:1.在动作一中(图39),两掌须在两膊相系下前后相蚓地合劲。身右转,两手以左逆、右顺向右转半圈时,两掌心朝下,同时右腿渐下挫;转过半圈后,两手开始上提,两心又前后相对;左脚提起,身体起立,成为右独立式,两掌心又皆斜向前下合劲。双逆缠时应意注两手小指。2.此式是初次收回琵琶之意,要求运用右腿下挫后的弹性劲和两手微小的左逆右顺的缠丝劲使身体旋转而上,成独立姿势。3.此式为合劲的独立式,要达到稳定,比以开劲达到稳定要难些,关键在于顶劲领起,气沉丹田,两手逆缠以及意注两手小指,这样才易于做到稳定。

柔兆-陈式太极拳二五至二七式白鹤亮翅和斜行拗步和闪通背

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动作一:身微左转,右脚向左并步,以脚尖点于左脚尖旁。同时,右掌转臂顺缠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左掌逆缠经面前向右屈肘合于右臂上侧。(图100,附图1 00的正面图)右足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以下同第七式"白鹤亮翅"动作 接图31-32要点: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衣"都衔接于"金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手在腹前绕小圈来衔接,而是要求气贴脊背、双臂先行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一拳式的劲接上,同时又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又要先行微合后再开,这就又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生凹凸的缺点。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后一个合开的特点是双足开时双手合,等到双手开时双足又合,两手由双顺缠而合,由双逆缠而开。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陈式太极拳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动作与要点皆同第八式"斜行拗步"(接图33-38)。陈式太极拳第八式斜行拗步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一小圈,左手转臂上举至额前,右手下按;当两手各缠半圈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图33-34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方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同时,右手略向右后(西南)斜方逆缠而上展开,至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右前方;左手顺缠,向右肩前(东南)方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图35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而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至高与肩平;右手由外而里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耳旁,掌心朝右耳。图36动作四:身微右转;右手经左手旁由左前向右继续逆缠,与左手分开。图37松右胯,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右手微下按,左手悬棚。(图38至该式所有动作,都是朝着正东方向而做的,左脚的落地点应与39图同,图33-38中所示,皆其正面)要点:1.动作二的右手、左手和左足要向着三个方向同时展开。(方向详见动作说明)2.动作一、二中,两手动作时,看来似乎是左手经身体向右.右手经身体向左缠转,其实是两手均在左右两方转动,并以腰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所以,不可光是摔转胳臂。3.右掌缠经右耳旁的动力,要有来自左手成勾和弓左腿的感觉。右掌经右耳旁转臂逆缠而出,要使脊背绷紧,产生气贴脊背的功用。4.图37、38两图,从外表上来看,似乎相同,其实前者内劲是双开,而后者由于肘的下沉,使全身气向下沉,内劲就变为双合。5.此式为左勾右掌,与"单鞭"式恰相对。该式在左右两方作此顺彼逆的缠丝,它们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各自动作,能使身体感到轻松愉快。 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七式 闪通背动作一与第九式"初收"动作一相同(接图101)。动作一:两脚尖随身体微右转;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手双顺缠,向左胸前以掌根合拢,左手在前,右手合于左肘旁。(图39)动作二:重心移于右腿,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左后(胸部转朝北)转,左脚随转体弧形后退,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右手顺缠,翻为掌心朝外;左手逆缠,经腹前向右合劲,以掌贴于右小臂小侧,掌心朝里。(图102,附图102的正面图)动作三:身微下蹲;同时,两手微顺缠稍合,即转为逆缠向左右分别展开(意注小指),左手向里屈腕使掌心朝里,右手横掌、腕部上翘,使掌心朝外。(图103,附图103的正面图)动作四: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右转;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左膝随转体转向。同时,右手向左里合于左腹侧,掌心朝上;左手顺缠,随转体屈臂向前推,掌心朝前。(图104,附图104的另一侧侧面图)左脚前迈一步,随即重心前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掌经胸前向左而后置于左胯旁,掌心朝右下;右掌顺缠向前伸出,掌心朝上。(图105,附图105的另一侧侧面图)动作五:以左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右脚以脚前掌贴地随转体向右后转半圈,即以脚跟蹬地震脚。随转体,右手顺缠里转至掌心朝外,随转体弧形下按至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屈臂上翻,经左耳旁向前下方推出。(图106,附图106的正面图)要点:1.动作四中(图105)左脚上步与右掌前伸要一致;动作五中(图106)右脚跟落地震脚与右手下按、左手前推须一致。2.气功内所谓"通三关",即要求气通过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它包括整个脊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气功的坐卧站三功是采用静功法任其自发地通过三关的,而太极拳的这种行功,则是动中求静,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过程中,通过专一而动,使意志集中,以求得动中之"静"。拳论云:"心不静,则不专,动作全无定向矣"。太极拳行功,由于具有一定指向的动作和意识的相互辅助,同时,在行功过程中,内劲与外形又要做到尾闾正中神贯顶、气沉丹田海底间和含胸拔背、开胯圆裆,促使气从裆中过来。这样,就锻炼了这一条全身前下后上的循环大道。日久之后,使气功中的"通三关"可不去求通而自通。3.此式是完全以通脊背为主的运动。图101是通过颈部椎骨的姿势,图102是通过胸部上几节椎骨的姿势,图104是通过胸部下几节椎骨的姿势,图105是通过采部椎骨的姿势,图106是通过骶部椎骨的姿势。这是专就某图以某几节为主的动作,并不是说其他节就不动了,因为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的。4.《陈氏太极拳汇宗》(此书为陈鑫所写,陈绩甫编印,分为上下两册)中"海底针"这一拳式,它的两腿横开,右掌虎口叉开下落在两腿中间,这对通背作用和气从裆中向后、并由尾闾上升脊背,是有一定帮助的。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