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屠维-为什么说形意拳打人如走路形意拳口口相传的要诀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形意拳门的老祖宗们在拳诀中写了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些口口相传的要诀,浓缩着老前辈们的高度智慧。

深入研究传统武术对于当下武术散打的发展尤为重要。

屠维-为什么说形意拳打人如走路形意拳口口相传的要诀

我们今天重点分析一下: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句话的几层意思。

一、从字面解释,可以理解为实战中心理状态的要求

在实战中心里因素也相当重要。

武术家们常言:一胆,二力,三功夫。

这句话简单明了,很好理解,要有胆量,有力气,有功夫。

相比之下胆量的重要占到了首位。

练习得再刻苦、技术再娴熟、力量再大、功夫再深,没有胆量的支撑,等于零。

在实战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敢于面对面格斗,绝无半点退却之心。

心理因素是决定搏斗胜负的关键。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首卷·总叙》: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拿法,兵岂易言哉’!意思是,动武时忘了武器的用法,比喻临阵慌乱。

在长枪实战中,也有一句话,叫作见肉分枪,闪赚颠提。

前半句最是紧要。

什么叫见肉分枪?

屠维-为什么说形意拳打人如走路形意拳口口相传的要诀

说的是,对方的枪尖几乎要扎到你了,这时候才做应对,或者拦,或者拿,而后贴杆而进,克敌制胜。

因为只有让敌进来后,对方是很难再变招的。

倘若对方枪尖离你太远,你就招架,那么对方有充足的时间来变化,就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了。

这种引进落空的打法,更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智慧,对时间、时机的拿捏要十分精确,才能防身杀敌,有一点疏忽都有致命的危险。

在徒手较技中也是一样。

有拳谚说:接根不接梢,接梢必有拿。

在实战中如没有胆气,慌里慌张,很容易发挥失常,乱了方寸而随着对方的节奏变化,会导致一败涂地。

如上所言,无论是器械,还是拳法的实战,都有气定神闲,沉着冷静,这就是胆量。

有了这个胆量,就具备了制胜的法宝。

所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多次说艺高胆大,更强调胆大更艺高。

练武术时也讲究: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

在实战中就要有目中无人的境界和心理素质。

所以说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二、如果说第一层境界说的是心理战,那么第二层可以理解为实战中的具体方法

所谓的打人如走路,是说在格斗中要动起来,步法与身法相配合,忽左忽右让敌无法寻找攻击目标。

这一点我们在现代搏击擂台上也能看到。

有所不同的是,擂台上的幅度要比真正实战小。

因为规则限制了动作的大小,现代擂台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在公平公正下进行,运动员的安全有保障。

而中国传统武术来源于生死搏斗,在单打独斗较技中有可能是器械格斗,所以左右的移动与前后的走动尤为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生死存亡。

还有一点,现代搏击擂台严格来说是一种以搏击为核心的特殊表演,是以胜负论输赢的比赛。

为取得胜利,运动员与教练要考虑每一局的体能分配。

屠维-为什么说形意拳打人如走路形意拳口口相传的要诀

所以,比赛中尽量节约体力,将有限体力用到攻击对手上。

走动的幅度与快慢自然就小,但也有个别体力超强个例,比如拳王阿里,在擂台上常使用起伏加大的蝴蝶步将对手搞得不知所踪。

打人如走路还有一种解释更为贴近实战。

在实战中中国武术讲究挨实即放,可以用手攻击,也可以用肘攻击、用臂攻击、用身体攻击,挨到哪里哪里出。

在攻击对手时,即将挨到对手身体,运用步法将身体重量压向对方,可以增大打击的力度。

步法尽量不要停,如同走路一样向前逼压对手,敌在连续受到冲力后会无法保持重心,更会竭尽所能维持身体平衡,故而无法攻击抗衡,此时必败无疑。

走路的主要作用就是破坏对方平衡,加大打击力度。

这种技法在中国武术上被广泛运用,目前的太极拳推手、八角笼ufc都能看到施用痕迹。

形意拳还有三个别名: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六合拳。

经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形意拳也被称为行意拳的缘故了。

三、打人如走路第三层意思就比较好懂了,意思说形意拳实战性非常强,无坚不摧,硬打硬进,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如拔草走路般容易

形意拳在近代史的实战表现确实非同一般,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车毅斋力克日本剑道高手,韩慕侠全胜外国大力士......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其实战能力,不为过。

形意拳有半步崩拳打天下,这个半步从何来?

形意拳趟泥步动作简单、朴实,但内涵丰富、深刻。上肢动作比较随便,无严格要求。这里,选择一种最常见的介绍:起式无极桩,站立,头顶项竖,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脚趾抓地,平心静气;向左转体90,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两手侧平举,与腰相平,肘微曲,五指微曲并分开,掌心向下,如扶栏杆,同时膝微曲,身子下蹲,左右脚轮换直线迈进,与平日走路相似;回身左右脚一扣一摆,随转体180即可,收式回原位,复归无极式。所谓趟泥步,就是意想在泥水中行走,或在齐腰的水中行走,而杂草混杂其中,缠绕足踝,我则缓缓而行,仔细体会其阻力。拳经云:放步如涉水,务要钻插而进,拔脚如出泥,进退有阻,即此谓也。通过这种假想训练,以意导气,逐渐疏通下肢的经络,稳固下盘,并提高下肢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日久功深,能练就进步如犁翻地,把对方拔根抛出趟劲绝技。另外,训练一段时间后,能感觉出空气对腿的阻力。可见,这种训练还可以使人对外物的触觉更灵敏、细腻。走趟泥步关键在于以身(腰跨)带步。趟泥步训练之前,必须先练好站桩,正如当代武术家杨鸿尘先生所说的习步法者定要先明桩。经过桩功的训练,要做到气沉丹田,落地生根,肢体上下相合,左右相合,联结成一个八面支撑的整体,产生整体劲,亦称浑圆劲。不站桩很难形成整体劲,无论习练什么门派功法,身上发不出整体劲,功夫只能在低层次上转悠,学的套路再多,实战也派不上用场。尚云祥、孙禄堂教拳,入门先站三年桩,道理就在这里。但静态的整体劲和动态的整体劲不同,有的人往那里一站,别人推拉不动,但动起来也奈何不了别人,这说明他至多具备静态的整体劲,动起来架子散了,整体劲也就不存在了。很多习武者有这样的体会,站着不动和动起来不是一码事。有静态的整体劲向动态的整体劲过渡,除在行走时不失桩功规矩外,关键之处在于克服日常行走以步带身的习惯,二十一以身带步,要让肚子领着走,或让命门催着步,原传形意将这步形象地称作槐虫步。杨鸿尘先生将它的要领进一步总结为以脊领身,以身抽肋,以肋提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形意拳诀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太极拳大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讲得也很精辟: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为何要先进身呢?形意拳经云:举一身而言,身为中节,中节空则浑身空。四肢之动皆源于身,故身不催则力不发,身不进则四肢难进。手足身合出整劲,方得奥妙武艺精。技击中有了这种整体劲,沾实用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将人发放出去。练拳者多如牛毛,动静都能发出整体劲的却凤毛麟角。磨胫是形意趟泥步的重要要领。磨胫即前后腿交替时,有一个提步动作,踝关节要相摩擦,两足横度勿使开张也,形意拳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其功用在于:有利于两腿的协调配合,所谓相助为友也,磨可增劲增力,并能促使爆发猛烈的劲力,有利于在实战技击中防止对手击打裆(阴)部或插裆夺位,提步可以加强步法转化的灵活性。脚平起平落是形意拳步法的显著特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进步脚跟先着地,退步脚尖先着地;形意拳却要求足底与地面平行,离地寸许,平起平落,且步不宜大,步大则不活。这是形意拳步法移动快,发劲迅捷的一个重要原因。训练时,还可以加上颤颤惊惊,如履薄冰的意念,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欲落脚前进,又似乎遇到坑洼石头等阻碍,又欲马上停住、抽脚后退或左右移动;欲止步不前,又似乎发现新的通路,举步将行。这样,可以训练步法的灵活性,实战技击时,做到动转灵活,进退自如。所以,形意趟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也不是单纯地走直线,与身法上身无定法,手法上手无定处相对应,步法上则要求步无定位。强调一点,在下肢运动中,身体几乎是不动的,要在身体重心起伏不大的情况下,体会腿部的运行以及双腿与身体的关系。这既有利于增加腿部力量,稳固下盘;又有利于增加腿部的弹性,腿微曲,整个身体像托在一个压缩的弹簧上,随时随处蓄而待发,身体起伏小,有利于提高步法转换的直接性和身法的隐蔽性。最后揭示一条秘密,许多人练了半辈子拳,演练套路步法挺灵活,与人搭手却半步也挪不动,毛病何在?毛病在不懂阴阳上。走步时,要经常使上下肢意力指向相逆相反,腿后撤而手臂意力向前指;腿前行,手臂力向后指。这一方面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与人搭手时把步走活,一进一退,一收一放,相反相成。步到人尚不知,胜负自不必说了

强圉-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鸟台形拳图解和教学视频

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鸟台形拳教学视频:形意拳𩿡形者,其性最直,无他谬巧。此形有竖尾之能,上起可以超升,下落两掌捣物如射包头之力。在腹内能辅佐肝肺之功,又能舒肝固气。在拳中谓之𩿡形,能以活肩,又能活足。其拳顺,则肝舒气固,人心虚灵,人心虚灵而人心化矣,又能实其腹,实其腹而道心升。其拳谬,则两肩发拘不活,胸中不开,而气亦必不通矣。学者于此形勉力而行,可以虚心实心,而真道乃得矣。第一节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左足尖扭向外,身子面向正,将左手屈回,两手卷上拳,手心向里对在脐中处。靠着腹 图90、图91第二节再将两手如白鹤亮翅分开落下,两肘靠胁,左拳在左胁下、右拳在右胁下靠住,两肩往下垂劲;右足在两拳分开之时,同时斜着往前进步,左足进至右足处紧靠踝骨,腰塌劲,式微停 见图53。第三节再将两手从两腕紧靠着直往前出去,手心皆朝上,两拳相离不过二三寸许;左足与两拳亦同时极力并出去,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后抽劲,不可显露抽。两眼看两拳当中,右足随后跟步,如同虎扑子跟步相同。稳住,再换式 图92。第四节换式。先将左足往前垫步,足尖微向里勾,两拳仍如前式,相对在脐处,次分开白鹤亮翅,两拳落下紧靠两胁下边,两肩仍往下垂劲;右足进至左足踝骨处紧靠住。腰下塌劲,微停再进 图93。第五节再进,两拳直出,与左足并进,两眼看两拳当中,仍与三节式相同,以下仿此 图94第六节回式,仍出去右式。先将右足勾回,身子向左转,两拳仍与左右式白鹤亮翅相同;左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微停,再出手进足,亦与左右式出手相同。再进仍如前,循环不已。第七节收式。仍与回式相同,停住片时休息。
标签:形意拳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