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鹞形歌诀:鹞飞自翱翔,展翅似凤凰,十指通经络,心收肾气藏。
三体式开势,两手握拳:
左臂往里裹,右手由下经左臂外往上攒挑,高与眉齐;左手向下往外往上往里,划一个小弧,成截手之势;左脚同时进寸步,眼向前看 图4一69
右脚向后一蹬,前脚前进,右脚再极力向前拥进,立定;左脚提起,紧靠于右踝侧。
此之谓"疾进"。
与右足疾进的同时,右拳平直向前崩出,左手抚于右小臂内侧,眼向前看 图4-70
左脚进步,打顺式炮拳 或炮掌。
此式谓之"鹞子入林" 图4一71
再进右脚.打右式钻拳 图4一72a、图4一72b,图4一72c。
此三个式子要连续打,一气呵成,束身而进.手脚齐起齐落,方能体现鹞子束身穿林之巧也。
再换式时,动作仍同前,惟左右相反。
如是左右轮换练习,接连不断。
技击用法与用劲要求
鹞为最敏锐之猛鹜,有束翅之法、人林之能、在技击上亦是发挥此作用也。
遇对方以拳掌来击之时,我右手土攒、引化,腰微向右转,侧身以避其锋,左臂缠绕而进,自对方外侧接住其大臂,两肩用合扣之力.将身子束成一根细杆,可无隙而不入也 图4一73随即出右拳,低可打腹,中可打鸠尾,高可打华盖 图4一74至于是左脚进过步还是右脚进疾步,需视对方后退与否而定。
如对方回拳变招,我则前拳上挑,后手平直打出,随即侧身进一大步,此即入林之势也。
如对方未退,二人相距甚近,也可前足再进过步而直接打入林之势。
若前手下扣接住对方来拳,上步,后拳以上攒之劲打对方下须,如同钻拳一般,此乃鹞子冲天之势也。
此时若又有敌自背后来攻.我可将前脚向里扣,急转身 左转,图4-75,右手自面前下扣,左手从右手上攒出,取面 图4一76。
亦可以用钻拳打对方下颏,其危自解。
另一方法是:左脚向前迈一步以缓和对方的攻势,随即身向前伏;右手顺右腿向后插出,左手护面,眼向后看 图4一77,势不停,向右转身,右臂自外向上缠绕,接住对方进击的胳膊,如同"截手"一般 图4一78,然后可用掌或用拳,根据形势之需要而进击。
以上乃鹞子翻身之巧也。
鹞子入林,用力在两膊,须两膊一抖一展,侧身而进,并非硬打硬进也。
鹞子翻身巧在以腰为主,向左、向右、向后,中间皆不要停顿.以腰动带动两臂,要和顺自然,保持全身动作的完整性。
祛病养生
练鹞形能收心藏气,使先天之气入于丹田。
起式两手一钻一裹,合肩、涵胸,使肾气皆凝聚于丹田,进步一个崩拳,内气便形成一个丹田~会阴、命门、再丹田的小周天循环,故曰可以藏气,活腰身.健肾强脊,利水道,通腹气。
全套动作.腰之摆动甚多,先随两臂之缠绕而划圆,再左转,再右转,再后转……两手掌变拳,拳变掌,十指时放时握,指腕运动充分,手二阴、手三阳,奇经八脉俱动。
换式时,脚尖有上跷,有外摆、内扣,疾步有提有落,有塌腰、抱胯…能牵动全身经络,故健身作用甚大。
练之顺,能自觉全身舒松,通畅;练之不顺,则感觉浑身如被捆绑,不灵亦不舒畅也。
强圉-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鸟台形拳图解和教学视频
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鸟台形拳教学视频:形意拳𩿡形者,其性最直,无他谬巧。此形有竖尾之能,上起可以超升,下落两掌捣物如射包头之力。在腹内能辅佐肝肺之功,又能舒肝固气。在拳中谓之𩿡形,能以活肩,又能活足。其拳顺,则肝舒气固,人心虚灵,人心虚灵而人心化矣,又能实其腹,实其腹而道心升。其拳谬,则两肩发拘不活,胸中不开,而气亦必不通矣。学者于此形勉力而行,可以虚心实心,而真道乃得矣。第一节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左足尖扭向外,身子面向正,将左手屈回,两手卷上拳,手心向里对在脐中处。靠着腹 图90、图91第二节再将两手如白鹤亮翅分开落下,两肘靠胁,左拳在左胁下、右拳在右胁下靠住,两肩往下垂劲;右足在两拳分开之时,同时斜着往前进步,左足进至右足处紧靠踝骨,腰塌劲,式微停 见图53。第三节再将两手从两腕紧靠着直往前出去,手心皆朝上,两拳相离不过二三寸许;左足与两拳亦同时极力并出去,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后抽劲,不可显露抽。两眼看两拳当中,右足随后跟步,如同虎扑子跟步相同。稳住,再换式 图92。第四节换式。先将左足往前垫步,足尖微向里勾,两拳仍如前式,相对在脐处,次分开白鹤亮翅,两拳落下紧靠两胁下边,两肩仍往下垂劲;右足进至左足踝骨处紧靠住。腰下塌劲,微停再进 图93。第五节再进,两拳直出,与左足并进,两眼看两拳当中,仍与三节式相同,以下仿此 图94第六节回式,仍出去右式。先将右足勾回,身子向左转,两拳仍与左右式白鹤亮翅相同;左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微停,再出手进足,亦与左右式出手相同。再进仍如前,循环不已。第七节收式。仍与回式相同,停住片时休息。
天玑-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虎形拳图解和教学视频
民国孙禄堂形意拳十二形之虎形拳教学视频:形意拳虎形者,有伏虎离穴之式,而又有扑食之勇也。在腹内为肾水,清气上升,丹书云:虎向水中升是也。又为风,风从虎。在拳中而为虎扑,臀尾 名督脉,又名长强。起落不见形,猛虎坐卧出洞中是也。其拳顺,则清气上升,而脑筋足矣。其拳逆,则浊气不降,而诸脉亦不贯通矣。医书云:督脉为百脉之原,督脉一通,诸脉皆通,即此意也。学者务格其虎形之至理,而得之于身心,以通诸窍。第一节起点仍是三体式。先将左手、右手俱往前、往下斜着伸直。身子仍是阴阳相合着,抽住劲不可有移动,再将右足极力前进。过去左足一两尺,不等落地左足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两手与左足亦同时搂至小腹处,手心向上。两肘紧紧靠胁,腰下塌劲。搂提起落总以腰塌劲为主,不然则身体不能轻矣。顶提身体相合,仍如前法。稳住此式,无论远近束身一跃而去,并非纵跳也 图52、图53。第二节再出左足,斜着往前进步,右足跟步与练炮拳相同;两手顺着身子钻上至下颏处,往前连钻带翻,两手腕均向外扭劲,向前扑出,两手与心口平;两肩又向外开劲,又向后抽劲;左足直着与手同时前进,左足跟步与练炮拳相同。两眼看两手当中,稳住 图54。第三节再进换右式,先将左足直着往前垫步,与炮拳垫步相同;两手一齐与左足垫步同时落至小腹处,与劈拳单手落法相同。此不过两手齐落,与足如一。两眼再看右边,远近将眼正住,不仰不俯,譬如算学,身为股,地上为勾,眼看处为弦,是为目的。此看法眼不能生浮火也。第四节再进步法与炮拳相同;两手如左式,扑出均皆相同,数之多寡随便,无论多少,总以出去右式,停住再回身 图55。第五节 虎形回身向左转勾右足,进步与炮拳相同,两手与扣右足时,一齐落至小腹处,两手仍与左足同时扑出,与前式相同 见图54.第六节再进,仍与前式相同。第七节收式。仍出去右式,停住,回转进步,两手扑出,亦仍与回身之式相同,回过身时稳住片时休息。